- 年份
- 2024(6611)
- 2023(9657)
- 2022(8694)
- 2021(8368)
- 2020(6944)
- 2019(16326)
- 2018(16234)
- 2017(31862)
- 2016(17222)
- 2015(19615)
- 2014(19659)
- 2013(19406)
- 2012(17779)
- 2011(16013)
- 2010(15622)
- 2009(14105)
- 2008(13667)
- 2007(11732)
- 2006(10333)
- 2005(8942)
- 学科
- 济(64748)
- 经济(64682)
- 管理(46729)
- 业(43756)
- 企(36463)
- 企业(36463)
- 方法(31798)
- 数学(27627)
- 数学方法(27335)
- 银(18503)
- 银行(18356)
- 农(17126)
- 行(17056)
- 制(16920)
- 中国(15986)
- 学(15966)
- 地方(15737)
- 财(14879)
- 业经(14079)
- 融(12438)
- 金融(12436)
- 环境(11939)
- 农业(11480)
- 贸(11463)
- 贸易(11452)
- 易(11090)
- 理论(11026)
- 和(11020)
- 度(10526)
- 制度(10513)
- 机构
- 大学(239475)
- 学院(237307)
- 管理(97635)
- 济(89353)
- 经济(87221)
- 理学(84773)
- 理学院(83822)
- 管理学(82350)
- 管理学院(81943)
- 研究(78670)
- 中国(62615)
- 科学(51470)
- 京(51349)
- 农(41560)
- 财(39927)
- 所(39432)
- 业大(38407)
- 中心(36507)
- 研究所(36479)
- 江(33690)
- 农业(33057)
- 财经(32733)
- 北京(32164)
- 范(31115)
- 师范(30803)
- 经(29813)
- 院(28737)
- 州(28404)
- 经济学(25886)
- 师范大学(25114)
- 基金
- 项目(170153)
- 科学(132459)
- 基金(123022)
- 研究(122188)
- 家(107542)
- 国家(106680)
- 科学基金(91404)
- 社会(74488)
- 社会科(70515)
- 社会科学(70494)
- 基金项目(66748)
- 省(66690)
- 自然(61742)
- 自然科(60210)
- 自然科学(60195)
- 自然科学基金(59059)
- 划(56114)
- 教育(55147)
- 资助(50917)
- 编号(50157)
- 成果(39614)
- 重点(37799)
- 部(36644)
- 发(35706)
- 创(35194)
- 课题(33795)
- 创新(32802)
- 科研(32785)
- 大学(31450)
- 计划(31251)
共检索到341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有平 夏祖灼 甘杰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银染法对我国地方猪种太湖猪的4大类群(二花脸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梅山猪)和姜曲海猪及国外猪种大约克夏猪、丹麦长白猪的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的数目,分布和银染联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猪品种间 Ag-NOR 存在差异,二花脸、枫泾、嘉兴黑、梅山、姜曲海、大约克夏及长白猪每细胞 Ag-NOR 均数分别为3.68,3.65,3.61,3.50,3.23,2.15和2.01;银染联合率分别为0.74%,0.50%,2.82%,4.40%,2.27%,0.28%和2.80%.以 Ag-NOR 的数目和频率计算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二花脸、枫泾、嘉兴黑和梅山猪为同一组,首先聚类...
关键词:
猪 银染核仁组成区 品种分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志华 朱婉茹 徐世永 陈杰 黄瑞华 刘红林 Archibald A.L. Haley C.S.
采用PCRRFLPs、PCRSSCPs和PCRDSCPs分析方法,对我国太湖猪(二花脸猪和梅山猪)18个功能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大白猪进行了比较。18个功能基因是:乌头酸酶2(ACO2)、缩胆囊素肠促胰酶肽(CCK)、17β雌二醇脱氢酶(ED)、雌激素受体(ESR)、血纤维蛋白原(FGG)、生长激素(GH)、黏合素(HXB)、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受体(LHRHR)、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莫洛尼鼠肉瘤病毒致肿瘤基因同系物(MOS)、黏病毒抗性1(MX1)、甲状旁腺激素(PTH)、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PGD)、维生素A结合蛋白2(RBP2)、T细胞受体α(TCRA)、T细胞受体β簇(TCRB)...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萍 陈万芳
用银染技术研究了马立克氏病(MD)鸡淋巴细胞染色体上核仁形成区(NO)的变化.结果发现,MD鸡的银染NOR(Ag-NOR)数目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鸡(P<0.01);MD鸡的Ag-NOR分布也发生变化,MD阴性对照鸡的Ag-NOR仅位于一对微小染色体上.而MD鸡的却分布于多个微小染色体以及1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末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舒川根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的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太湖流域 蓝藻 生态文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亦龙 何品晶 邵立明
五里湖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为对其治理提供依据,在该湖区设置了4个采样点,对底泥的表层样、柱状样、间隙水样和上覆水体作了重金属和营养盐分布测试,并作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地积累指数评价,五里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轻度,总体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根据超出背景值的倍数分析,五里湖重金属含量顺序为Cu>Cd>Pb>Hg>As>Cr。重金属含量表层(0~5cm)相对较低,第二层(5~10cm)和第三层(10~20cm)是主要的污染沉积层,这与底泥沉积特征是相对应的。表层底泥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较高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7576~0.8...
关键词:
太湖 五里湖 底泥 污染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恩生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蒙古红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 234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立忠 杨林章
分析了太湖流域主要非点源污染类型与现状,指出在完成对点源污染的控制以后,非点源污染将成为该区域环境状况改善的主要限制因子。认为太湖流域主要类型非点源污染来源于:农业、林业、养殖业(畜、禽、水产)的非点源负荷,城镇化建设、现代交通、农村居民用地的地表径流,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定性地论述了非点源污染形成的主要途径。进一步讨论了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动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向,就目前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与控制进行了探讨,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研究需要将环境水文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全面动态评估;同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不同类型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太湖 非点源污染 研究与控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鑫 张英 周李 徐鹏炜
随着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将总量控制体系纳入到非点源污染的防治中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许多研究都对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和工程性措施,但对于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调控研究较少,没有按照"公平、效率、可行"的原则进行污染物总量的分配。基于对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典型污染物输出特征的研究,本文利用排污系数法对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快速估算,采用最大纳污量优化程序计算了农村小流域内水体纳污量与环境容量,并提出相应的污染物削减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污染物输出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农村生活污染为主要污染源。流域污染物输出浓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提高水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齐明 刘伟 周钦 陈则 王扬 马文君 杨珍 施文瑞 孟庆辉 郑天伦
清溪乌鳖(Qingxi black strain of Pelodiscus sinensis)是基于太湖花鳖(Taihu strain of P.sinensis)体色黑化个体选育而成的新品种,为研究体色黑化对中华鳖群体分化的影响,通过测定太湖花鳖、清溪乌鳖的23项形态学指标、3项生物学指标及营养组成,对太湖花鳖和清溪乌鳖种质性状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1)形态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且两者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背甲、腹甲、四肢和头部的形态差异;差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2)太湖花鳖的可食净重占比显著高于清溪乌鳖;而背甲重占比,太湖花鳖显著低于清溪乌鳖。(3)太湖花鳖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18.15%,♀:18.08%)显著低于清溪乌鳖(♂:18.85%,♀:18.89%);而粗脂肪含量,太湖花鳖(♂:0.56%,♀:0.56%)显著高于清溪乌鳖(♂:0.43%,♀:0.45%)。(4)清溪乌鳖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的含量比值(♂:84.44%,♀:85.54%)和呈味氨基酸/总氨基酸的含量比值(♂:38.65%,♀:38.35%)显著高于太湖花鳖(♂:80.59%,♀:81.82%)、(♂:37.88%,♀:37.36%);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的含量比值(太湖花鳖♂:50.46%,♀:50.70%;清溪乌鳖♂:51.01%,♀:51.44%),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太湖花鳖裙边中的羟脯氨酸含量(♂:16.08%,♀:16.12%)显著高于清溪乌鳖(♂:15.77%,♀:15.69%)。(5)太湖花鳖和清溪乌鳖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太湖花鳖♂:31.89%,♀:30.92%;清溪乌鳖♂:31.64%,♀:32.8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太湖花鳖♂:30.50%,♀:30.160%;清溪乌鳖♂:30.55%,♀:30.7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太湖花鳖♂:30.94%,♀:30.58%;清溪乌鳖♂:31.98%,♀:32.72%)和EPA+DHA的含量(太湖花鳖♂:12.63%,♀:12.39%;清溪乌鳖♂:12.98%,♀:12.82%)基本接近,仅在个别脂肪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恩生 鲍传和 伍昌俊 王树荣 李洪远 杨启超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11月在巢湖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食物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巢湖的太湖新银鱼感染的寄生虫是双线绦虫,感染率8月份为(57.14±53.45)%,9月份为(66.67±47.76)%,两月平均感染率为(65.22±48.15)%;感染强度8月份为(0.71±0.76)个/尾,9月份为(1.59±1.80)个/尾,两月平均感染强度为(1.46±1.71)个/尾。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凯 段金荣 徐东坡 周彦锋 徐跑
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昕期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分析,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比(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个体类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世园 张训蒲 宋智修 朱子义 杨瑞斌 林建国 杨梓 刘英杰 梁开学 严国璋 正延庆 冯永平
当自然水温分别为13.5~17.2℃、14.5~20.5℃、22.2~23.7℃和23.5~25℃时,近太湖新银鱼胚胎孵化时数依次为137、112、70和62h。受精卵至仔鱼孵出的整个胚胎发育程序可分为5个阶段和20个时期。温度与胚胎孵化时间呈幂函数关系,H=7022.6334T~(-1.4826);积温与胚胎孵化时间亦呈幂函数关系,H=4.4351×10~(-8)A~(2.8811)。
关键词:
近太湖新银鱼 胚胎发育 温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芳 逄勇 薛滨
针对太湖梅梁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利用太湖水量水质模型和梅梁湾藻类生长模型,在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的基础下,模拟了在东南风和西北风两种常见风向的条件下,太湖主体湖区对梅梁湾内营养盐浓度和藻类浓度的影响情况,并将其影响定量化。本次模拟较好地反映了太湖主体湖区在两种常见风场的条件下对梅梁湾内水质影响情况。模拟得到以下结果:在不考虑风场和流场的情况下,梅梁湾内部2001年8月藻类平均浓度为43.18mg/m3,总氮浓度为2.48mg/L,总磷浓度为0.248mg/L,只考虑东南风引起流场的情况下,藻类浓度为41.92mg/m3,总氮浓度为2.07mg/L,总磷浓度为0.231mg/...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丽珍 石敏俊 王磊
太湖及其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呈现严重恶化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流域水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特点。结果表明:①虽然太湖流域典型区域的面源污染影响及排污系数的研究较多,但是着眼于太湖流域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答案;②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较多,但将这些自然科学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实践中的政策研究较少;③对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多,对畜禽渔业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研究比较薄弱,并且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管理的讨论,但缺乏管理实施标准的研究;⑤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