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2)
2023(4659)
2022(3886)
2021(3353)
2020(2824)
2019(6055)
2018(5958)
2017(11009)
2016(5903)
2015(6857)
2014(6959)
2013(7070)
2012(7093)
2011(6749)
2010(7266)
2009(6962)
2008(6634)
2007(6081)
2006(5991)
2005(5826)
作者
(18810)
(15934)
(15803)
(15700)
(10392)
(7595)
(7052)
(6207)
(6038)
(5879)
(5824)
(5445)
(5277)
(5253)
(5108)
(4928)
(4717)
(4703)
(4599)
(4402)
(4139)
(3912)
(3877)
(3840)
(3788)
(3629)
(3526)
(3430)
(3298)
(3166)
学科
(52066)
经济(52026)
地方(16361)
管理(16165)
方法(12043)
地方经济(12029)
(11644)
数学(10670)
数学方法(10593)
中国(10413)
(9613)
(8737)
企业(8737)
业经(8478)
(8196)
(7108)
经济学(6604)
环境(6299)
(5938)
金融(5938)
(5906)
(5764)
农业(5701)
(5581)
银行(5573)
(5444)
(5426)
(5168)
产业(4931)
资源(4853)
机构
大学(97225)
学院(96426)
(51757)
经济(50774)
研究(39466)
管理(32364)
中国(30590)
理学(26267)
理学院(25897)
管理学(25504)
管理学院(25313)
(22806)
科学(21166)
(20169)
(20124)
研究所(17834)
中心(17682)
经济学(17562)
财经(17187)
(17134)
经济学院(15377)
(15341)
(13748)
(13696)
(13660)
(13435)
师范(13348)
北京(13162)
(12946)
财经大学(12162)
基金
项目(53931)
科学(42124)
研究(40568)
基金(38987)
(33168)
国家(32898)
社会(28074)
科学基金(27726)
社会科(26618)
社会科学(26610)
(21018)
基金项目(19451)
教育(17931)
资助(16607)
(16421)
自然(15356)
编号(15302)
自然科(14948)
自然科学(14944)
自然科学基金(14656)
成果(13621)
(13318)
重点(12452)
(12287)
经济(12176)
国家社会(12147)
(11881)
课题(11775)
发展(11498)
(11353)
期刊
(70646)
经济(70646)
研究(37930)
中国(21678)
(17490)
管理(14291)
学报(13016)
(12911)
(12289)
金融(12289)
科学(12100)
经济研究(12006)
大学(10489)
财经(10044)
学学(9757)
教育(9129)
技术(9026)
(8858)
问题(8812)
业经(8486)
农业(8227)
技术经济(6731)
(6355)
统计(6304)
世界(6099)
经济问题(5777)
国际(5660)
(5341)
改革(5282)
(5282)
共检索到172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洪璞  
明代中叶以后 ,太湖南部的苏嘉湖地区逐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具有明确结构和合理布局的桑蚕丝织区域经济体系。生丝的生产和输出中心逐渐整合到了地处湖、苏交界的南浔———震泽一线 ;丝绸的生产和输出中心则最终整合到了濒临嘉、苏交界的盛泽一地。考察这一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整合的历史过程 ,对于思考今天的区域开发与发展不无启发。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翔  
本文从世界市场的导向作用、新兴工业的双重效应、农民出于经济效益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蚕丝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传统农家兼业经济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证明农家兼业经济是一种能够发挥小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从而也能增强其生存能力的经济模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昊  
宋代四川地区形成了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地中北部两大蚕桑丝织业产区并驾齐驱的局面。蚕桑丝织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户生计,不仅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更加普遍,而且随着人地关系的变化,一些农民开始脱离粮食生产,转而以经营蚕桑丝织为生,民户的生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蚕桑丝织业在民户生计中的地位凸显,与当地民户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蚕市可以了解成都地区民户的生产节律、与市场关系,以及信仰习俗等日常生计安排。不过由于宋朝在四川地区征收大量的丝织品供应西北军需和奢侈消费,当地民户负担沉重,生计状况并不乐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乜小红  丁君涛  
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涉及蚕桑、丝织及绢帛的文献不少。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整合性研究,揭示出高昌郡及高昌王国前期是蚕桑丝织业的繁荣兴旺期,西方对绢帛的需求与晋末中原绢帛供给的中断,带给高昌发展蚕桑丝织业的机遇。高昌郡府鼓励植桑养蚕,管控大部分蚕桑户、织造户的生产,致力于丝绢的聚集和外销。麹氏高昌建国后,臣属于北魏,丝绸之路重开,中原丝织物的大量西输冲击了高昌丝绸绢帛市场,银币替代锦绢成为流通手段,使得高昌丝织业由盛转衰。唐灭高昌后的西州时期,中原先进技术生产出的丝织品源源西来,导致高昌蚕桑丝织业趋于萎缩,被緤布的生产所取代。历史背景的变迁,决定了高昌地区丝织业的兴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唐代是我国蚕桑丝织业大发展时期,从建国到开元天宝间,经过百余年的经营,已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展开。其产地分布范围辽阔,区域广远,产品质量,数量均领先全国。然本区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乱后丝绸生产情况如何,本文拟分区讨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方浪  
汉对匈奴的丝织品"给遗"见于"和亲"与"单于来朝"。以丝织品"给遗"为考察中心可将汉匈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汉匈"和亲"阶段,总共出现十八次"和亲",以武帝建元六年为分界点,前十二次"和亲"为"奉遗"匈奴丝织品,后六次"和亲"方为"给遗"匈奴丝织品。虽然,"和亲"效果并不明显,但汉亦借此换来短暂和平。"单于来朝"现于宣帝甘露三年后,"给遗"匈奴丝织品陡增;单于"来朝"从名王以下,汉舍之上林长平观,加以监视;"单于来朝"后,匈奴"赞谒称藩臣而不名",但汉、匈之间的敌对关系并未解除,边郡小规模军事冲突常有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方浪  
汉对匈奴的丝织品"给遗"见于"和亲"与"单于来朝"。以丝织品"给遗"为考察中心可将汉匈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汉匈"和亲"阶段,总共出现十八次"和亲",以武帝建元六年为分界点,前十二次"和亲"为"奉遗"匈奴丝织品,后六次"和亲"方为"给遗"匈奴丝织品。虽然,"和亲"效果并不明显,但汉亦借此换来短暂和平。"单于来朝"现于宣帝甘露三年后,"给遗"匈奴丝织品陡增;单于"来朝"从名王以下,汉舍之上林长平观,加以监视;"单于来朝"后,匈奴"赞谒称藩臣而不名",但汉、匈之间的敌对关系并未解除,边郡小规模军事冲突常有发生。莽新、东汉以后,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基本解除,但汉、匈远没有达到"友好"地步,两者之间尔虞我诈时常出现,且东汉为实现对匈奴羁縻政策,所付出代价远大于西汉。终两汉之世,匈奴在汉统治体系中始终以"客"的身份存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宾泓  
在我国丝织业发展史上,曾经历过丝织业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幅度的空间转移,研究这一转移过程,分析其转移因素,对于总结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分布规律有一定意义。一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丝织业重心位于黄河流域,其分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丝织业生产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见图1)。春秋战国时期,丝织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区各诸候国均把农桑放在经济生产的首位,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根据《诗经》、《史记》、《禹贡》等史书记载,当时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田中景  
安倍经济学基本方针包含3个方面,即"三支令箭"。其中,前两支箭——大胆的金融政策和机动的财政扩张政策,从政策内容表面来看与80年前的高桥财政并无多大区别,但从吸取高桥财政的深刻教训角度来看,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而第三支箭即增长战略也缺乏新意。要想使日本经济真正步入回升轨道,确立经济好转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本出路还在于尽快与中韩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江  
尽管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较晚 ,但经济思想史上对它的论述则早已有之且相当丰富。从 16~ 17世纪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到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知识经济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1)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全面的分析 ,为知识经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 )知识经济思想的形成。丹尼尔·贝尔、阿尔文·托夫勒、施赖贝尔、奈斯比特、屋太一分别从“后工业社会”、“未来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提出了丰富的知识经济的思想。 (3)知识经济理论的确立。马克卢...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金民  
明代南京的丝织业,无论是官营织造的机构数目、生产规模,还是民间丝织业的生产实力,以及官民营丝织业的生产量、丝绸品种质量、丝绸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自此,南京成为丝绸生产重心之一,同苏州和杭州一起,奠定了三大城市丝织业的坚实基础。 一、明代南京的官营织造业 南京的官营织造业自昔兴盛。至元十七年,元廷就在宋贡院旧地置东织染局,以后又在旧侍卫马军司置西织染局。仅东局就有“人匠三千六户,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段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规模不小。入明以后,南京先为都城,后为留都,有了这种政治地位,官营织造业更为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佟春霞  
湖南维吾尔族发展的完整性与民族教育是不可分的。总体上看,湖南维吾尔族重视民族(家族)教育,其民族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家谱、宗祠以及祭祀活动传承家族(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认同;二是经堂教育保持了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传承;三是湖南维吾尔族拥有积极入仕的文化传统,不仅开办私学,而且在废除科举制度后又积极兴办新学。因此,正是翦氏家族有序的民族教育为他们在一个看似封闭的文化空间里,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行动,谋得了宽阔的发展空间,为民族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卢亮  
通过文献考察,在对主要经济学观点中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提出人力资本虚无论、存在论、增值论、投资论、运营论等五个阶段的划分,以期对人力资本理论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经济地理学发展不仅与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交互发展,并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内吸收营养。文章通过历史性地考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尝试探索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考察发现:古典经济地理学时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930、1940时代到1970、1980年代,经济学引领经济地理发展,而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对主流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地理学吸收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了文化、制度和关系的转向,同时主流经济学则出现了地理化趋势,出现了新经济地理学运动。1980年代以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演化经济学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开始尝试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的下一个交叉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由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思想中的国际机制理论经历了从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演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主导思想的嬗变导致冷战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经历了阶段性发展,中美两国成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核心角色。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两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有关全球经济治理的美国方案和中国方案。以"共生、共享、共治"理念为基础,中国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努力"改制",同时在不对抗现有通用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建制",中国方案必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中美两国之间新旧方案的较量将对未来的国际经济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