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3)
- 2023(5338)
- 2022(4853)
- 2021(4511)
- 2020(4202)
- 2019(9835)
- 2018(9786)
- 2017(19038)
- 2016(11063)
- 2015(12786)
- 2014(13167)
- 2013(13245)
- 2012(12742)
- 2011(11680)
- 2010(11830)
- 2009(11197)
- 2008(11340)
- 2007(10626)
- 2006(9011)
- 2005(8099)
- 学科
- 济(45499)
- 经济(45461)
- 业(26760)
- 管理(26311)
- 方法(23464)
- 数学(21044)
- 数学方法(20833)
- 企(20179)
- 企业(20179)
- 农(13692)
- 学(12620)
- 财(11321)
- 中国(10863)
- 地方(9980)
- 贸(9197)
- 贸易(9197)
- 农业(8923)
- 易(8899)
- 业经(8258)
- 制(8127)
- 和(7382)
- 务(6753)
- 财务(6739)
- 财务管理(6715)
- 银(6621)
- 银行(6577)
- 理论(6399)
- 企业财务(6298)
- 融(6298)
- 金融(6295)
- 机构
- 大学(167035)
- 学院(165473)
- 济(63535)
- 经济(62030)
- 研究(61347)
- 管理(58420)
- 理学(49880)
- 理学院(49215)
- 管理学(48145)
- 管理学院(47855)
- 中国(44604)
- 科学(42605)
- 农(39549)
- 京(36665)
- 所(34838)
- 研究所(32162)
- 业大(31771)
- 农业(31627)
- 财(28530)
- 中心(27912)
- 江(26456)
- 北京(23472)
- 财经(22613)
- 范(22319)
- 院(22081)
- 师范(21996)
- 省(21551)
- 州(20670)
- 农业大学(20540)
- 经(20381)
- 基金
- 项目(110499)
- 科学(82803)
- 基金(76464)
- 研究(75295)
- 家(69515)
- 国家(68913)
- 科学基金(55548)
- 省(45086)
- 社会(43797)
- 社会科(41256)
- 社会科学(41238)
- 基金项目(40758)
- 划(38105)
- 自然(37888)
- 自然科(36931)
- 自然科学(36913)
- 自然科学基金(36261)
- 教育(34804)
- 资助(32767)
- 编号(30952)
- 成果(25978)
- 重点(25838)
- 发(24385)
- 部(24008)
- 计划(23333)
- 科研(22436)
- 课题(22329)
- 科技(22148)
- 创(21916)
- 创新(20604)
共检索到243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庆华 臧润国 丁易 许正 刁永强 孙霞
以分布在天山北坡的7种野生果树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比叶面积(SLA)、木材密度、叶片厚度、茎皮厚度及根、茎、叶器官的N,P,K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7种野生果树幼苗各项功能性状测定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新疆野苹果木材密度最小,酸枣木材密度和比叶面积均最大,但叶片厚度和茎皮厚度均最小,胡桃比叶面积最小,但茎皮厚度最大;SLA与叶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均差异显著(P<0.05);酸枣和新疆桃的根、茎、叶器官N,P,K含量均相对较高,辽宁山楂和胡桃各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东胜 史作民 刘世荣 许中旗 黄选瑞
植物功能性状由生境条件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田间控制实验能够揭示植物功能性状在种内和种间的变异程度。采集南北样带温带区8个地点6种栎属树种的种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以均一环境下1年生幼苗为对象,研究比较种内及种间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单位叶重量光合速率、总干物质含量和根冠比5种功能性状的变化差异,并且分析幼苗功能性状与种子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栎属树种种间幼苗的功能性状变异系数高于种内,并且种内功能性状的差异较小,种间差异性较大,而比叶重和叶片光合速率无论在种间还是种内,其变异率都较小;总干物质量和根冠比与种子质量显著相关,随种子质量增加幼苗的总干物质量和根冠比呈现增加的趋势,比叶重和叶片...
关键词:
栎属树种 功能性状 幼苗 种子质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航 朱济友 Catherine Mhae B.Jandug 赵凯 徐程扬
【目的】分析持续干旱胁迫环境中不同产地黄栌幼苗叶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差异,并探究产地地理-气候因子对叶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模拟试验方法,选取来自5个产地的黄栌1年生幼苗作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CK,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80%)、中度胁迫(MS,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5%~65%)和重度胁迫(SS,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5%~45%)3个土壤水分含量梯度,分析干旱胁迫、产地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产地分布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及产地地理-气候因子对叶功能性状变异程度(TVD)的影响。【结果】(1)干旱胁迫对幼苗叶功能性状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SS环境中,叶绿素含量(LChl)、叶相对含水量(RWC)、比叶面积(SLA)和叶片面积比例(LAR)分别比对照低17.61%(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_1:5≤H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昊 李嘉欣 王生菊 靳瑰丽 吴雪儿 周时杰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集地分别是西段温泉县(T1)、昭苏县(T_2)、新源县(T_3),中段沙湾县(T_4)、呼图壁县(T_5)、乌鲁木齐县(T_6),东段吉木萨尔县(T_7)、奇台县(T_8)、巴里坤县(T_9)。研究种子的附属物结构(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重、体积指数及变异系数,观察种皮纹饰,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养分)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1、T7及T8地区种子不具芒,种子表皮纹饰有条纹、棱纹及网纹3种类型。2)形态指标在研究区域内的变异在7.74%~44.17%,变异程度芒长>体积指数>种子厚>种子宽>种子长>外稃长>内稃长>千粒重。3)种子形态指标与年均温、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年降水、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负相关,而受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较小。4)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的无芒雀麦种子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T_1、T_4、T_5、T_7、T_8)种形短、体积小,类群Ⅱ(T_2、T_3)种形及体积处于中间水平,类群Ⅲ(T_6、T_9)种形长、体积大。种子形态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一定趋异适应性,但随经度变化并未呈现出分异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晓果 景蕊莲 郝转芳 昌小平 张正斌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两种条件下考察水培幼苗的单株根数、最大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根系性状。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根系性状的QTL,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共检测到11个加性效应QTL和15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除5A、4B、2D、6D和7D以外的所有染色体上。其中3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数;3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最大根长;2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鲜重;2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影响根干重;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茎鲜重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平 王东洋 王晶 姜立波 邬荣领
【目的】幼苗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幼苗生长相关性状的研究对改善农作物以及林木的生产以及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研究对胡杨幼苗生长阶段相关表型的上位互作机制进行解析。【方法】本研究以包含408个单株的胡杨×胡杨杂交的F1代群体为实验材料,获取茎高、主根长、总侧根长和侧根数量4种表型动态生长数据;基于该群体所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通过功能作图和2HIGWAS对基因之间的上位互作进行定位。【结果】共侦测出QTL-QTL互作83对,包含83个SNPs。其中主根长、茎高、侧根总长、侧根数量分别检验出24对、20对、24对、15对显著QTL互作;主根长、茎高以及侧根总长较大比例的上位互作分别集中分布于连锁群1、19和17。另外对4个表型显著上位互作的QTLs进行功能注释,19个QTLs注释到候选基因。【结论】影响侧根总长的显著互作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连锁群17集中分布,可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区域,能够为胡杨以及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借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玉平 陶建平 刘晋仙 何泽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显著高于光照充足的旷地,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趋势与SLA相反,叶片磷含量(LPC)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2)演替前期种具有较高的SLA,LNC和LPC,而演替后期种的LDMC和N:P比显著高于演替前期种。随光照的减弱,演替前期种的LPC无显著差异,而演替后期种则呈下降趋势;3)在3种光环境下,LNC与LPC,SLA正相关,LDMC与LPC,LNC,S...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正德 董菊兰 王军辉 辛培尧 麻文俊
【目的】分析施氮对梓属5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差异,旨在为梓属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梓属的楸树Catalpa bungei、滇楸Catalpa fargesii、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紫葳楸Catalpa bignonioides5个种为试材,通过2种氮素水平(施2 g氮和不施氮)处理,研究不同种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性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施氮处理下5个种的生物量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但对氮素的响应不同,响应最大的是梓树,净增加量为29.633 g·株~(-1),其次为紫葳楸,其他依次为楸树、黄金树和滇楸。楸树和黄金树在两种N素处理下生物量积累均较高,紫葳楸较小。施氮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却显著降低,不同的种对不同性状的响应不同。叶绿素对氮素的响应差异可能是生物量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熵权法对两个处理下5个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在施氮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梓树>楸树>紫葳楸>滇楸>黄金树;对照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紫葳楸>楸树>黄金树>梓树>滇楸。【结论】在两种施氮水平下,5个树种的生物量排序为楸树>黄金树>滇楸>梓树>紫葳楸;不同树种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明显,综合分析发现5个树种幼苗对氮素的响应从大到小依次是紫薇楸>梓树>黄金树>楸树>滇楸。
关键词:
梓属 苗期 氮素 生理响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闵鹏 齐代华 贺丽 唐元会 周旭
设置纯竹林、竹阔林、纯阔林3种毛竹干扰程度的样地,对其内四川山矾幼树叶功能性状的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毛竹干扰程度的增加,四川山矾幼树比叶面积(SLA)减小,且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从叶片氮(LNC)、磷(LPC)含量来看,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LNC增加,LPC与LNC:LPC总体无显著差异。对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研究表明: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Chla与Chlb减小,Chla/Chlb比值却增加。表明四川山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于毛竹干扰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从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来看,毛竹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内Chla与Chlb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b和总叶绿素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苗华荣 杨伟强 胡晓辉 张胜忠 崔凤高 陈静
花生耐盐遗传位点的挖掘可为耐盐遗传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可为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以花育28号和P76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该群体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2个年份盐胁迫下的表型数据,应用Ici Mapping软件对花生盐胁迫下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13个盐胁迫下表型绝对值相关的QTL,分布于10个连锁群上,其中株高绝对值相关的QTL 3个、主根长绝对值相关的QTL 2个、茎叶质量绝对值相关的QTL 6个、根质量绝对值相关的QTL 2个。检测到6个盐胁迫下表型相对值相关的QTL,其中株高相对值相关的QTL 3个、主根长相对值相关的QTL 2个、茎叶鲜质量相对值相关的QTL 1个,分布于5个连锁群上。对比发现,B02染色体上Marker774175标记附近检测到4个QTL:q Smsh-HP-B02.1、q Swfp-HP-B02.1、q Rmsh-HP-B02.1、q Rwfp-HP-B02.1,分别控制盐胁迫下的株高和茎叶鲜质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花育28号。结果对于进一步挖掘花生耐盐QTL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花生 幼苗期 盐胁迫 QT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杨红旗 张海洋 董薇 崔暐文 巩鹏涛 方宣钧
【目的】研究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推进大豆品种选育进程。【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取亲本及447个家系各30粒种子,用灭菌纸包裹后分别于2013年5月27日、6月28日放置在清水培育,每组试验设置3次重复,环境温度20—28℃,幼苗长到V2期,分别于2013年6月8日、7月8日对幼苗期相关根部性状数据进行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定位所用图谱全长2 047.6 cM,包括27个连锁群,232个标记位点...
关键词:
大豆 根系性状 幼苗期 遗传 QT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傅建军 张猛 沈玉帮 陈勇 李家乐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草鱼6种D-loop单倍型对生长性状表型差异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单倍型为Hap16的子代的体长最大,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长(P<0.05);单倍型为Ha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刘华山 台国琴 王德琴 黄绍华
对S22、478、489自交系及其单交、回交、自交后代共16个基因型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特性研究表明:①S22(深色)、S22(中色)、及(S22×489)自交和回交后代各项指标均较差,且物质运转率低;S22(浅色)与478相比,发芽率较高,但发芽较慢。②单交种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特性均随着杂种优势的产生而显著提高,自交、回交后代又随杂种优势的衰退而明显降低。③种子发芽及幼苗特性与粒色有关,受母本胞质基因的影响。④S22的种子发芽和出苗特性可以通过后代选择予以改良。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种子发芽率,幼苗特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颖 姚婧 杨松 侯继华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辽东栎和五角枫为对象,研究了其5种叶功能性状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坡位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2个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不同坡位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比叶面积为下坡位>上坡位,叶干物质含量与之相反,且不同发育阶段的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坡位变化的规律性相同,表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对坡位变化的响应相同。叶的氮、磷含量和氮磷比在不同坡位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坡位对叶的氮、磷元素影响不大。2)树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和叶磷含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都有显著差异,且变化规律不同;表明不同树种各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不同...
关键词:
海拔 坡位 发育阶段 叶功能性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