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2)
2023(10389)
2022(8726)
2021(7816)
2020(6240)
2019(13946)
2018(13607)
2017(25957)
2016(13622)
2015(15314)
2014(15427)
2013(15408)
2012(14974)
2011(14047)
2010(14493)
2009(13512)
2008(13061)
2007(11771)
2006(10968)
2005(10390)
作者
(42237)
(35522)
(35421)
(33618)
(22615)
(16945)
(15929)
(13716)
(13601)
(12772)
(12307)
(11807)
(11549)
(11534)
(11035)
(10808)
(10367)
(10284)
(10099)
(9875)
(9234)
(8816)
(8563)
(8256)
(8002)
(8001)
(7821)
(7627)
(7176)
(6990)
学科
(85564)
经济(85501)
管理(37988)
(33556)
地方(27417)
(25277)
企业(25277)
方法(24313)
中国(23297)
数学(20629)
数学方法(20519)
(19059)
业经(17345)
地方经济(16856)
环境(16728)
(16278)
农业(13397)
(13008)
(12653)
金融(12652)
(12112)
(11863)
(11861)
贸易(11851)
(11628)
银行(11607)
(11415)
(11265)
(11113)
(10593)
机构
学院(210084)
大学(207899)
(98523)
经济(96573)
研究(83603)
管理(74899)
中国(63214)
理学(62912)
理学院(62020)
管理学(61063)
管理学院(60671)
科学(49204)
(45329)
(43478)
(41677)
研究所(39147)
中心(36384)
(33531)
(33246)
财经(32246)
经济学(31098)
(30680)
师范(30431)
(30027)
北京(29492)
(29050)
经济学院(27575)
业大(27528)
(26626)
科学院(25984)
基金
项目(132012)
科学(104615)
研究(98085)
基金(94699)
(82387)
国家(81691)
科学基金(69343)
社会(65010)
社会科(61647)
社会科学(61632)
(52498)
基金项目(49728)
(43319)
教育(43013)
自然(41805)
自然科(40727)
自然科学(40717)
自然科学基金(39977)
编号(38475)
资助(38104)
(35930)
成果(31491)
重点(30749)
发展(29567)
(29102)
(28569)
课题(28214)
国家社会(27199)
(27016)
创新(25376)
期刊
(125266)
经济(125266)
研究(70190)
中国(48098)
(31642)
管理(30256)
(30030)
科学(29769)
学报(29624)
(22600)
金融(22600)
大学(22591)
教育(22103)
农业(21931)
学学(21324)
经济研究(20841)
业经(19317)
技术(18679)
财经(16862)
问题(15831)
(14751)
(12458)
资源(12421)
技术经济(12094)
世界(12087)
国际(11636)
(11246)
商业(11022)
统计(10487)
经济管理(10048)
共检索到344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智华  薛滨  逄勇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定量研究了1990~2000年太湖水环境演变与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此相关关系对未来30年太湖水质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预测。根据研究成果推断:太湖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在未来30年内可能将发生较大变化,农业及生活污水所占的比重可能会持续增加,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因此,建议在开展针对工业点源污染而采取的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点源与面源相结合”,以利于太湖水环境的有效改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靳晓莉  高俊峰  赵广举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分析了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变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经济预测基础上对水环境未来演变做了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太湖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城市化率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与此同时,超标河长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23个百分点,太湖水质20年来下降了两个级别;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流域用水总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产值增加有下降趋势,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上升,农业化肥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越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红彬  虞孝感  张运林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 ,具有表征意义的太湖水体的TP ,TN ,COD浓度不断上升。本文把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因素归纳为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化、土地利用等 ,将其与太湖流域水环境耦合 ,得出探讨性结论 :太湖流域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致经历了干预、干预—弱制约、干预—制约、干预—强制约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活动特征。流域水环境恶化经历了几十年 ,而水环境修复则需要人类更长时期的共同努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锦前  钟威  蔡永久  龚志军  温新利  
为探究太湖流域中型湖泊水质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变趋势,以太湖流域上游长荡湖和滆湖为研究对象,基于近期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其演变特征。2017~2019季度监测结果显示:两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TN,劣V类)、总磷(TP,Ⅲ类~Ⅴ类)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Ⅱ类~Ⅳ类),水体营养水平介于轻度~中度富营养之间。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了两湖1990~2019年TN、TP变化情况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05年,两湖水质持续恶化,综合水质类别由Ⅲ类变为劣V类;(2)2006~2014年,两湖水质波动较大,此阶段主要受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包括围网拆除、湖区餐饮业整治、入湖氮磷削减示范工程等)影响;(3)2017~2019年,两湖TN和TP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水生植物物种丰度和覆盖度急剧下降。尤其是滆湖,2016年后沉水植物近乎消失,主要优势种由沉水植物黄丝草演变为现在的挺水植物芦苇。相关性分析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水产养殖是两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但两湖TN、TP与围网面积二者间并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现阶段长荡湖和滆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应遵循“控源—削减—修复”的原则,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加大湖滨带保护力度,实施生态修复,构建草型生态系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俊雄  徐宗学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太湖流域6个气象站点1954~2006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余年来太湖流域降水量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降水增加显著;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北部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M-K倾斜度值为-0.99%/10 a;春、秋季相对湿度都显著减小,而夏季减小幅度较弱,冬季减小现象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增高趋势显著的特点,冬、春季增温显著;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为以平湖和溧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上升趋势最小,以上海为中心地区上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柯高峰  丁烈云  
以云南大理市洱海及其流域为例,通过建立湖泊水质指标演变与流域人均GDP增长的计量模型,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新的检验发现: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洱海水质指标与流域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比较呈现了不同特征和形状:既有经典的倒U型的曲线,也有U型、N型和同步型的曲线。倒U型的曲线表明洱海治理措施的有效性;U型、N型和同步型的曲线表明湖泊面源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的复杂性,湖泊面源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需要寻求的新解决思路和多种措施的配合。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内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有利于通过结构调整对面源污染从源头实施总量控制,推进"工程治污"与"结构控源"措施的优化与配合,辅助湖泊水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及决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穆贤清  黄祖辉  
目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的压力。水体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北诸省有相当多的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在安全警戒线以下。南方各省由于水质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功磊  夏青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相似经济水平的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自1992年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加速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趋势;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对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同样显著;2005年以后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被削弱,空间分异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炬  
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论述了黄河流域主要经济部门的发展现状水平、结构和存在问题,从资源、地理位置、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权衡和考虑,提出了流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战略重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濮培民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全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止,水质有所改善,但波动性大,部分河段特别是省界河流污染仍然较严重,集中排污所引起的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近几年"达标排放"等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淮河、洪泽湖水变清",依然"任重道远";淮河流域位于温度变化的南北过渡带,当属于我国最大的Ecotone(生态交错带)类型之一,建议基于其Ecoto...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久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的区域格局和城市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为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5位知名学者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和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问题,为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博文   周世军  
为了厘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文章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检验,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与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及演变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且北京、上海、广东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2)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各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其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最大。(3)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决定,其贡献率约占70%,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约占30%;从内部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最大。(4)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各地区的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高-高或低-低集聚特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斌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苏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政绩考核的片面性,法律的不健全和缺位,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以及无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太湖地区面临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从整个流域看,太湖仍然没有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少维  
鉴于2006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之世界经济有放缓的迹象,许多学者预期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回调甚至不排除“硬着陆”的风险。不过,分析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判断经济政策的走向,我们认为短期内看,2007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幅,继续维持在高位增长平台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萍萍  徐晓红  李壮壮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上述发现对于缩小数字经济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