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4)
- 2023(4898)
- 2022(4489)
- 2021(4090)
- 2020(3827)
- 2019(9057)
- 2018(9017)
- 2017(17826)
- 2016(10045)
- 2015(11633)
- 2014(12092)
- 2013(12224)
- 2012(11658)
- 2011(10591)
- 2010(10815)
- 2009(10187)
- 2008(10532)
- 2007(9736)
- 2006(8180)
- 2005(7356)
- 学科
- 济(45097)
- 经济(45052)
- 业(26517)
- 管理(26110)
- 方法(24034)
- 数学(21420)
- 数学方法(21236)
- 企(20641)
- 企业(20641)
- 农(12316)
- 财(11325)
- 学(10419)
- 中国(10194)
- 贸(9223)
- 贸易(9223)
- 易(8948)
- 地方(8706)
- 业经(8053)
- 农业(8006)
- 制(7626)
- 和(7155)
- 务(6821)
- 财务(6807)
- 财务管理(6785)
- 融(6566)
- 银(6566)
- 金融(6564)
- 银行(6537)
- 企业财务(6371)
- 理论(6277)
- 机构
- 大学(156048)
- 学院(153710)
- 济(63705)
- 经济(62351)
- 管理(57638)
- 研究(52583)
- 理学(49767)
- 理学院(49168)
- 管理学(48299)
- 管理学院(47999)
- 中国(38788)
- 科学(33830)
- 京(32971)
- 农(30830)
- 财(28723)
- 所(28326)
- 研究所(25915)
- 业大(25768)
- 农业(24757)
- 中心(24509)
- 江(23455)
- 财经(23191)
- 经(20835)
- 北京(20831)
- 范(20271)
- 经济学(20122)
- 师范(20024)
- 州(18498)
- 经济学院(18434)
- 院(18051)
- 基金
- 项目(100106)
- 科学(77105)
- 基金(71484)
- 研究(71078)
- 家(62843)
- 国家(62335)
- 科学基金(51875)
- 社会(43367)
- 社会科(40992)
- 社会科学(40975)
- 省(39446)
- 基金项目(38206)
- 自然(34065)
- 划(33572)
- 自然科(33228)
- 自然科学(33213)
- 教育(33209)
- 自然科学基金(32618)
- 资助(30100)
- 编号(29536)
- 成果(24591)
- 重点(22874)
- 部(22769)
- 发(21869)
- 创(20412)
- 课题(20164)
- 科研(19754)
- 计划(19286)
- 创新(19147)
- 教育部(19013)
共检索到220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云波 王宗华 Abah Felix 叶祖云 鲍坚东
为探讨激素调节太子参块根形成的机制,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太子参块根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将块根形成初期、块根迅速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分别与不定根形成期进行比较,从3个比较组(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迅速膨大期、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成熟期)中分别获得5 132、5 506、22 709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韦恩图进一步筛选,在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中,根据特异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块根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共有1 215个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58个基因特异性差异上调表达,357个基因特异性差异下调表达.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在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中,特异性差异表达的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共27个,其中玉米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1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26个,涉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茉莉酸等信号通路.
关键词:
太子参 比较转录组分析 块根形成 激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隋哲 程旭 王海燕 余海忠
【目的】以襄麦冬(Liriope spicata var.prolifera Y. T. Ma)为对象,通过转录组学技术筛选、发掘相关功能基因,以期解析襄麦冬块根中甾体皂苷的生物合成。【方法】选取襄麦冬始见期块根样本和膨大期块根样本,使用转录组测序、序列注释分析、RT-qPCR等技术,验证并筛选多个与甾体皂苷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结果】共获得2个襄麦冬转录组的多条高质量序列(始见期样本59 405 731条;膨大期样本71 478 348条),共88 239条被注册到GO、COG、KOG、KEGG等数据库中。其中,通过GO数据库注释了42 388条拼接序列(分为3大类60个功能亚类),并在2个襄麦冬转录组中发现5563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比对COG/KOG数据库,发现10 077条序列可注释到23个COG类群,8187条序列可注释到25个KOG类群,均与襄麦冬块根的生长及代谢有关。基于KEGG数据库的代谢通路分析表明,26 626条拼接序列可映射到不同的KEGG途径中,1981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映射到227条KEGG途径;进一步筛选出43个可能参与甾体皂苷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后,并选取其中8个关键基因进行qRT-PCR验证。8个基因在襄麦冬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表达量,与甾体皂苷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上调,且表达差异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甾体皂苷在襄麦冬块茎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同时说明甾体皂苷的合成代谢与襄麦冬生长阶段性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初步揭示与襄麦冬甾体皂苷生物合成有潜在关联的基因和代谢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襄麦冬甾体皂苷的主要关联基因及代谢通路的功能以阐明其合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襄麦冬 甾体皂苷 合成酶基因 转录组解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燕芬 周小雷 李翠 简少芬 郭昌锋 郭晓云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太子参生长和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太子参实生苗为研究材料,设置LED光源为蓝光(B)、红光(R)和红蓝光组合(R∶B=2∶1、R∶B=4∶1、R∶B=6∶1、R∶B=8∶1、R∶B=10∶1)共7个不同光质的处理,测定各处理下30和120 d太子参生长指标及120 d太子参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及产量,综合生长与含量的隶属函数值,确定太子参的最适光处理。结果表明:光质对太子参生长影响显著,不同生长时期的植株响应有所不同。红光及红蓝组合光显著提高30 d太子参除根数以外的生长指标,120 d太子参的生长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红光下30 d太子参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红蓝组合光,而120 d太子参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多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光质对太子参功能成分含量和产量影响显著,红光显著提高总皂苷和太子参环肽B含量,单一蓝光显著降低多糖含量,所有处理下氨基酸含量低于药材标准品,以上成分产量随红光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R∶B=8∶1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红蓝组合光处理下太子参植株生物量和功能成分积累较高,但在不同时期的最佳组合比例不同,R∶B=10∶1有利于太子参苗期植株生长,R∶B=8∶1有利于中后期太子参根生长及功能成分积累。
关键词:
太子参 红蓝光 生长指标 功能成分含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永权 张国辉 周江菊
为太子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不同热处理温度与时间,采用连作土壤与新茬土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土壤热处理对太子参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加热处理新茬土壤有利于太子参的生长,但对太子参的生物量指标影响不大,且与对照各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0.05);连作土壤经60℃加热6 h,太子参生物量指标均显著增加,90℃或120℃加热3 h时太子参的所有生物量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热处理15年连作土和8年连作土,太子参根生物量最高时可较对照分别提高444.13%和140.38%。土壤热处理通过抑制连作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而缓解太子参的连作障碍。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太子参 连作障碍 土壤热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孔云 谢彩香 黄林芳 耿瑞 陈士林
[目的]根据野生太子参实生地的生态因子,在贵州省寻找适于太子参生长区域,为太子参在贵州省的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找野生太子参标本,寻找太子参实生地,应用Arc GIS从气候栅格数据库(年均温、3月平均温、7月平均温、1月平均温、湿度、年降水量、日照)、土壤数据库和100hm2的地形栅格数据库中采集野生太子参实生地生态因子数据420组;以此为依据,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TCMGISⅡ)分析贵州省被栅格化的生态因子值,并从中寻找与实生地生态因子相似的区域,作为太子参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域。[结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石 闵思明 胡惠宇 曾丽 杜蓥蓥 周梦圆 曾靖祺 张炎达 马玉芳
为探究太子参参须多糖(RPFRP)对环磷酰胺(CY)造成的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将96只体质量(18±2) g的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CK组,CY组,RPFRP低、中、高剂量组和APS组.第1~14天,CK组和CY组小鼠分别灌胃双蒸水,RPFRP组和APS组分别灌胃相应剂量的RPFRP和APS,第15~17天,CK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注射80 mg·kg~(-1)的CY.第18天眼球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无菌取脾,采用MTT法检测NK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脾淋巴细胞的凋亡;qRT-PCR检测小鼠脾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Y组相比,RPFRP各组IL-4含量显著升高(P<0.05),RPFRP高剂量组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RPFRP中、高剂量组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剂量的RPFRP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RPFRP低剂量组CD3~+、CD4~+和CD8~+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RPFRP可显著减少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凋亡(P<0.05),RPFRP中、高剂量组IFN-γ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RPFRP低、中剂量组T盒子转录因子(T-bet)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RPFRP能够促进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脾淋巴细胞的转化,缓解因CY所致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数量降低,减少脾淋巴细胞的凋亡,调节小鼠脾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且中剂量的RPFRP能显著提高脾NK细胞杀伤活性,从而发挥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丽君 盘欢 李军 卢赛清 俞奔驰 郑华 雷开文
以国外引进的木薯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不同贮存天数其块根干物质、淀粉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稳定性,为耐贮藏木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木薯块根在贮存过程中,干物质含量最稳定,其次为淀粉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最不稳定。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较稳定的木薯品种(系)为HL2012、NMC08、SM937-26,均不稳定的木薯品种(系)为南植199。木薯品种(系)HL2012、NMC08、SM937-26常温下耐贮存时间较长,在耐贮木薯品种的选育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木薯 干物质 淀粉 β-胡萝卜素 耐贮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庆美 张立明 王振林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块根形成和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块根形成前后和膨大高峰期,甘薯栽培种徐薯18和Minamiyutaka的ZR、DHZR、ABA、IAA和IPA含量均显著高于近缘野生种I.trifida(K12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块根日鲜重增长速率与ZR、DHZR和ABA的含量变化动态高度一致。块根形成前后及块根膨大中期和高峰期,块根干重与块根ABA、ZR和DHZR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IAA、iPA和GA4间无明显相关性。ZR、DHZR和ABA含量的高低,在不定根能否转化形成块根和块根膨大的速率方面起关键的作用。块根不同部位(顶部、中部和尾部以及外部、...
关键词:
甘薯 块根 内源激素 形成 膨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锐涛 韩维栋 杨少瑕 陈蓓蓓
[目的]初步探究无瓣海桑的耐盐分子机制,筛选出无瓣海桑抗盐候选基因,为后续功能验证实验及林木抗盐性遗传育种奠定分子基础。[方法]以1年生无瓣海桑幼苗为材料,用500 mmol·L~(-1) NaCl分别处理0 d(对照组)和10 d(处理组),取不同条件下的根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三代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后续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NaCl处理10 d后,无瓣海桑幼苗根系中共有14 4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 153个上调,7 248个下调。(2)GO分析发现,共有11 068个差异基因在47个GO条目得到注释。(3)在KEGG富集分析中,共有6 189个差异基因富集到134条通路,其中,共有14条通路显著富集(P值<0.01,Q值<0.05)。(4)通过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出抗盐候选基因89个,其中,抗氧化基因24个,渗透调节物质基因22个,植物激素基因19个,蛋白激酶基因10个,转录因子基因14个。[结论]活性氧清除、渗透调节、植物激素、蛋白激酶及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参与调控无瓣海桑盐逆境适应过程。
关键词:
无瓣海桑 盐胁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益书 陈蓉 杨瑞东 罗涯镕 李期佳 刘贤锋
为了解贵阳乌当区太子参的品质特征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对乌当区太子参进行环肽B含量测定,并与不同产地土壤地层、太子参和种植土壤中元素含量及p 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乌当区太子参环肽B含量平均为0.022%,其中以种植在清虚洞组第2段地层上的品质较好,高台组至石冷水组和娄山关群地层上的品质稍次,清虚洞组第1段地层上的稍差。2太子参环肽B含量与种植土壤Ca含量(P<0.01)、Cd含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Rb含量(P<0.05)呈显著负相关。3太子参中环肽B含量与Mg含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Mn含量(P<0.05)...
关键词:
太子参 环肽B 元素 相关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吴静 罗兴录 翟瑞宁 覃徐建
为探明不同淀粉型木薯品种采后块根变质的生理特性,以淀粉含量较高的木薯品种‘辐选01’(RS01)和淀粉含量较低的木薯品种‘华南124’(SC124)为试材,测定采后贮藏0、5、10、15和20d的块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块根褐化程度逐渐加深,干物质含量和CAT酶活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淀粉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和SOD酶活性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POD酶活性则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RS01贮藏过程中块根褐化程度较严重,贮藏第5天褐化面积达30%,而SC124贮藏第20天才开始出现褐化。淀粉含量较高的木薯品种块根干物质含量较高且变化大,失水速率较快,MDA含量较高,SOD、POD和CAT酶活性均较高。可见,块根采后抗变质能力与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淀粉含量越高的木薯品种采后块根越容易发生变质。
关键词:
木薯 块根 淀粉含量 采后变质 生理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继超 杨文钰 李首成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初步研究了甘薯生根灵对不同插苗茎段的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生根灵可明显促进插苗萌发生根和根系生长,增加根条数、根系体积和重量,促进其分化发育为块根,并调节光合产物向地下部运输,增加快根数量和产量,尤其是中小蔓,提高根冠比。苗段之间以中心部苗薯数多,产量高。
关键词:
甘薯,生根灵,插苗,根冠比,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安飞飞 陈松笔 李庚虎 周锴 李开绵
【目的】通过对华南8号木薯及其四倍体块根淀粉含量与结构及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染色体加倍对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与结构的影响及其蛋白质调控机制。【方法】植后10个月收获木薯块根,采用空、水重测定块根鲜薯的淀粉含量,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淀粉中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例,采用Excel 2013和DPS v7.0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性标准采用新复极差法,通过扫描电镜对块根淀粉体的大小、形态及数量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参与淀粉合成与降解的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块根蛋白质,Delta 2D软件分析差异倍数在2.0以上的差异蛋白质点,并通过...
关键词:
木薯 四倍体 块根 淀粉 蛋白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飞飞 蔡杰 薛晶晶 朱文丽 陈松笔 罗秀芹
为探究MeF3H在木薯块根采后生理腐烂(PPD)中的功能,以‘华南9号’(‘SC 9’)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分析MeF3H在叶片、叶柄、茎、脆性胚性愈伤组织(FEC)、花、腋芽、纤维根、块根及块根PPD中的表达情况,确定MeF3H的亚细胞定位,结合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分析MeF3H沉默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腐烂情况。结果表明,MeF3H在腋芽及纤维根中高表达,MeF3H定位在细胞质,MeF3H基因表达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随着PPD程度加深而升高。qRT-PCR结果显示MeF3H沉默效率在39%~67%。MeF3H沉默后,与对照植株相比,沉默植株叶片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MeF3H基因表达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采后储存第3天,块根超过50%的面积出现腐烂,而对照植株块根腐烂率为36.67%。综上,MeF3H表达与木薯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耐PPD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MeF3H基因沉默后导致木薯块根PPD显著加速。
关键词:
木薯 类黄酮 MeF3H 块根 采后腐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恩亮 马玲玲 杨如同 李林芳 汪庆 李亚 王鹏
【目的】利用RNA-seq技术对楸树易生根品种‘豫楸1号’的嫩枝扦插生根的4个发育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为阐明楸树不定根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利用浓度为2 g·L-1IBA处理‘豫楸1号’嫩枝,然后分别提取处理后0天(对照)、1天(激活期)、15天(愈伤形成期)的插穗基部的RNA及25天(不定根形成期)和35天(不定根伸长期)的根部的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接着测序得到raw reads,通过去除接头、重复序列、低质量的序列,得到高质量的clean reads,使用Trinity软件进行拼接获得contigs;随后,利用BLASTx、RSEM、Cytoscape及Me V4.9.0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注释和差异基因鉴定;最后随机选取15个差异表达的RNA-Seq数据利用q PCR验证基因的表达。【结果】在62 955个unigenes中,31 646(50.26%)个unigenenes获得了注释;差异基因分析发现了11 100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10 200个特异的和900个共同的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细胞骨架’仅在激活期显著富集,而‘DNA代谢过程’仅在愈伤组织形成期显著富集;KEGG富集分析显示参与丙烷合成、糖酵解和植物激素代谢等途径的基因对楸树不定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楸树不定根发育进程的发展,参与糖酵解途径的基因数目逐渐减少而参与苯丙素合成的基因数量却在持续增加,表明在IBA刺激后,代谢通路的动态变化响应了不定根的发育进程。【结论】通过对楸树‘豫楸1号’不定根发育的4个阶段的转录组分析,发现细胞分裂素和乙烯间的互作促进楸树愈伤形成而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间的互作则促进了楸树不定根的伸长。虽然本研究不能完全解释‘豫楸1号’不定根形成的分子机制,但它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与这一复杂过程相关的候选途径和基因的有力工具,可为解析楸树不定根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其他近缘物种的研究提供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