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16)
- 2023(6726)
- 2022(5796)
- 2021(5544)
- 2020(4798)
- 2019(10764)
- 2018(11157)
- 2017(18874)
- 2016(10901)
- 2015(12548)
- 2014(12999)
- 2013(12228)
- 2012(11603)
- 2011(10347)
- 2010(10631)
- 2009(9920)
- 2008(10039)
- 2007(9103)
- 2006(7960)
- 2005(7119)
- 学科
- 济(40065)
- 经济(40010)
- 管理(29170)
- 业(23446)
- 方法(20019)
- 企(19932)
- 企业(19932)
- 数学(17653)
- 数学方法(17167)
- 学(13531)
- 中国(10667)
- 理论(9604)
- 农(9284)
- 制(8839)
- 财(8678)
- 体(7473)
- 业经(7161)
- 地方(6884)
- 教学(6753)
- 银(6598)
- 银行(6563)
- 融(6481)
- 金融(6474)
- 行(6311)
- 和(6218)
- 贸(6155)
- 贸易(6150)
- 教育(6118)
- 易(5930)
- 农业(5655)
- 机构
- 大学(159404)
- 学院(157984)
- 研究(57446)
- 管理(52654)
- 济(52427)
- 经济(50926)
- 理学(44626)
- 理学院(43991)
- 中国(42486)
- 管理学(42355)
- 管理学院(42099)
- 科学(41294)
- 农(36268)
- 京(35606)
- 所(31604)
- 业大(30074)
- 研究所(29032)
- 农业(28892)
- 中心(26310)
- 江(25489)
- 财(24541)
- 北京(22528)
- 技术(22343)
- 范(21208)
- 院(21081)
- 师范(20690)
- 省(20604)
- 州(20116)
- 财经(18957)
- 农业大学(18817)
- 基金
- 项目(108113)
- 科学(81035)
- 基金(74880)
- 研究(71191)
- 家(68645)
- 国家(68123)
- 科学基金(55934)
- 省(44401)
- 社会(40305)
- 自然(39755)
- 自然科(38854)
- 自然科学(38830)
- 基金项目(38261)
- 自然科学基金(38063)
- 社会科(37913)
- 社会科学(37905)
- 划(37452)
- 教育(35097)
- 资助(33148)
- 编号(28117)
- 重点(25377)
- 成果(24020)
- 计划(23241)
- 发(22147)
- 部(21971)
- 课题(21704)
- 创(21509)
- 科技(21467)
- 科研(21427)
- 创新(20229)
共检索到242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何春 郑溪源 罗蔓慧 夏德华 舒东
该文设计了以天然磁黄铁矿(naturalpyrrhotite,NP)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去除再生水体中微生物污染的综合性开放实验,涉及实验设计、材料表征、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该实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融合。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曾晓丹 曹阳 张盈娇 夏陈 陈建 宋艳
研究了单过硫酸氢钾粉对5种水产常见致病菌的体内、外抑菌作用,测定了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以保护率为指标的体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体外抑菌实验中,单过硫酸氢钾粉对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荧光假单胞菌Psudomonas fluorescens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5种菌的MIC分别为1、0.25、0.125、0.25、0.5μg/ml;MBC与MIC相同。而体内抑菌实验中,随着单过硫酸氢钾粉浓度的增加,由...
关键词:
单过硫酸氢钾 水产致病菌 抑菌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文勤亮 张瀚文 许海波 董长勋
零价铁还原-过硫酸盐氧化联合降解对硝基氯苯(p-NCB)的研究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化工厂搬迁遗留的硝基氯苯污染的场地土壤,采用零价铁-过硫酸盐联合体系,研究了对硝基氯苯降解的动力学及初始pH值和温度的影响,并对降解中间产物和反应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硝基氯苯的去除率随pH值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初始pH值从10.0降低至3.0,对硝基氯苯的去除率从20.9%增加至97.3%;温度从15℃升高至35℃,对硝基氯苯的去除率从60.9%增加至96.2%。零价铁在低剂量条件下,动力学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活化能为26.88 kJ·mol-1;而在高剂量条件下,符合一级动力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博尚 颜智勇 蔡意祥 颜鸣扬 杨霏 黄小洲
为探究Fe~(0)/过硫酸盐(PS)体系降解水中四环素(TC)的效能及机理,设计pH、Fe~(0)投加量、PS投加量和TC初始质量浓度对TC去除率影响的单因素试验,确定Fe~(0)/PS体系降解TC的最适条件;利用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采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Fe~(0)/PS体系降解TC影响因素的反应级数;通过自由基淬灭试验,确定Fe~(0)/PS体系中自由基的种类;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探究TC在Fe~(0)/PS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在TC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时,选择pH=3、PS投加量为2.0 mmol/L,Fe~(0)投加量为1.00 mmol/L,温度为25 ℃的条件,反应45 min后,TC去除率达94.11%;PS投加量、Fe~(0)投加量和T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93、0.89、–0.78;·OH和SO~(4–) ·均参与了对TC的降解,其中SO~(4– )·发挥主要作用;TC在Fe~(0)/PS体系得到有效降解,其降解产物主要有6种化合物,可能存在羟基重排和脱去羟基2种降解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博尚 颜智勇 蔡意祥 颜鸣扬 杨霏 黄小洲
为探究Fe~(0)/过硫酸盐(PS)体系降解水中四环素(TC)的效能及机理,设计pH、Fe~(0)投加量、PS投加量和TC初始质量浓度对TC去除率影响的单因素试验,确定Fe~(0)/PS体系降解TC的最适条件;利用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采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Fe~(0)/PS体系降解TC影响因素的反应级数;通过自由基淬灭试验,确定Fe~(0)/PS体系中自由基的种类;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探究TC在Fe~(0)/PS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在TC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时,选择pH=3、PS投加量为2.0 mmol/L,Fe~(0)投加量为1.00 mmol/L,温度为25 ℃的条件,反应45 min后,TC去除率达94.11%;PS投加量、Fe~(0)投加量和T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93、0.89、–0.78;·OH和SO~(4–) ·均参与了对TC的降解,其中SO~(4– )·发挥主要作用;TC在Fe~(0)/PS体系得到有效降解,其降解产物主要有6种化合物,可能存在羟基重排和脱去羟基2种降解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蒲俊文 U.G.Butko
该文研究和探讨了置换蒸煮以及部分蒸煮液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对成浆的得率、物理强度和漂白性能的影响.文中对红松、落叶松的KP法和MKP法蒸煮以及落叶松KP浆、MKP浆的漂白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KP法相比,MKP法蒸煮具有成浆得率高、强度好、易漂白、低成本、低污染等优点,且尤其适用于连续蒸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慧 张利萍
以杨木和白腐菌为研究对象,测定白腐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化学组成与纤维形态的变化,找出合适菌株和最佳的预处理时间,进行硫酸盐法制浆前的预处理,比较制浆后浆料的卡伯值、得率、黏度和纸张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对木质素降解程度由大到小为香菇菌、云芝菌、杂色木云芝菌、脉射菌、佛罗里达侧耳和糙皮侧耳,香菇菌对综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大,杂色木云芝菌的降解最小;预处理后,杨木纤维平均长度略有降低,纤维的长宽比得到了提高,壁腔比下降;与参照样相比,经脉射菌、杂色木云芝菌和佛罗里达侧耳预处理后制得的浆料,卡伯值降低、得率增加、黏度增加、脱木素选择性提高,纸张的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均增加;经过香菇菌预处理后得到的浆料,虽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家恩
在对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害爆发过程及其受控因素、可持续利用技术与对策进行探讨基础上,认为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黄铁矿的氧化、土壤的自我缓冲和酸性物质的运移在内的3 个过程的相对强弱与综合作用结果;总结了包括水分管理与调控、生态培肥与耕作栽培3 个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技术;同时提出了亟需实施酸性硫酸盐土的资源详查、立法、规划、投资建设与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等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蒙 曹石林 马晓娟 罗小林 孔凡功 黄六莲 陈礼辉
基于H因子和表观残碱浓度对蒸煮温度和时间,以及初始活性碱用量(AA)、硫化度(S)和黑液残碱浓度的统一性表达,分析了H因子和表观残碱浓度与纸浆细浆得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可预测纸浆细浆得率经验模型的表达式;经最小二乘法拟合以及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桉木硫酸盐法蒸煮条件范围内,该模型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似度高达95%,说明模型可准确预测细浆得率.另外,由于模型所需参数可直接在蒸煮过程中获得,因此,该模型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细浆得率的预测具有实用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学宏 陈葵 王永玲 朱春峰
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受精卵分别加入到单含不同浓度有效微生物EM(E ffective m icroorgan-ism,EM)及含不同浓度EM和50μL/L的重氢硫酸盐复合物的静水中孵化,研究EM和重氢硫酸盐对鱼卵受精率、水霉病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M和重氢硫酸盐均可有效地抑制鱼卵孵化过程中水霉病的发生,提高鱼卵的受精率;而EM及重氢硫酸盐联合作用能有效地延长抑制水霉病发生的时间。当EM与重氢硫酸盐联合使用的浓度分别为8μL/L和50μL/L时,对水霉病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路广军 高萍萍 马志斌
该文设计了一个煤与生活污泥共气化过程中矿物转化及结渣特性分析研究实验。该实验涉及煤与污泥混合样品结渣特性、灰熔融特性及共气化过程中矿物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以典型无烟煤和生活污泥为原料,利用碱酸比、硅铝比等指数对其结渣特性进行了评价,采用X射线衍射仪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混合样共气化过程中的矿物相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泥掺量超过50%会导致混合样结渣严重;污泥掺量增大使混合样灰熔融温度降低,掺量为20%时降低效果最显著。与氧化气氛相比,弱还原气氛下掺混更少的污泥即可生成较多的钙长石,从而导致熔融温度降低。通过该实验,能够使学生了解研究含碳固体废物共气化特性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在含碳固废资源化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能力。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槿年 沈守琼 余为一 祖国掌
1998 年4 - 6 月, 作者对安徽省六安地区某养殖场正常鱼体内条件致菌种类进行调查。结果共分离到83 株条件致病菌, 经初步鉴定归为8 个菌属, 其中气单胞菌数量最多, 占总菌株数的59-1 % , 且在各种鱼不同组织脏器中和不同水温条件下均能分离到。表明气单胞菌是该养殖场鱼体中存在的主要条件致病菌。其余各菌属所占比例依次为不动杆菌(13-3 % ) 、黄杆菌(10-8 % ) 、肠球菌(6-0 % ) 、假单胞菌(4-8 % ) 、爱德华氏菌(3-6% ) 、变形杆菌(1-2 % )和克雷伯氏菌(1-2 % )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治疗该养殖场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丁胺卡...
关键词:
正常鱼 条件致病菌 细菌菌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君微 杨帅 袁婧 杨利国
为探究诃子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对象,对比诃子和其他11种中药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诃子培养上清液的总漏出率和电导率、蛋白浓度及诃子对细菌DN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诃子比其他11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更强,表现为抑菌圈直径更大,MIC更低。培养上清液的电导率和漏出率增加,用2倍MIC诃子药液处理8 h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上清液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刀国华 黄巧云 陈雯莉
采用化学吸附方法与紫外微量DNA浓度检测技术,考察恒电荷土壤活性颗粒吸附及固定胞外DNA(质粒pHTG)的特点,同时研究不同矿物对枯草芽胞杆菌发生自然转化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矿物颗粒对质粒pHTG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以针铁矿最强,高岭石次之,蒙脱石则为三者中最弱的。同时矿物的存在会对枯草芽胞杆菌的自然转化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转化效率随着矿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矿物质量浓度由0mg/mL增加至8mg/L时,与对照相比,转化效率下降2个数量级。
关键词:
自然转化 枯草芽胞杆菌 土壤矿物 吸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昆明 郭爱民 马江霞 段成任 谢志胜 岳城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特有的土著鱼类,已开展人工养殖,但其病害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五家渠某水产推广站河鲈突然大批死亡,作者从发病的河鲈肝脏和肠道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进行了传代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20℃培养24h后,ZL1能形成边缘整齐、中间微隆起、表面光滑、浅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大小为1.5~2 mm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圈;ZL3和ZL5可形成圆形、微隆起、表面湿润光滑、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大小为0.5~1 mm的菌落,但在血琼脂平板上不能形成溶血圈。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16SrRNA序列比对和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鉴定ZL1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ZL3和ZL5株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isella tarda)。药敏实验结果显示,ZL1株对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ZL3和ZL5株对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和恩诺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分离菌均具有明显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