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0)
- 2023(10088)
- 2022(9005)
- 2021(8518)
- 2020(7171)
- 2019(16555)
- 2018(16649)
- 2017(31714)
- 2016(17451)
- 2015(19616)
- 2014(19449)
- 2013(19274)
- 2012(17542)
- 2011(15700)
- 2010(15370)
- 2009(13848)
- 2008(13182)
- 2007(11240)
- 2006(9681)
- 2005(8144)
- 学科
- 济(64338)
- 经济(64269)
- 管理(46804)
- 业(44542)
- 企(37425)
- 企业(37425)
- 方法(32149)
- 数学(27911)
- 数学方法(27574)
- 学(18353)
- 农(16813)
- 中国(15642)
- 财(15337)
- 业经(14333)
- 地方(13600)
- 农业(11310)
- 和(11288)
- 理论(11245)
- 贸(10927)
- 贸易(10922)
- 环境(10791)
- 易(10571)
- 技术(10473)
- 务(10055)
- 财务(9998)
- 制(9989)
- 财务管理(9984)
- 企业财务(9481)
- 划(9195)
- 教育(9010)
- 机构
- 大学(243091)
- 学院(240768)
- 管理(97778)
- 济(87874)
- 经济(85811)
- 理学(85585)
- 理学院(84622)
- 管理学(83037)
- 管理学院(82628)
- 研究(81680)
- 中国(58308)
- 科学(55937)
- 京(52771)
- 农(42399)
- 所(42056)
- 业大(41638)
- 研究所(39221)
- 财(38556)
- 中心(36333)
- 江(33656)
- 北京(33509)
- 农业(33091)
- 范(32348)
- 师范(32037)
- 财经(31797)
- 院(30926)
- 经(29027)
- 州(27526)
- 师范大学(26165)
- 技术(25994)
- 基金
- 项目(177870)
- 科学(138309)
- 基金(128312)
- 研究(125405)
- 家(114446)
- 国家(113576)
- 科学基金(96044)
- 社会(75615)
- 社会科(71520)
- 社会科学(71499)
- 基金项目(69688)
- 省(69513)
- 自然(66076)
- 自然科(64453)
- 自然科学(64439)
- 自然科学基金(63233)
- 划(59630)
- 教育(56665)
- 资助(52675)
- 编号(50853)
- 重点(40323)
- 成果(40009)
- 部(37818)
- 发(37407)
- 创(36486)
- 科研(35092)
- 课题(34952)
- 计划(34215)
- 创新(34028)
- 大学(32356)
共检索到333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杰 郭景唐 于占成
该文研究了太岳山油松人工林不同郁闭度林分以及荒地生长季节内的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内,荒地与林地贮水量差异并不显著,但森林郁闭度越大,贮水量越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雨、蒸腾和蒸发的影响,干旱季节,林地蒸腾占主导地位,土壤剖面出现20~40cm的根系分布层偏下层土壤含水率最低,且郁闭度越大,该最低值越小;随着雨季的到来,各层土壤含水率的最大值依次出现,且郁闭度越大,该最大值越大,也出现的越迟;雨季过后,蒸发转变为主要因素,林地土壤含水率大于荒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越稳定。
关键词:
油松,土壤含水率,郁闭度,根系分布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梁洋 邵森 马冰倩
为探讨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以山西太岳山40, 60, 8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评估相关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油松人工林龄增加,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增加最为显著; 80年生油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10~30 cm和0~20 cm土层显著大于60年生和40年生油松林,而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568(80年生油松纯林)>0.500(60年生油松纯林)>0.363(40年生油松纯林)。说明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质量也不断提升。图3表4参2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杰 郭景唐
该文在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的土壤温度分布、温度梯度以及热力流向;从定性走向定量,为林业生产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温度,温度梯度,林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金松 范娟 赵秀海 夏富才 倪瑞强 金冠一 郭依秋 李化山
采用挖壕法测定无根和有根样地的土壤呼吸,确定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群落土壤呼吸中异养呼吸和根系自养呼吸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对照与挖壕样方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显著的季节变化;2010和2011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2.71和2.22μmol·m-2s-1,2010和2011年异养呼吸速率比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13.7%和21.1%;2010—2011年土壤自养呼吸速率为0.01~0.89μmol·m-2s-1,自养呼吸速率均值为0.49μmol·m-2s-1,2年间自养呼吸速率贡献率为0.2%~37.7%,年均自养呼吸速率贡献率为20.2%;土壤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云明 刘国彬 杨勤科
为提高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依据天然植被呈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地带人工林与天然植被对土壤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地带的人工林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和干化层现象,其严重程度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典型草原带。森林带的水分条件可满足林木成材对水分的需求,林木采伐后土壤水分可得到很好恢复;森林草原带可满足10龄以下林木生长对水分需求,10龄以上林分的水分亏缺严重,林木采伐后土壤水分恢复进程缓慢;典型草原带不能满足人工林生长对水分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地带性水分条件相适应的人工林草植被建设模式。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地带性特征 对比分析 人工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聂立水 李吉跃 戴伟
探讨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林地土壤密度为1.20~1.45Mg.m-3,总孔隙度为45%~58%,非毛管孔隙度为6%~10%,通气性略差。应用压力膜仪测定和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Gardner提出的经验方程θv=ΑS-B。林地土层厚80cm,土壤总持水量为418.77m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348.53mm,土壤在凋萎湿度时的持水量为34.01mm。土壤有效水范围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的凋萎湿度持水量之差,为314.52mm。土壤贮水量变化在60~180mm,远远低于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从4月下旬到6月上旬土壤的平均容积含水量为最小,土壤平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彦雷 康峰峰 韩海荣 程小琴 周彬 李勇 刘可 尹学哲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启越 张卫强 赵连清 迟明峰 罗桂生 郑晓敏 贾忠奎 王清春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在油松林皆伐后植被恢复和发育阶段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分结构稳定、发挥更高生态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经营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和皆伐后不同时间(5、10、24 a)的天然更新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土壤水分间的相关性。【结果】1)皆伐前后6种林分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5种,不同样地林下植物组成存在差异。胡枝子在各林分样地均有出现,且重要值均> 20%,在灌木层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8种,其次是蔷薇科和禾本科,分别为6种和4种。2)不同林分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皆伐前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皆伐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伐后10 a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分别为1.40、0.61、1.24和0.74,与53年样地差异不显著。皆伐后不同时间的天然更新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与伐前53年样地的差异不显著,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影响较大。3)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较一致,表现为伐前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伐后5~10 a仍保持较高水平,伐后24 a出现下降,经相关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伐前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林分密度降低、光照条件改善有关,伐后主要与油松天然更新及种间竞争有关。依靠油松天然更新恢复的林地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在皆伐10 a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建议在此时对油松更新苗进行人工抚育、降低密度以维持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皆伐 植物多样性 土壤水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媛媛 闫文德 阳柏苏 项文化 赵亮生
为了研究土壤水分蒸发规律,做好蓄水保墒,减少水分的非生产消耗,需要了解水分运动规律。本实验利用2012年湖南会同定位观测站第Ⅱ集水区实测数据,研究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水分蒸发日变化、月变化、及不同坡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观测日最大分时蒸发量发生在9:00~11:00时段,月均蒸发量在6月中旬左右达到最大峰值;春季3~5月期间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变化程度较小,而夏季6~7月期间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变化程度较大;不同坡位因土壤层厚度、空气流动程度及林下植被凋落物的种类和混合比例不同,其土壤水分蒸发量呈现明显差异。结合这些特点,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好军 刘贤德 张宏斌 赵维俊
为了解不同人工林林分凋落物和土壤水分特性,给祁连山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1984年营造的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沙棘林和灌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枯落物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的特征;(2)5种人工林类型凋落物量和最大持水量分别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灌木混交林>沙棘林的特...
关键词:
人工林 凋落物 土壤水分特性 祁连山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文强 李吉跃 张志明 孙向阳 翟洪波
通过实测得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水分常数 ,并对北京西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特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中、低吸力段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恭祥 王彦辉 熊伟 于澎涛 杜敏 孙浩 李振华 王云霓
立地水分条件决定的植被承载力是干旱缺水地区森林合理经营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干旱缺水地区的森林蒸散耗水在水分输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大小直接与叶面积指数(LAI)相关,将林冠LAI在生长季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值(LAImax)作为植被承载力(LAIc)的量化指标,利用冠层分析仪(LAI-2000),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和叠叠沟小流域的44个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实测了冠层LAI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了生长季内LAImax与林分断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密度等常用林分结构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LAImax与林分不同结构指标均呈幂函数关系,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0.84、0.82、0.56、0.47,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