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2)
2023(9537)
2022(8631)
2021(8268)
2020(6994)
2019(16209)
2018(16368)
2017(31453)
2016(17394)
2015(19690)
2014(19671)
2013(19449)
2012(17801)
2011(15902)
2010(15647)
2009(14144)
2008(13733)
2007(11836)
2006(10242)
2005(8882)
作者
(51615)
(42516)
(42381)
(40304)
(27295)
(20587)
(19330)
(16902)
(16246)
(15276)
(14759)
(14299)
(13524)
(13514)
(13176)
(13073)
(13055)
(12654)
(12208)
(12071)
(10775)
(10496)
(10173)
(9738)
(9571)
(9550)
(9520)
(9372)
(8682)
(8616)
学科
(63631)
经济(63564)
管理(50231)
(47137)
(39856)
企业(39856)
方法(31524)
数学(26912)
数学方法(26583)
(16888)
(16839)
(16716)
中国(15729)
业经(15194)
地方(13020)
理论(12109)
(11690)
(11675)
财务(11627)
财务管理(11610)
(11394)
贸易(11390)
农业(11331)
企业财务(11058)
(11030)
技术(10829)
环境(10438)
(10329)
教育(9454)
(9163)
机构
大学(245044)
学院(242514)
管理(99772)
(87097)
理学(86672)
理学院(85728)
经济(84942)
管理学(84207)
管理学院(83784)
研究(79670)
中国(56979)
科学(53700)
(53179)
(42638)
(41025)
业大(40558)
(38911)
研究所(37877)
中心(36349)
(34216)
农业(33624)
北京(33610)
(32207)
财经(31964)
师范(31873)
(29043)
(29008)
(28802)
技术(27306)
师范大学(25746)
基金
项目(173598)
科学(134471)
研究(124897)
基金(124027)
(109067)
国家(108138)
科学基金(92126)
社会(74594)
社会科(70442)
社会科学(70422)
(68570)
基金项目(67041)
自然(62608)
自然科(61113)
自然科学(61098)
自然科学基金(60007)
(57892)
教育(56812)
编号(52095)
资助(51360)
成果(42311)
重点(38380)
(37159)
(36132)
(35806)
课题(35237)
科研(33824)
创新(33315)
项目编号(32846)
计划(32485)
期刊
(91547)
经济(91547)
研究(66383)
学报(44349)
中国(42155)
(38150)
科学(38035)
管理(34456)
大学(32180)
学学(30022)
(28578)
农业(27364)
教育(27345)
技术(20531)
图书(18806)
(16477)
金融(16477)
业经(15584)
财经(14419)
(14032)
经济研究(13802)
情报(13795)
理论(13609)
科技(13071)
实践(12921)
(12921)
书馆(12254)
图书馆(12254)
(12029)
业大(11821)
共检索到341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映  黄志嘉  蓝来娇  张锦坤  高庆远  王琳  李拥虎  温秀军  马涛  
天牛科昆虫是危害严重的林业害虫,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昆虫信息化合物的鉴定及应用,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从100多种天牛科物种中鉴定出信息化合物质,天牛亚科(Cerambycin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和椎天牛亚科(Spondylidinae)鉴定出雄性天牛的聚集信息素组分,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和锯天牛亚科(Prioninae)物种主要是鉴定出雌性天牛释放性的性信息素组分。这些信息素组分在不同亚科、不同属和种之间重叠率高,同一种组分可以在多种天牛物种中发挥作用,调节昆虫行为活动的信息化学物质在害虫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对国内外已研究的天牛科信息素组分进行系统分析,可为今后鉴定新的天牛科信息素组分提供依据,加快我国天牛科信息素组分鉴定和应用进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英娟  薛东  杨长举  
综述了来自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和同种或异种昆虫释放的各种信息素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息化合物在昆虫寻找寄主、昆虫性行为和天敌寻找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强调了信息化合物在种间隔离和协同进化中的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慧  金幼菊  李继泉  陈华君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 ,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介绍了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定向中起关键作用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种类、作用方式、有效浓度和距离 ,并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雅琴  陈力  
对中国已记载的30属336种28亚种楔天牛族昆虫进行了区系初步分析,明确了本族昆虫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属级阶元上还是在种级阶元上,本族昆虫均以东洋界分布为主体;楔天牛族在中国的种类数量分布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减少;特有种丰富,有167种20亚种,占中国已知种类的51.37%,其中以华南区拥有的特有种最多;青藏区分布的特有种虽然很少,但是特有种占本区分布种的比例却远远大于除华南区外的任何一个区,这与本区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东北区分布的特有种也比较丰富,这与楔天牛族部分属的起源中心为古北界有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诚棋  陈家颖  马涛  牟静  秦文权  温秀军  
[目的]为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速率,以筛选合适的缓释材料应用于仿生诱芯制作。[方法]选用(+)-α-蒎烯、(-)-β-蒎烯、2-十一烷氧基-1-乙醇,按9∶1∶1的成分比配制成引诱剂,聚乙烯缓释瓶A(LDPE)、聚乙烯缓释瓶B(HDPE)、聚乙烯管(PE)及灯芯瓶(PP)作为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缓释材料,制作成松墨天牛诱芯悬挂于室外,并以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为对照。每5 d称量诱芯的重量并对缓释材料内的引诱剂成分进行GC分析,连续观察记录60 d,探究不同材料的缓释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东  刘益宁  宝山  小仓信夫  丸田秀士  
宁夏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自然种群很少,主要有花绒穴甲寄生天牛的老熟幼虫、蛹、成虫,柿树螟蛾捕食天牛卵,寄生蝇、虱蝇类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姬小蜂寄生天牛蛹.花绒穴甲是大型杨树天牛最有价值的优势天敌种,在宁夏很多地区有少量发现.该虫自然扩散能力弱,分布狭窄,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寄生率较高,其它昆虫偶尔发现有寄生和捕食现象,但数量极少.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毅  梁潇予  杨春平  杨桦  杨伟  
象甲科Curculionidae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包含许多农林业的重要害虫。象甲科昆虫中已鉴定具有性信息素的有2属2种,具有聚集信息素的有7属12种。针对象甲科昆虫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分泌部位、应用概况等研究现状做简要综述,旨在为象甲科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生冬  高文韬  李燕  施莹  孟庆繁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牛科昆虫64种,隶属于7个亚科41属。其中,棍腿纹虎天牛和凹缘金花天牛为优势种,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为优势类群。3个优势类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林分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未经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Ⅲ和Ⅳ)中,花天牛亚科的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同时也高于其他林分;在新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Ⅴ中,沟胫天牛亚科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沟胫天牛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奇志  王玉柱  佟付泉  周顺海  张薇  徐莉娜  
本文着重研究了4个线虫品系(苹果蠹蛾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MK,A24和Beijing品系及长尾线虫S.longicaudumCB-2y品系)的线虫对不同树种──桃、杏树上桃红颈天牛幼虫的侵染力;不同剂量对桃红颈天牛幼虫的侵染力;不同施用方法──注射法和海绵法对桃红颈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及不同贮藏期──1个月和一年对桃红颈天牛幼虫浸染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桃、杏树上桃红颈天牛的侵染力无显著差异;30000~50000条/ml,剂量的MK,A24和Beijing3个品系线虫对桃、杏树内的桃红颈天牛具有较高的侵染力;多数供试线虫以注射法施用效果好于用海绵法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文韬  陈玉宝  孟庆繁  
采用固定样地和样带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长白山北坡、西坡和南坡阔叶红松林带、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的天牛种类组成进行连续8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天牛科昆虫116种,隶属6亚科71属。其中:花天牛亚科51种,占43.97%;沟胫天牛亚科35种,占30.17%;天牛亚科23种,占19.83%;椎天牛亚科4种,占3.45%;膜花天牛亚科2种,占1.72%;锯天牛亚科1种,占0.86%。从低海拔的阔叶红松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苔原带,天牛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阔叶红松林带有天牛105种,单带种44种,没有优势种;针叶林带有天牛73种,单带种8种,优势种2种;岳桦林带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时雨  张苏芳  刘福  马深成  贾春燕  申卫星  张真  孔祥波  
[目的]研究双条杉天牛幼虫期和成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对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含量和比例进行分析,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体壁碳氢化合物在其生殖行为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溶剂浸提两种采样方法收集双条杉天牛不同虫期的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物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成分在不同虫期的含量和比例。[结果]双条杉天牛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主要包括C_(15)~C_(31)之间的正烷烃、烯烃、单甲基支链烷烃和二甲基支链烷烃。幼虫体壁碳氢化合物以C_(15)~C_(31)正烷烃为主,含量占64.67%,其中n-C27含量最高(21.57%);烯烃仅检测到角鲨烯,含量占19.4%;甲基支链烷烃仅检测到3Me-C_(25)和11,15diMe-C_(27),含量占15.93%。在刚羽化的雌成虫中正烷烃占60.42%,甲基支链烷烃占39.58%;雄成虫中正烷烃占74.15%,甲基支链烷烃占25.85%。扬飞期雌成虫中正烷烃占53.13%,甲基支链烷烃占46.87%;雄成虫中正烷烃占45.99%,甲基支链烷烃占54.01%;雌雄成虫中均是n-C_(25)含量最高。随着虫体的发育,正烷烃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甲基支链烷烃呈上升趋势。溶剂浸提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的体壁碳氢化合物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双条杉天牛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与其发育的性成熟度有关。幼虫体壁中未检测到11Me-C_(26)、11Me-C_(27)和3Me-C_(27),这3种成分在雌雄成虫中含量差异显著,推测其可能在成虫生殖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为进一步研究双条杉天牛接触性识别信息素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祥波  张真  王鸿斌  王艳军  孔庆辉  
从枯叶蛾科昆虫性信息素所具有的物种特异性、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和性信息素载体选择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系统阐述枯叶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提出性信息素在近源种生殖隔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诱捕器诱捕量与林间种群密度动态关系的重要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奇志  王玉柱  周海鹰  
对昆虫病原线虫的3个品系,4个浓度防治杏树上的桃红颈天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线虫施用1个月的效果达58.3%~100%;施用后翌年的追踪效果4/5以上的观察虫洞达100%。经方差分析,各品系间对天牛幼虫的侵染效果无显著差异;各浓度间有差异,即30000条/ml和40000条/ml浓度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1%);30000条/ml和50000条/ml间达到5%差异显著水平;40000条/ml和50000条/ml间无差异。因此,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红颈天牛是一条有效的新途径,而且40000条/ml浓度可作为果园推广使用浓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生冬  孟庆繁  高文韬  李燕  
【目的】通过高频次的调查采集,比较不同时间天牛科成虫物种组成的差异,在科学描述各种类天牛成虫活跃期时间动态规律的同时,对天牛成虫活跃期进行精确比较,为害虫的种群监测和生物指示种的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阔叶红松林内,利用拦截诱捕器系统调查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动态,并对11个天牛成虫标本回收时间点进行数量化系统分析。【结果】共采集到天牛科昆虫成虫标本1 252号,隶属7亚科41属64种,其中,稀有种44种,占物种总数的68.75%。该区多次普查未记录到的棍腿纹虎天牛被采集到的频度很高。不同时间天牛科昆虫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其成虫...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白远慧   许思思   陈飞勇   王云东   甘家奇   周远航   陈方慧  
全氟化合物(PFCs)因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等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海洋作为陆地污染物最大的汇集地,其污染状况不容忽视。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中PFCs的浓度特征,发现PFCs在海水、沉积物中均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小清河输入是渤海PFCs检出浓度高的重要原因,PFCs在海洋生物体内检出地域含量差异性小,物种含量差异性大,PFCs在同种物种不同生物组织之间的检出含量存在差异。现因缺乏海洋生物相关毒理学数据,无法用熵值法对我国近海典型PFC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对海洋中PF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PFOA、PFOS等物质,随着国际上对部分全氟化合物的限用,其替代品在环境中的含量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对替代品的研究很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各介质中PFCs浓度的测定,对PFCs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特征和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很少。今后应加强对典型PFCs及其替代品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生态毒性效应等的研究,以期为评估其生态风险以及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