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94)
2023(4273)
2022(3422)
2021(3093)
2020(2439)
2019(5245)
2018(5196)
2017(8926)
2016(5005)
2015(5400)
2014(5163)
2013(5067)
2012(4544)
2011(4193)
2010(4307)
2009(3918)
2008(3863)
2007(3465)
2006(3216)
2005(2829)
作者
(18203)
(15454)
(15326)
(14596)
(9474)
(7579)
(6740)
(6076)
(5700)
(5403)
(5396)
(5231)
(5149)
(5053)
(4995)
(4837)
(4602)
(4497)
(4386)
(4324)
(4130)
(3815)
(3759)
(3455)
(3448)
(3405)
(3300)
(3269)
(3269)
(3193)
学科
(15768)
经济(15761)
管理(14792)
环境(11225)
(9897)
(9089)
(7913)
企业(7913)
生态(7225)
(5509)
资源(5457)
方法(5409)
(5329)
规划(4533)
环境规划(4437)
数学(4428)
地方(4331)
数学方法(4301)
中国(4224)
(4186)
业经(4056)
(3970)
农业(3607)
(3331)
森林(3331)
(3305)
(2998)
技术(2997)
(2974)
银行(2937)
机构
学院(72725)
大学(72099)
研究(30458)
管理(24567)
科学(24301)
(22632)
经济(22002)
中国(21709)
理学(20905)
理学院(20610)
管理学(19854)
管理学院(19769)
(19716)
业大(18040)
(17313)
(17131)
研究所(16283)
农业(15260)
中心(13925)
(12502)
(12030)
(11844)
北京(11499)
(11414)
实验(10891)
林业(10391)
实验室(10385)
农业大学(10219)
研究院(10090)
(9935)
基金
项目(57925)
科学(43875)
基金(41035)
(39819)
国家(39571)
研究(35166)
科学基金(31974)
(24070)
自然(23816)
自然科(23066)
自然科学(23059)
自然科学基金(22615)
基金项目(22331)
(20588)
社会(20585)
社会科(19518)
社会科学(19510)
资助(16198)
教育(14443)
重点(14381)
计划(13974)
科技(13864)
(13056)
编号(12010)
科研(11846)
(11318)
创新(10775)
专项(10504)
(10447)
课题(9362)
期刊
(26384)
经济(26384)
学报(20946)
科学(17453)
(16617)
研究(15958)
大学(14711)
学学(14354)
中国(13398)
农业(11375)
林业(10668)
管理(8247)
资源(6865)
(6705)
业大(6594)
(6068)
技术(6038)
科技(5932)
业经(5447)
(5270)
生态(4564)
教育(4492)
自然(4480)
农业大学(4245)
(4146)
金融(4146)
科技大(3782)
科技大学(3782)
(3598)
问题(3319)
共检索到105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牛晓栋  江洪  方成圆  陈晓峰  孙恒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要素的观测,进一步分析了净辐射对水汽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各月水汽通量日变化趋势基本呈单峰型曲线,7月水汽通量峰值最大(0.115 g·m-2·s-1),1月最小(0.029 g·m-2·s-1)。四季的水汽通量平均日变化中,峰值的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态系统全年蒸散量为721.25 mm,在相近纬度的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全年蒸散量占降雨量的51.46%,各月蒸散量均小于降雨量。生态系统全年净辐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成圆  江洪  牛晓栋  陈晓峰  孙恒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14年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其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生长季净辐射总量为1 810.2MJ·M~(-2),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 033.0、727.7和53.8 MJ·M~(-2),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7%,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3%;生长季能量闭合度为1.002,月平均能量闭合度为0.99.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思婧  丁山  庞春梅  郑枭  王通  余树全  
[目的]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是中亚热带森林主要构成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树种之一。研究自然状态下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森林群落中细叶青冈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动态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该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细叶青冈种群发展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 (100 m×100 m)固定监测样地2012和2017年2期调查数据,从种群数量特征、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细叶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12—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个体从276株增加到291株,死亡个体共25株,新增个体共40株,种群年增长率为1.06%。种群平均胸径从10.65 cm增加到10.82 cm,胸高断面积从4.71 m~2·hm~(-2)增加到5.15 m~2·hm~(-2)。(2)细叶青冈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种群结构稳定。(3)细叶青冈种群新增与死亡个体集中分布在幼苗幼树阶段(Ⅰ~Ⅱ龄级),且随龄级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4)细叶青冈整体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转为随机分布。相比2012年,2017年幼苗聚集强度有所减弱,幼树、中树聚集强度稍有增强。(5)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均在小尺度表现为正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过渡到无相关或负相关,2017年除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外,其余生长阶段间的空间正相关稍有增强。[结论]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细叶青冈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在小尺度空间呈正关联,体现细叶青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5 a间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显著,幼龄个体因聚集分布受密度制约而竞争激烈。为维持种群的长期稳定,必要时可分阶段进行人工调控。图4表1参2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游诗雪  张超  库伟鹏  朱弘  赵明水  余树全  
【目的】开展群落动态变化长期研究,为森林保护、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6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对每木进行编号、挂牌,调查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及位置坐标等信息。2012年进行复测,比较分析16年来乔木层胸径≥10 cm树种的群落动态变化。【结果】群落中常绿和落叶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从1996年54.97%和45.03%变为2012年的62.81%和37.19%;群落科、属、种组成从1996年24科34属40种变为2012年29科40属48种,16年来,树种退出3科5属6种,新增8科11属14种,其中,退出的偶见种(总株数1~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睿  汤孟平  
【目的】比较分析天目山地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从空间结构角度揭示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规律,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5和2016年,分别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各设置1块1 hm~2固定样地,调查每株树木的树种、胸径等因子以及三维空间坐标,应用Python语言结合ArcGIS软件,编程计算两类森林的空间结构指数,采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混交度指数,对两类森林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株数密度分别是2 850、1 842株·hm~(-2),前者比后者大54.72%。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树种数分别为89、66种,前者比后者多23种。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优势树种数量分别为14和4种,常绿阔叶林中细叶青冈优势地位最高,针阔混交林中杉木优势地位最高且占明显优势。在空间结构方面,常绿阔叶林群落的聚集指数在[0.75, 1]之间,林木分布格局属弱度聚集;针阔混交林的聚集指数处于[1, 1.38]范围,林木分布格局属弱均匀分布。两类森林群落的混交度均在[0.5, 0.75]之间,为中度混交。常绿阔叶林的森林群落竞争指数处于[28, 44]范围,属中度竞争;针阔混交林的森林群落竞争指数处于[12, 28]范围,整体呈低度竞争。【结论】常绿阔叶林的株数密度、树种数和优势树种数均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比针阔混交林的混交度低,分布更聚集,竞争更剧烈。针阔混交林的4个优势树种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常绿阔叶林的14个优势树种中除榧树、蓝果树和金钱松为均匀分布外,其他11个优势树种均为聚集分布。2个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均呈中度以上混交,其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金钱松为强度混交;随优势树种的优势地位降低,优势树种的混交度在常绿阔叶林呈增强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同一优势树种的竞争强度在常绿阔叶林中大于在针阔混交林中。在常绿阔叶林森林经营中,有必要加强对有聚集繁殖特性的优势树种的抚育,增加群落混交度,降低群落竞争强度和聚集程度,以提高群落稳定性;针阔混交林则可采取抚育结合促进更新的措施,增加群落密度和树种多样性,提高群落混交度和林木空间分布均匀度,以促进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国景  汤孟平  章雪莲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 m×100 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 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 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 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 3。研究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汤孟平  周国模  陈永刚  赵明水  何一波  
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设置大小为100m×100m的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的三维坐标;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MV,并对MV和传统混交度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V通过Voronoi图的相邻多边形确定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比M能更准确地描述种间相互隔离关系;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单株树木的混交度M和MV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群落平均混交度-M=0.7207,-MV=0.7431,表明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隔离程度较高;群落优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优势种群,常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常绿种群,其原因是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既是优势种群,又是常绿种群,且它们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臧润国  丁易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江  徐来仙  艾训儒  
[目的]探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阐明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对环境适应状况,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 hm~2(300 m×200 m)标准大样地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等方面研究了16种主要木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结果](1)2020年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共有64科140属266种木本植物,主要有桦木科、壳斗科和金缕梅科等,物种组成逐渐复杂。(2)川陕鹅耳枥的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高,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与其他主要木本植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四照花、灯台树和尖叶四照花的优势地位次之。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系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物种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3)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且正负联结比值大于1。16种主要木本植物的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群落处于演替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关系松散、不紧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松年  王云琦  王凯  冯印成  王杰帅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2 019.11—2 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谧  熊高明  谢宗强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陆生植物监测实验站作为长江三峡工程生物与环境监测系统的重点站,完成了大量的野外监测样地建立工作,为今后的长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关研究为例,介绍了陆生植物观测实验站现阶段关于监测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在多个尺度下对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两种优势种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聚集分布,米心水青冈的聚集强度高于曼青冈。按1~4cm,4~8cm及8cm以上3个径级对曼青冈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各径级间聚集强度相似,这与群落年龄、特殊的地形环境及种群的生态习性有关。群落的地形异质性研究表明0.96hm2范围内坡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姚兰  刘峻城  黄永涛  林勇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广  李俊清  臧润国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丁易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