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19)
- 2023(5761)
- 2022(5194)
- 2021(4780)
- 2020(4402)
- 2019(10519)
- 2018(10534)
- 2017(20426)
- 2016(11750)
- 2015(13266)
- 2014(13449)
- 2013(13617)
- 2012(13139)
- 2011(12014)
- 2010(12062)
- 2009(11335)
- 2008(11585)
- 2007(10668)
- 2006(9063)
- 2005(8103)
- 学科
- 济(48969)
- 经济(48929)
- 业(27770)
- 管理(27178)
- 方法(24525)
- 数学(22059)
- 数学方法(21885)
- 企(20506)
- 企业(20506)
- 农(14946)
- 学(14390)
- 地方(11767)
- 财(11570)
- 中国(10812)
- 农业(9793)
- 贸(8920)
- 贸易(8920)
- 易(8565)
- 业经(8473)
- 制(8198)
- 和(7582)
- 环境(7149)
- 务(7068)
- 财务(7055)
- 财务管理(7031)
- 企业财务(6628)
- 土地(6368)
- 银(6201)
- 银行(6160)
- 融(6140)
- 机构
- 大学(173565)
- 学院(172974)
- 济(65642)
- 经济(64147)
- 研究(63622)
- 管理(61151)
- 理学(52450)
- 理学院(51748)
- 管理学(50596)
- 管理学院(50301)
- 中国(46206)
- 科学(45092)
- 农(44747)
- 京(38731)
- 农业(35940)
- 所(35637)
- 业大(35196)
- 研究所(32962)
- 中心(29536)
- 财(28791)
- 江(27267)
- 北京(24463)
- 农业大学(23741)
- 财经(23140)
- 范(22679)
- 省(22560)
- 师范(22389)
- 院(22081)
- 州(21516)
- 科学院(21181)
- 基金
- 项目(118484)
- 科学(89451)
- 基金(83399)
- 研究(78082)
- 家(76484)
- 国家(75896)
- 科学基金(61594)
- 省(47052)
- 社会(46140)
- 基金项目(45279)
- 社会科(43495)
- 社会科学(43474)
- 自然(43331)
- 自然科(42203)
- 自然科学(42183)
- 自然科学基金(41393)
- 划(41390)
- 教育(35503)
- 资助(34748)
- 编号(31257)
- 重点(27893)
- 发(26233)
- 计划(25998)
- 部(25425)
- 成果(25062)
- 科技(24421)
- 创(23679)
- 科研(23620)
- 创新(22383)
- 课题(22371)
共检索到249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彦明 沃飞 方堃 师荣光
为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对天津市辛口镇蔬菜种植区种植5年、10年及15年以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蔬菜地土壤呈逐渐酸化的趋势,蔬菜地土壤的容重变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及萎蔫含水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水分的吸持性能和供释能力下降,土壤水分的开发及利用潜力逐渐降低。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蔬菜地土壤 物理性质 天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伟 朱静华 高宝岩 李明悦 赵秋 郑鹤龄
为了保护设施蔬菜土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蔬菜土壤养分状况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设施土壤中出现了大量的累积,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累积强度增大,超过10年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天津市设施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累积强度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多,速效钾累积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设施蔬菜土壤中,硝酸盐在表层及深层土壤都出现了累积现象,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也较高,种植年限超过10年的设施蔬菜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已经达到149.1mg/L,而种植大田作物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仅为1.13mg/L;在种植不足10年设施土壤的pH未发生明显变化,超过10年则pH显著降低;种...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棚龄 土壤 地下水 速效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红灵 全智 刘新亮 李明德 宗勇 吴金水 魏文学
目的提出长沙市郊蔬菜土壤磷淋失临界值,对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淋失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择长沙市郊3种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测试方法分析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素淋失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Olsen-P与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Olsen-P浓度的增加,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也随之增加并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通过分析Olsen-P含量与CaCl2-P含量和土壤溶液中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80mg·kg-1为长沙市郊菜地土壤磷淋失的临界值。利用GIS和指示克立格法得到长沙市郊蔬菜土壤超过临界值的磷淋失概率并划分为4个淋失风险等级,结果表...
关键词:
菜地 磷淋失临界值 磷淋失概率 风险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费超 张士荣 梁斌 李俊良 江丽华 徐钰 丁效东
针对设施菜地磷肥过量施用,以便为设施蔬菜土壤磷肥施用限量标准制定及磷肥增效调控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以山东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并采集150个设施蔬菜温室,其中种植年限0-4年50个(样本n=50)、4-9年40个(n=40)、9年以上60个(n=60),每个样点共采集土壤剖面(030 cm,3060 cm,6090 cm)3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及微生物量磷及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剖面深度在030 cm,3060 c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关键词:
皆伐 炼山 整地 杉木林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伟 苏子友 刘华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果园<摞荒<侧柏林地<间作地。
关键词:
小浪底 坡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蒙亚 李忠佩 吴萌 刘明 江春玉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探索高度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退化的根本原因和机理,为设施菜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6 a和10 a等3个不同年限0—20 cm表层土壤,以周围种植水稻/小麦的农田土壤作为参照,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养分含量较高;种植6 a后微生物活性明显降低,速效养分含量积累。种植年限从3 a到10 a,速效氮含量升高66.1%,速效磷含量升高97.2%。种植3 a以内p H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香兰 田积莹 张成娥
通过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得出:1.两林区各乔木林型下表层土壤砂粒、粗砂粒、中砂粒、细砂粒,各平均含量均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其剖面平均含量亦是如此;在剖面中的分布,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2.表层土壤粗粉粒平均含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低龄林地>中龄林地>高龄林地,中粉粒与细粉粒之和则是相反;3.表层土壤物理性粘粒平均含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高龄林地>中龄林地>低龄林地;4.土壤含水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
关键词:
林型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恒硕 查同刚 张晓霞
【目的】为评价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农地为对照,对晋西黄土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林分(包括自然恢复山杨林、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连续2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1)所有人工林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呈现先上升(退耕后前1~4年)后下降(退耕后4~23年间)的趋势,在10~15年下降至一个比初始值更低的值后逐渐趋于平稳;自然恢复林随退耕年限土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最高下降幅度为11.21%(0~20 cm土层)。(2)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在前10~15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然恢复林土壤总孔隙度随恢复年限上升趋势越来越缓慢,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累积变化率为1.4%和0.6%。(3)5种典型林分的毛管孔隙度均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工林内20~40 cm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化大于0~20 cm土层,自然恢复林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的累积变化率分别为2.5%和1.5%左右。【结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P <0.05),4种人工林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退耕后的前10~15年内,其中刺槐×侧柏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更明显,建议该地区人工林恢复类型应以刺槐×侧柏混交林为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立祥 胡霭堂 戈乃玢
通过两年动态监测和田间试验,研究了苏州市生活污泥的基本性质,及不同用量污泥(0,5.52,10.33.14.09t/hm2·a-1,干重)对6茬蔬菜产量、卫生品质、土壤pH和盐基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泥有机质及氮、磷含量丰富,有毒重金属含量低,但锌含量较高,未经消化的污泥含较多的病原物.施用污泥明显提高蔬菜产量,但也会提高后茬蔬菜体内锌含量.并会加剧耕层上镶钙、镁淋失.使上壤明显酸化.作者认为菜地大量施用污泥应要严格控制。
关键词:
污泥 组成分 蔬菜 重金属 土壤酸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王新杰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岩 张瑞香 刘占欣 冯雪琦 郭二辉
【目的】研究人为干扰强度对黄河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10月,在黄河洛阳—郑州段选择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覆盖相对一致的河岸带区域,依据人为踩踏程度的不同,选择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类型。按照5×3网格化划分近河岸带200 m×200 m样地,共设置15个样点,系统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黄河河岸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1)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2)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与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度的人为踩踏等干扰增加了河岸带土壤紧实度,导致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以及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降低。图2表4参4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霞 张喜 张佐玉 刘兰 文弢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清水江峡谷和南江峡谷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呈增大趋势,以B层最大,A层最小;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却呈减小的趋势,以A层最过大,B层最小。(2)两个峡谷土壤物理性质比较,土壤密度清水江峡谷>江南峡谷,毛管孔隙度以清水江峡谷>南江峡谷,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南江峡谷>清水江峡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