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11)
2023(2969)
2022(2381)
2021(2176)
2020(1760)
2019(3875)
2018(3626)
2017(6364)
2016(3648)
2015(3923)
2014(3519)
2013(3424)
2012(3165)
2011(2735)
2010(2686)
2009(2263)
2008(2251)
2007(1858)
2006(1622)
2005(1293)
作者
(12159)
(10322)
(10305)
(9840)
(6528)
(5100)
(4531)
(4008)
(3877)
(3545)
(3524)
(3516)
(3430)
(3365)
(3339)
(3287)
(3193)
(2999)
(2943)
(2907)
(2831)
(2448)
(2406)
(2366)
(2339)
(2327)
(2247)
(2200)
(2082)
(2074)
学科
(11019)
经济(11008)
管理(6062)
(5834)
(5426)
方法(4330)
(4012)
企业(4012)
数学(3781)
数学方法(3692)
地方(3441)
中国(3272)
(2767)
(2754)
(2728)
税收(2561)
(2527)
环境(2458)
业经(2157)
农业(1918)
(1784)
地方经济(1713)
生态(1674)
(1620)
城市(1607)
资源(1583)
(1576)
(1576)
财务(1576)
财务管理(1574)
机构
大学(48816)
学院(47961)
研究(21153)
科学(17264)
中国(14976)
(14690)
经济(14229)
管理(14104)
(12972)
理学(12428)
理学院(12101)
(11828)
管理学(11561)
管理学院(11500)
研究所(11176)
(11049)
农业(10478)
业大(10353)
中心(9619)
(9135)
实验(8827)
实验室(8575)
(8464)
重点(8116)
(8111)
师范(7962)
(7581)
(7519)
(7296)
研究院(6984)
基金
项目(39218)
科学(31601)
基金(30419)
(29323)
国家(29172)
科学基金(24398)
研究(22615)
自然(18778)
自然科(18353)
自然科学(18347)
自然科学基金(18008)
基金项目(17151)
(15256)
(14085)
社会(13915)
社会科(13299)
社会科学(13298)
资助(10947)
重点(9888)
教育(9853)
计划(9827)
科技(8703)
科研(8473)
(8423)
(7956)
(7700)
专项(7626)
创新(7592)
编号(7482)
大学(6458)
期刊
(14348)
经济(14348)
学报(13770)
研究(12828)
科学(11997)
(11064)
中国(9293)
大学(9167)
学学(8941)
农业(7402)
(5187)
(4482)
管理(4175)
资源(4172)
业大(3981)
林业(3845)
(3311)
科技(3159)
地理(3069)
自然(3064)
农业大学(3028)
中国农业(2816)
教育(2799)
(2584)
(2419)
金融(2419)
经济研究(2413)
城市(2364)
财经(2363)
技术(2294)
共检索到67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元满  黄剑坚  刘志美  王平  聂页  韩维栋  
以广东湛江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海榄纯林、红海榄+木榄、红海榄+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4种群落类型为对象,运用最小距离指数、连接度指数分析红海榄支柱根的空间连接和分布规律;同时,采用分形维数与拓扑指数确定红海榄支柱根的分形特征,分析根系分支状况以及分形特征与支柱根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同级支柱根之间的空间连接程度不高,近于随机分布格局;4种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支柱根均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468 5~1.554 5,具有较强的利用与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红海榄支柱根拓扑结构复杂,拓扑指数为0.366 4~0.448 5,接近叉状分支模式,有利于扩展生态空间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元满  聂页  刘美欣  叶沛栋  曹柄权  韩维栋  
运用计盒维数与关联维数对特呈岛红海榄纯林(A)、红海榄+白骨壤(B)、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C)群落中红海榄的树冠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红海榄在不同群落中树冠分形特征的差异以及树冠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红海榄树冠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为1.851 3,揭示了红海榄树冠对生态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强;不同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树冠计盒维数存在差异,其中红海榄纯林树冠的计盒维数高于混交林,3种群落类型中树冠计盒维数的大小排序为A>C>B;红海榄侧枝数的分布比较均匀,一级侧枝分布格局的关联维数在1.573 9~1.715 6之间,表明红海榄枝条的扩展能力较强,空间关联程度较高,有利于发挥其防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曾群英  黄剑坚  刘素青  
红海榄为花、果、植株为一体的胎生植物,开展花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红海榄的更生繁殖和群落稳定、演替、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8种聚集度指标(I、C、M*、Ca、K、M、M*/M、S~2)分析了湛江高桥红海榄群落花朵在树冠空间上、中、下等不同冠层,东、南、西、北等不同方位分布,结果表明:高桥红海榄花朵主要分布在上层树冠和南、北两个方位。红海榄花在各个冠层和各个方位的空间分布格局皆为聚集分布。因此,湛江高桥红海榄花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莎莎  赵广杰  
为了定量描述木材宏、微观细胞堆砌构造图案的特征,进一步获取更多有关木材宏、微观构造的无法定量描述的信息,对18种中国东北产木材树种的宏观弦切面、微观三切面构造图片进行了微分计盒维数分形分析。结果表明:1)木材细胞堆砌的宏观构造纹理和微观构造图案都具有分形特征,且能够很好地表征木材宏、微观构造纹理、图案的粗糙度和秩序度;2)与针叶树材相比,阔叶树材的宏观弦切面、微观三切面图案分形维数较高,说明阔叶树材宏、微观细胞堆砌构造图案较粗糙、秩序复杂;3)针、阔叶树材微观三切面构造图案的分形维数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横切面>弦切面>径切面;4)在部分类型细胞被替代的条件下,树脂道、管孔、木薄壁组织在不同程度上...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剑坚  李际平  刘素青  韩维栋  
在广东省湛江市高桥不同潮带不同红海榄群落展开胎生繁殖体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比较胎生繁殖体在的上、中、下等不同冠层,东、南、西、北等不同方位,以及面潮、背潮两部分等的8种聚集度指标(I、C、M*、CA…).结果表明,高桥内带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主要分布在上层冠层、东方位和背潮部分;中带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主要分布在中层冠层,在各个方位以及面潮和背潮两部分的分布无显著性区别;红海榄胎生繁殖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皆为聚集分布。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在造林困难的潮带可进行红海榄胎生繁殖体的合理密集种植,提高胎生繁殖体的环境抵御能力,从而提高存活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飞  郑新奇  黄晴  
城市群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城市群的实体空间进行界定识别是研究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群作为众多城镇的集群,前人对城市群的空间识别主要是以城市为单元进行的,缺少对识别单元空间形态的考虑。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形态具有自相似性,空间分形特征可作为自相似性的表征工具,通过对空间分形特征的分析、识别及提取,可以实现对空间对象基于形态的客观测度。本文借鉴单个城市其边界的相关识别方法,从不同尺度的空间最小可识别单元出发,测度城市群城镇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并据此提出了城市群城镇的客观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城镇的空间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飞  郑新奇  黄晴  
城市群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城市群的实体空间进行界定识别是研究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群作为众多城镇的集群,前人对城市群的空间识别主要是以城市为单元进行的,缺少对识别单元空间形态的考虑。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形态具有自相似性,空间分形特征可作为自相似性的表征工具,通过对空间分形特征的分析、识别及提取,可以实现对空间对象基于形态的客观测度。本文借鉴单个城市其边界的相关识别方法,从不同尺度的空间最小可识别单元出发,测度城市群城镇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并据此提出了城市群城镇的客观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城镇的空间分形特征识别归属于城市群的城镇,通过空间最小可识别单元的变化得到不同的城镇规模并获取城市群城镇的空间分形特征,再以此为基础对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范围进行识别,将其映射于空间最终实现对城市群城镇的识别,进而得到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京津冀城市群,基于2016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实现了对京津冀城市群构成城镇的识别,为界定城市群的实体空间提供了一次有益尝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兴  余正勇  
民宿实践与乡村发展有着显著的交互关系,已成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以空间表征和非表征为视角,借助Rost CM6语义分析软件进行网络文本数据处理,深入探讨民宿对乡村空间的地方再生产问题。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为典型案例,基于民宿改造引发的新旧空间转变分析,研究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结果发现:(1)民宿实践对地方具有重要的表征与非表征建构作用,且经由景观功能的差异化塑造和具身体验实践路径实现对地方空间的表征与非表征,塑造了新的地方空间形象;(2)民宿空间表征与非表征过程中实现了对地方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再生产,实现了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3)媒介宣传与地方的互动构建过程通过协商得以固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谌小猛  
环境空间表征对于盲人定向行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视觉经验的缺乏,盲人的空间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空间布局认识存在困难。本研究探讨了盲人环境空间表征的特点,同时探讨了影响其表征特点的因素,包括早期视觉经验、探路策略、性别因素、环境熟悉度等。文章最后提出对盲人定向行走的训练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参考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永广  项继权  
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政治冲击场景中的消极受动者,而是善于因时采纳并巧妙借用政治话语策略性装饰传统公共空间,从而在意义编织中持续重构空间的存续正当性。经由政治符号填充的公共空间,成为表意政治和聚合认同的统合性承载场,强化了空间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再生产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个案经验表明,传统社会符号与现代政治符号能够相安共生且良性互动,应赋予传统事物以现代意义而非全然抛弃。空间生产的三维构件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机嵌合。空间的物理形态和价值意义都被改造着但后者远远超过前者。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周久凤  
文章梳理了不同维度下图书馆"空间"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第三空间"等的内涵与关联。在阐述多维空间理论表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策略。文章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是图书馆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应从战略上精心谋划,打通虚实空间,实现互联互通,在主体功能驱动下发挥多功能复合联动效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空间、升级服务,实现图书馆发展的当代转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70.9%,重度贫困家庭达到了40.1%;多维贫困指数较高,其中燃料、人均收入、教育年限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地区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怀化及湘西自治州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崔大树  吴婷莉  
本文从空间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运用分形理论对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苏锡常城市群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各要素分别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分布均衡且相互关系密切。结合C-D函数,本文分析苏州、无锡、常州三个核心城市的要素功能,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核心城市不明确,主导功能不清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段杰  
定量研究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要环节。文章应用分形原理和方法以及GIS技术定量研究了无规则、具有自相似性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多核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特征,以及武汉市50年间的分维演变规律,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城市分维值变化的原因以及城市扩展的方式,最后提出采用多理论、多技术手段综合集成的方法是未来深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