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76)
- 2023(6331)
- 2022(4955)
- 2021(4483)
- 2020(3457)
- 2019(7407)
- 2018(7017)
- 2017(12064)
- 2016(6650)
- 2015(7448)
- 2014(7489)
- 2013(7485)
- 2012(7135)
- 2011(6586)
- 2010(6675)
- 2009(5863)
- 2008(5680)
- 2007(5241)
- 2006(4739)
- 2005(3878)
- 学科
- 济(33373)
- 经济(33357)
- 地方(14959)
- 管理(13982)
- 农(13728)
- 业(11188)
- 中国(10374)
- 农业(9819)
- 业经(8853)
- 学(8611)
- 方法(8511)
- 地方经济(8041)
- 数学(7493)
- 数学方法(7420)
- 企(6589)
- 企业(6589)
- 发(6584)
- 环境(6087)
- 财(5940)
- 农业经济(5644)
- 发展(4932)
- 展(4926)
- 和(4823)
- 建设(4460)
- 融(4162)
- 金融(4161)
- 制(4152)
- 资源(4129)
- 土地(3986)
- 及其(3724)
- 机构
- 学院(96436)
- 大学(93906)
- 研究(39355)
- 济(34708)
- 经济(33731)
- 管理(31648)
- 中国(29161)
- 科学(27343)
- 理学(26594)
- 理学院(26092)
- 管理学(25434)
- 管理学院(25246)
- 京(21219)
- 所(20553)
- 农(20033)
- 研究所(18991)
- 中心(18284)
- 范(16493)
- 江(16439)
- 师范(16331)
- 业大(15961)
- 财(15645)
- 农业(15596)
- 院(15419)
- 省(14834)
- 师范大学(13295)
- 北京(13076)
- 州(12863)
- 科学院(12661)
- 研究院(11809)
- 基金
- 项目(70191)
- 科学(55081)
- 研究(50706)
- 基金(49097)
- 家(44681)
- 国家(44302)
- 科学基金(36641)
- 社会(31534)
- 社会科(29616)
- 社会科学(29610)
- 省(29008)
- 基金项目(26562)
- 划(24275)
- 自然(23567)
- 自然科(22914)
- 自然科学(22909)
- 自然科学基金(22432)
- 教育(22397)
- 编号(21107)
- 资助(18286)
- 发(17372)
- 重点(17372)
- 成果(16567)
- 课题(15860)
- 部(14345)
- 创(13855)
- 发展(13664)
- 展(13463)
- 科研(13380)
- 计划(13276)
共检索到151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高斌 苏伟忠 陈维肖
文章以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高程变化为焦点,运用太湖流域1985、1995、2000和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及90 m DEM数据,通过构建建设用地密度指数、增量比、扩张速度、扩张强度及建设用地高程指数等指标,探寻太湖流域城乡建设用地高程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流域整体扩张的热点从中等高程区向较高和较低高程区转移,且向较低高程区转移态势尤为凸显,流域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流域东部下游平原河网及北部沿江的城镇密集区和南部苕溪上游山谷地带建设用地向较低高程区逐渐扩张的趋势,而在除苕溪外的流域其他上游山地丘陵区逐渐向较高高程区扩张;新区开发及新城建设推动着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张,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汝静静 苏伟忠 叶高斌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及其与环境系统关联机制是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方向。采用多期数据及空间分析技术,揭示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时期的城乡用地扩张特征及其洪涝危险性。结果表明:1985—2010年城乡用地扩张增量高达5 406. 02 km~2,扩张增率2000年后急剧上升,以大城市为核心集聚型扩张,上海及沿沪宁线扩张热区持续增加,而沪杭线及沿江扩张热区动态变化;城乡用地扩张从洪涝危险低级区向高级区转移,呈现趋势不明型、低增高减-低减高增型以及低减高增型3种类型,而高危险区新增用地有66. 2%来自新区开发;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低洪涝危险区有限供给的矛盾是主因,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演变是主推力。高危险区城乡扩张给其自身及其下游都带来更高的洪涝威胁和防洪投资,建议重点研究新区用地优化与海绵设施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伟忠 陈维肖 郭葳 汝静静
城乡景观改变了河网结构的自然演进,致使河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退化。论文提出基于区域尺度分析城乡用地扩张对河流干扰的空间概念——城乡内河,直接把流域河流集合体的拓扑结构与城乡用地联系起来,并通过城乡内河密度URRD和490个小流域单元,揭示太湖流域城乡发展最快时期用地扩张对河网的空间影响机制:URRD值从1985年的57.10m/km2增长到2010年的122.28 m/km2,翻了一番,等级结构由低级主导到高级领先,明显沿重点发展轴线以城镇为核心向四周蔓延,局地呈现负增长;分析表明,URRD与河网密度RD相关弱,与城乡用地密度URD相关显著,但不同URD阶段URRD-URD相关系数不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陈雯 刘崇刚
水是流域空间管理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要素,流域不同区段的水敏性差异会对建设用地扩张形成不同的限制性影响。从流域空间综合管理的视角出发,尝试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4个方面构建流域水敏性分区评价指标及方法,以太湖流域为例开展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水敏性评价,并采用1985、1995、2007、2017年4个典型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刻画了过去30余年太湖流域建设用地扩张与水敏性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1)1985~1995年间,太湖流域建设用地扩张与水敏性基本上没有关联,高水敏区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最高;(2)1995~2007年间,空间扩张与水敏性的关联性增强,建设用地扩展强度随水敏性增强而下降,扩展强度较大区域以低水敏区域为主;(3)2007~2017年,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显著提升,拓展空间主要布局在低水敏区域,水敏性对空间扩张的约束性在增强;(4)虽然太湖流域水敏性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作用在提升,但二者关联度还不够高,水敏性还没有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关键约束。研究结果可为协调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制定适应水敏性的空间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古维迎 冯长春 沈昊婧 于书霞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出1988—2008年的6期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控制自然资源因素,比较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和规划政策因素对滇池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认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对于区域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解释更好,对于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以及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而言,规划和政策因素驱动更明显。在政府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拥有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持,土地更趋于粗放利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均更快。提出为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促进建设土地集约利用,政府需要有合理的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洪义 何方义 李芳颢 于少康 吴次芳
选择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资源占有量等5大类8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2005-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工矿用地扩张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扩张驱动力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占有情况、社会工业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银根 蔡国立 廖成泉 刘彦随
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城乡土地资源,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和农村建设用地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而增加的问题,有必要系统探讨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配置的动力。文章从供需关系的视角探讨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其配置的动力,研究表明:居民收入增长、常住人口增加、私人汽车的普及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动力;农民收入增长、违法占地风险成本小及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是农村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动力;而集聚不经济的存在、征地范围的限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违法占地成本的提高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完善则有助于约束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必须同步解决好"土地、人口、资金"三要素的城乡互动和配置,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刘存丽
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 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人口增...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机制 太湖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玲燕 杜建国 刘高峰
农村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估算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环境质量状况,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太湖流域镇江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云模型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农村水环境承载力的PSR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雷达图、云模型发生器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农村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特征;农村水环境承载力对太湖流域镇江区域的工农业废水排放、供水总量和治水投入的要求更高;2010~2014年太湖流域镇江区域农村水环境承载力基本保持稳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处于弱承载状态,且丹阳>丹徒>润州>京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坤 田莉
随着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土地出让收入和相关税收增长迅速,催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并进而影响了传统的城乡空间结构。选取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财政的演进情况及其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土地财政对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减少土地财政依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长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坤 田莉
随着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土地出让收入和相关税收增长迅速,催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并进而影响了传统的城乡空间结构。选取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财政的演进情况及其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土地财政对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减少土地财政依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长三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文金 阎永刚 邹欣庆
暴雨灾害是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论文选择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小波、线性趋势模拟、P-Ⅲ型概率密度函数、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太湖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太湖流域55 a平均年暴雨日数有2.9个,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剧烈。1991—2000年是暴雨日数多发期,1959、1968和1978年暴雨日数较少,呈弱"倒U"型。暴雨频次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出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②研究显示P-Ⅲ曲线方法在区域降水极值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太湖流域年最大日降水量趋势呈现"U"型,...
关键词:
太湖 暴雨 降水极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效顺 曲福田 郭忠兴 蒋冬梅 潘元庆 陈兴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向前推进,我国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膨胀,而农村建设用地变化违背理论预期;因此,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现实与理论预期存在矛盾和偏差。本文将"脱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管理领域,提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形态。在计算其临界值及构建"脱钩"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界定出"脱钩"程度的八种状态,筛选出考核指标后,对临港新城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其一,2000年以前无锡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出现"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和"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近年呈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其二,土地宏观政策是调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建设用地 脱钩 无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丽平 高欣 牛翠娟 何培民 刘其根 孙月娟 胡忠军
2010年春季对太湖流域14个湖泊、7座水库及8条河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8纲,其中水生昆虫(17种)和寡毛类(15种)物种数最多。霍甫水丝蚓为整个流域的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表明,可将29个水体的底栖动物划分为10种群落类型,其中霍甫水丝蚓在15个水体中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为5个水体的第一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741.2个/m2和47.2 g/m2,寡毛纲在密度中占绝对优势(90.9%),双壳纲和腹足纲在生物量中占93.4%。密度河流最高、水库最低;生物量湖泊最高、水库最低,底栖动物类群数量组成水体类型间差异明显。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