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95)
- 2023(2898)
- 2022(2556)
- 2021(2337)
- 2020(2067)
- 2019(4626)
- 2018(4478)
- 2017(8150)
- 2016(5023)
- 2015(5599)
- 2014(5521)
- 2013(5628)
- 2012(5578)
- 2011(5258)
- 2010(5407)
- 2009(4975)
- 2008(5236)
- 2007(4719)
- 2006(4231)
- 2005(3936)
- 学科
- 济(18142)
- 经济(18118)
- 业(9744)
- 管理(9560)
- 学(8660)
- 企(7698)
- 企业(7698)
- 方法(7211)
- 数学(5714)
- 数学方法(5526)
- 农(5115)
- 中国(4829)
- 贸(3986)
- 贸易(3984)
- 业经(3772)
- 地方(3738)
- 易(3738)
- 理论(3593)
- 制(3432)
- 农业(3379)
- 和(3344)
- 财(3277)
- 融(3178)
- 金融(3176)
- 水产(2997)
- 银(2963)
- 银行(2930)
- 行(2839)
- 发(2748)
- 及其(2724)
- 机构
- 大学(79589)
- 学院(76538)
- 研究(37369)
- 科学(26871)
- 济(26773)
- 经济(26144)
- 中国(25381)
- 管理(22916)
- 农(22871)
- 所(22441)
- 研究所(20967)
- 理学(19437)
- 理学院(19044)
- 京(18465)
- 农业(18415)
- 管理学(18348)
- 管理学院(18207)
- 业大(16334)
- 中心(14989)
- 院(14070)
- 江(13328)
- 省(12563)
- 室(12230)
- 北京(11827)
- 范(11733)
- 财(11616)
- 科学院(11501)
- 师范(11472)
- 研究院(11419)
- 农业大学(11321)
- 基金
- 项目(53610)
- 科学(39601)
- 基金(37780)
- 家(37297)
- 国家(37033)
- 研究(32617)
- 科学基金(28177)
- 省(20824)
- 自然(20803)
- 自然科(20299)
- 自然科学(20286)
- 自然科学基金(19944)
- 基金项目(19352)
- 划(19246)
- 社会(18395)
- 社会科(17221)
- 社会科学(17214)
- 资助(16536)
- 教育(14866)
- 重点(13530)
- 计划(13311)
- 科技(12741)
- 发(11823)
- 部(11503)
- 编号(11345)
- 科研(11092)
- 成果(10787)
- 创(10580)
- 专项(10519)
- 创新(10083)
共检索到121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怀平 王迪文 林清 孙泽伟 张涛 陈兴强
利用山东青岛养殖的太平洋牡蛎(N)与汕头本地养殖的葡萄牙牡蛎(S)两个近缘种为亲本,采用正交设计建立了杂种组NS(N♂×S♀)和SN(S♂×N♀)与纯种组NN(N♂×N♀)和SS(S♂×S♀)4个不同的遗传组合,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幼虫期、稚贝期、养成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数据,研究了牡蛎近缘种间的杂种优势,目的为改良牡蛎的生产性状。结果表明,这两个近缘种之间杂交能够产生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后代的生长与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改良。杂交组比近交组生长得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7.44%,稚贝期为42.47%。杂交组也比近交组存活率高,8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为76.80%、14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闫喜武 姚托 虞志飞 霍忠明 于瑞海 李晓喻 李雅林 郭希明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闫喜武 苏家齐 张辉 姚托 霍忠明 于瑞海 杨鹏
为测定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及其两者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评估种间杂种潜力,分析早期种间杂种优势,实验于2010年7月,采用1雄对3雌的巢式设计建立了9个香港巨牡蛎自繁家系(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HH11、HH12、HH13……HH33)、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GG11、GG12、GG13……GG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于瑞海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杂交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_(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高亲优势H_(HO)和H_(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苏家齐 王昭萍 张跃环 喻子牛 李琼珍 闫喜武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受精率及孵化率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SS、AA及SA受精率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3%、98.4%±1.2%和81.3%±2.8%;孵化率变化趋势与受精率相似,也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5%、96.8%±2.8%和67.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喻子牛 闫喜武
贝类的远缘杂交起源于牡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上。作者在分析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国内外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种间配子兼容性分析、表型性状评估、杂种遗传鉴定、杂种优势估算、杂交不育格局、异源多倍体诱导及种间回交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要点,并展望了牡蛎种间杂交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牡蛎种间杂交及遗传分析、优质苗种繁育及育种等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喻子牛 闫喜武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1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2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
关键词:
香港牡蛎 长牡蛎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近江牡蛎 杂交 生长 存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红 于瑞海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
关键词:
长牡蛎 壳金 生长 存活 杂种优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建明 徐春霞 王树彦 李心文
为进一步了解蓖麻表型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特点及与亲本相应性状的关系。选用两种基因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中高秆和矮杆蓖麻杂交组合的亲本CS-R6(♀)、CS-R181(♂)和CS-R63(♀)、CS-R268(♂)和它们的杂交种CS-R6.181F1、CS-R6.181F2、CS-R63.268F1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在营养体和生殖体中分配速率和成熟期13个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杂交组合的生育特点及杂种优势表现上有明显差别,CS-R6.181F1属于生殖型为主、体质型为辅的杂种优势类型;而CS-R63.268F1属于生殖型的杂种优势类型;中高秆杂交种CS-...
关键词:
蓖麻 杂交种 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小炜 董昕 黎亮 刘晨旭 张艳 刘文欣 陈绍江
利用2个诱导系与25个单倍体诱导率呈现梯度变化的材料,采用NCII设计,组配了50个杂交组合,并对其诱导率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诱导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显著,F1代诱导率呈现出接近中亲值或略低于中亲值的特点,但F1的农艺性状较双亲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株高、雄穗长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经筛选评价,2个杂交组合诱导率稳定在8.5%以上,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杂交种 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武祥伟 张跃环 肖述 秦艳平 马海涛 喻子牛
为了评估熊本牡蛎(Crassostreasikamea)中国群体与美国群体的杂交效应与杂交三倍体优势,构建了杂交群体和自交群体,并使用细胞松弛素B诱导了杂交三倍体,比较分析了幼虫、稚贝与成贝的生长与存活优势。自交群体和杂交群体的幼虫、稚贝与成贝的培养条件均相同,室内培育幼虫,培育密度为4~5个/mL,自然海区养殖稚贝与成贝,养殖密度为40~45个/吊。结果表明,与自交组相比,杂交二倍体具有较高的卵裂率(13.61%)与D幼率(5.67%)(P<0.05),但杂交二倍体幼虫的壳高生长表现杂种劣势(–0.43%),而稚贝、成贝的壳长与壳高的生长表现杂种优势,平均优势率分别为3.96%与6.65%。杂交三倍体诱导组幼虫的壳高生长优势率为3.69%,稚贝及成贝的壳长与壳高平均生长优势率分别为12.69%与13.64%,并且日龄越大生长优势越显著。总体上,杂交三倍体诱导组在3~180日龄具有存活劣势,并且15日龄存活劣势率最大(–48.72%),而在360日龄存活优势率为6.70%。杂交二倍体幼虫与成贝均具有存活优势,平均优势率分别为10.44%与4.59%。本研究表明熊本牡蛎中美地理群体杂交二倍体的生长和存活优于自交二倍体,而杂交三倍体诱导组的生长优势较显著,并且在成贝期具有显著的成活率优势,表明杂交三倍体诱导组的优势来源于三倍体优势和部分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利民 张建平 党照 裴新梧 党占海
【目的】研究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基础,为胡麻两系杂交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份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和11份国内外主栽油用及纤用亚麻优良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77(7×11)份杂交组合,利用DPS软件分析两系胡麻杂交亲本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阳菊华 伏军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 ,以籼粳程度不同的 4个两用核不育系和 11个优良父本品系为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亲本籼粳程度与杂种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著 ,而亲本籼粳程度、杂种超亲优势与双亲一般配合力总效应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籼粳程度 配合力 杂种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