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78)
- 2023(3095)
- 2022(2555)
- 2021(2356)
- 2020(1898)
- 2019(4020)
- 2018(3801)
- 2017(7340)
- 2016(4133)
- 2015(4501)
- 2014(4649)
- 2013(4628)
- 2012(4557)
- 2011(4239)
- 2010(4212)
- 2009(3815)
- 2008(3595)
- 2007(2927)
- 2006(2650)
- 2005(2404)
- 学科
- 济(22883)
- 经济(22873)
- 地方(10089)
- 土地(8040)
- 学(8039)
- 管理(7696)
- 地方经济(6718)
- 方法(5968)
- 农(5812)
- 数学(5540)
- 业(5511)
- 数学方法(5495)
- 环境(4580)
- 中国(4561)
- 经济学(4352)
- 农业(4214)
- 资源(3719)
- 问题(3392)
- 发(3388)
- 业经(3151)
- 和(2964)
- 生态(2745)
- 域(2682)
- 区域(2677)
- 企(2609)
- 企业(2609)
- 融(2245)
- 金融(2244)
- 城市(2186)
- 财(2145)
- 机构
- 学院(61014)
- 大学(60289)
- 研究(26709)
- 济(22314)
- 经济(21766)
- 管理(20474)
- 科学(20123)
- 中国(19795)
- 理学(17480)
- 理学院(17086)
- 管理学(16637)
- 管理学院(16519)
- 农(16002)
- 所(15117)
- 研究所(14224)
- 京(14172)
- 农业(13121)
- 业大(12688)
- 中心(12011)
- 省(10516)
- 院(10446)
- 资源(10191)
- 范(10019)
- 江(9951)
- 师范(9920)
- 科学院(9778)
- 农业大学(8797)
- 湖(8717)
- 室(8585)
- 北京(8527)
- 基金
- 项目(47091)
- 科学(36844)
- 基金(33966)
- 家(32081)
- 国家(31894)
- 研究(30390)
- 科学基金(25988)
- 省(19275)
- 社会(19011)
- 基金项目(18528)
- 自然(18187)
- 社会科(17962)
- 社会科学(17953)
- 自然科(17626)
- 自然科学(17621)
- 自然科学基金(17255)
- 划(16639)
- 资助(12873)
- 教育(12787)
- 编号(11883)
- 重点(11870)
- 发(11705)
- 计划(10483)
- 科技(10014)
- 部(9660)
- 科研(9238)
- 创(9066)
- 发展(8797)
- 课题(8786)
- 创新(8718)
共检索到90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俊峰
根据1986年和1996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详查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根据1991年汛期(5~9月)降雨,分别计算了1986、1996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较了二期产水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水位连续偏高的原因,进而分析洪涝是如何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作出响应的。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是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政策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太湖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增加,洪涝过程缩短,增加的产水分布在流域的上游,加重了...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产水量 洪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慧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中游地区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洪涝灾害 长江中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正伟 朱国传
为分析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在千年尺度序列上的演变趋势,采用统计历史洪涝记录的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响应过程,探讨了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同El Ni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00 a来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的频度总体是趋于上升的,这种变化趋势同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000~1400年洪涝记录偏少,同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暖期出现的一次200 a以上的干旱化过程有较好的对应性。1400~1800年是洪泽湖流域洪涝的多发期,这一事实同我国东部1550~1850年小冰期期间总体偏湿的环境特征相一致。分析洪涝灾害变化同El Nio事件对应性关系表明:在El Nio...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先富 戴梦琴 郝丹丹 吴庆双
洪涝灾害是制约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情景分析技术从降水、土地利用、人口、GDP等方面构建复合情景;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危险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合肥市区的洪涝灾害易损性最大,和县的易损性最小。巢湖流域东南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西南部的大别山区风险较小,随着重现期的增大,流域的洪涝灾害风险也逐渐增大。模拟灾害发生的情景,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洪涝灾害风险,更能体现...
关键词:
情景分析 洪涝灾害 风险评价 巢湖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鸿鹄 程先富 陈翼翔 张媛
提高自然灾害恢复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总结自然灾害恢复力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管理等5个维度对其的影响,构建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NP分析方法求得非独立指标间的权重,评价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进而分析2000~2010年之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提高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巢湖流域大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恢复力指数都在增长,但增长速率存在不同地区、不同维度上的明显差异;从流域平均水平来看,10 A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指数在增长,其中自然维的指数是下降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发能 桂智凡 杨绚绯 许安珂
利用大冶湖流域1901年~2000年近百年来的历史洪水资料,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灾害等级进行分析,并利用Matlab小波分析方法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周期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冶湖流域在前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到后期洪涝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集中性,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中后期主要以重度洪涝灾害为主,中度洪涝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也比较频繁;各等级洪涝灾害的周期变化与规律有很大差异性.针对大冶湖流域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了成灾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冶湖流域 洪涝灾害 时间特征 灾害等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先富 郝丹丹 韩平 房莉 吕军
洪涝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与经济集聚,洪涝灾害的损失日益严重。提出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流程,建立基于网格数据的洪涝灾害损失估算模型,厘定各类资产的损失率。以空间网格为计算单元,在2003年洪水监测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3年巢湖流域的洪涝灾害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总淹没面积2 125.04km2,水田淹没面积最大,为1 719.24km2,洪涝灾害损失总值为194 828万元,无为、合肥、庐江县等洪涝灾害损失较大,舒城和肥西县损失较小。通过验证,该模型效果较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殿臣 王慧敏 黄晶 刘高峰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内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及其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更好的揭示洪涝灾害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不同流域下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过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基于格网的流域城市小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景德镇市城区为例,将空间风险定量计算,分析了城市洪涝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策略。结果表明:从空间上,城区洪涝灾害风险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由昌江、南河、西河等河流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的方向性变化,不同区域的风险波动性幅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山区昌江沿岸区域为景德镇城区的洪涝灾害高风险区,西部、西南部山区以及东部乡镇由于地势较高,风险水平较低。从时间上,景德镇市城区的洪涝灾害风险最大值呈下降趋势,南部洪涝灾害风险整体变小,但风险集中程度不断加剧,城区西部风险值有小幅度的上升;针对不同的区域特征,通过两种方案对城区内洪涝灾害易涝典型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调整,两个区域风险分别从0. 606与0. 610降低到0. 561与0. 57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鸿鹄 程先富 戴梦琴 王祥 康海迪
影响洪涝灾害恢复力的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识别和区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因素间互相影响程度和因果关系,对于明确洪涝灾害恢复力关键因素,快速找到需要改善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灾害恢复力的内涵,从自然维、社会维、经济维、技术维、管理维5个维度构建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巢湖流域为例凝练出适合该区域的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自然维、经济维对其他因素影响最为显著,二级指标中政府财政支撑能力、土地因子、地形因子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最大;而一级指标中经济维和社会维与其他因素关系最为密切,二级指标中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劲峰 李蓉蓉 李仁东
采用遥感方法分析了四湖地区的湖泊水域的动态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 50年代至 80年代初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 ,致使湖泊水域萎缩相当严重 ,80年代以后 ,湖泊水面急剧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 ,而 90年代以后 ,湖泊水面基本处于无显著变化状态。由于四湖地区湖泊萎缩 ,湖泊的调蓄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规划 ,综合利用湖泊资源 ,坚决禁止围湖造田 ,有些地区还应退田还湖 ,加强湖泊资源保护 ,使其湖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平衡发展
关键词:
湖泊萎缩 洪涝灾害 四湖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阳生 李绍清
湖南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其境内几乎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90年代以来,湖南的洪涝灾害程度有加重趋势。本文针对湖南农业发展中的洪涝灾害问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特点、特征、成因,提出了湖南洪涝灾害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
洪涝,农业灾害,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昔保 杨桂山 李恒鹏
利用250m的MODIS-NDVI月值数据,通过适当改进CASA模型和野外生物量采样调整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结合1980S、2000年、2005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太湖流域2000年-2007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太湖流域NPP从2000年的16.4TgC减少到2007年的14.2TgC,减少2.2TgC,相当于燃烧140×104t标准煤释放的CO2;空间分布上,流域内除长兴和德清NPP呈增长趋势外,其他县市NPP都呈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北部与东部快速城市化扩展区域;城市化快速扩展是影响太湖流域NPP减少的主导因素,土地整理和油菜/小麦种植比例下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刘存丽
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 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人口增...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机制 太湖流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 侯双双 姜会飞 霍治国 潘学标 毛飞 肖静 廖树华 卢志光
为准确和定量的评估洪涝灾害对棉花造成的风险,减少洪涝灾害对湖北省棉花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以湖北省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30年的气象资料和生育期资料,对湖北省洪涝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洪涝指数与降水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标准化序列相关性显著。洪涝指数的计算过程涉及多个参数,运算过程复杂,而降水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标准化计算相对容易,且数据容易获得,所以定义降水距平百分率或降水标准化作为划分洪涝致灾的指标。以此指标将洪涝导致减产的风险数值化,得到因洪涝导致减产的风险值分别为:襄樊10.5%,麻城16.1%,荆州4.2%。麻城棉花风险值最大,需要做好洪涝的防范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莹 尹义星 陈兴伟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末这3个时间段,是多世纪以来中国洪灾最剧烈的时期;其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洪灾剧烈期均对应降水丰沛期,而20世纪末的洪灾剧烈期降水并不十分丰沛。②中国洪灾存在多尺度特征,主要周期有2.7 a、5.2 a的年际变化、9.9 a的年代际和20.5 a、51.6 a的几十年际变化等;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洪灾变化周期对应关系较好。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