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0)
2023(5538)
2022(4907)
2021(4483)
2020(4124)
2019(9678)
2018(9677)
2017(18701)
2016(10623)
2015(12254)
2014(12462)
2013(12594)
2012(11970)
2011(10885)
2010(11043)
2009(10264)
2008(10549)
2007(9745)
2006(8197)
2005(7310)
作者
(34326)
(29045)
(28942)
(27681)
(17991)
(13999)
(13083)
(11538)
(10570)
(10168)
(9812)
(9573)
(9391)
(9148)
(9074)
(9041)
(9038)
(8529)
(8356)
(8260)
(7420)
(7181)
(7136)
(6744)
(6496)
(6476)
(6460)
(6404)
(6065)
(5907)
学科
(45128)
经济(45087)
(26542)
管理(25949)
方法(23399)
数学(21133)
数学方法(20958)
(20202)
企业(20202)
(13206)
(11680)
(11458)
中国(10334)
地方(9492)
(8749)
贸易(8748)
农业(8647)
(8458)
业经(8080)
(7801)
(7227)
(6917)
财务(6903)
财务管理(6882)
企业财务(6471)
(6362)
银行(6331)
环境(6099)
(6029)
金融(6027)
机构
大学(159818)
学院(158655)
(62468)
经济(61042)
管理(57336)
研究(56750)
理学(49330)
理学院(48701)
管理学(47696)
管理学院(47409)
中国(41932)
科学(38680)
(36234)
(33983)
(31236)
农业(29155)
业大(28942)
研究所(28801)
(28442)
中心(26614)
(24359)
财经(22631)
北京(21381)
(21126)
师范(20874)
(20469)
(19712)
经济学(19444)
(19118)
(19078)
基金
项目(106365)
科学(81705)
基金(76040)
研究(72954)
(68390)
国家(67844)
科学基金(55771)
社会(43859)
(42562)
社会科(41426)
社会科学(41408)
基金项目(40826)
自然(37941)
自然科(36982)
自然科学(36967)
(36424)
自然科学基金(36305)
教育(33520)
资助(31308)
编号(29802)
重点(25011)
成果(24521)
(23486)
(23449)
计划(22053)
科研(21469)
(21396)
课题(20810)
创新(20124)
科技(19848)
期刊
(66031)
经济(66031)
研究(42692)
(32218)
学报(32147)
中国(28888)
科学(26782)
(22584)
大学(22327)
学学(21319)
农业(21175)
管理(17316)
教育(13910)
技术(12777)
(12337)
金融(12337)
(12259)
财经(11010)
业经(10796)
经济研究(10675)
(9407)
问题(9399)
(9124)
统计(8192)
资源(8174)
技术经济(8134)
业大(7995)
理论(7665)
(7546)
科技(7367)
共检索到228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昊  李嘉欣  王生菊  靳瑰丽  吴雪儿  周时杰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集地分别是西段温泉县(T1)、昭苏县(T_2)、新源县(T_3),中段沙湾县(T_4)、呼图壁县(T_5)、乌鲁木齐县(T_6),东段吉木萨尔县(T_7)、奇台县(T_8)、巴里坤县(T_9)。研究种子的附属物结构(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重、体积指数及变异系数,观察种皮纹饰,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养分)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1、T7及T8地区种子不具芒,种子表皮纹饰有条纹、棱纹及网纹3种类型。2)形态指标在研究区域内的变异在7.74%~44.17%,变异程度芒长>体积指数>种子厚>种子宽>种子长>外稃长>内稃长>千粒重。3)种子形态指标与年均温、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年降水、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负相关,而受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较小。4)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的无芒雀麦种子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T_1、T_4、T_5、T_7、T_8)种形短、体积小,类群Ⅱ(T_2、T_3)种形及体积处于中间水平,类群Ⅲ(T_6、T_9)种形长、体积大。种子形态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一定趋异适应性,但随经度变化并未呈现出分异规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代露茗  郭涛  史艳丽  李飞  贾倩民  王芳彬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具有快速、高效和无损等优点,本研究利用NIRS和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结合湿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101份无芒雀麦样品中K、Ca、P、Mg、Fe、Al和Mn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中,K、P、Fe和Al的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较高,分别为2.60、2.88、4.60和2.68,说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可以替代传统分析方法来预测无芒雀麦中K、P、Fe和Al含量;Ca和Mg的RPD值为2.37和2.38,预测精度较弱,能够在样品数量较大时粗略预测含量来进行样品筛选;Mn的RPD值较低,为1.93,预测效果较差,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雪   孙强   周乐   朝木力嘎   孙宇阳   张延辉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但目前还缺乏从分子水平对于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的解析。本研究基于GBS测序技术,对采自不同区域的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比较21个表型指标变异特征,变异系数为12.67%~54.17%。2)基于表型特征将67份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Ⅱ和Ⅲ均为单一材料,分别为N06 (新疆)、M09 (内蒙古)和QG07 (甘肃)。类群Ⅳ包含64份材料,各地区均有。基于SNP位点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将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群:类群Ⅰ,N08,属于新疆北部山地;类群Ⅱ为5份亲缘关系密切的疆外区域种质;类群Ⅲ为39份与其他类群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组成;类群Ⅳ由22份新疆区域种质组成。两种方法对材料的划分具有相似性。3)根据GBS测序序列,发现SNP的变异类型主要为碱基转换,且转换占比高于颠换,转换占76.02%,颠换占23.98%。4)基于不同材料SNP的分布特征,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无芒雀麦材料划分为两个类群,类群Ⅰ主要来自于新疆,类群Ⅱ包含全国各地材料,67份材料存在群体结构。以上结果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关联分析、系统分类及品种选育等奠定了基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家洋  蔺芳  詹乃才  任敏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映霞  杜雨  于秀明  张磊  王玉祥  张博  陆倩  汪鹏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Wusu No.1’)为材料,研究了3种密度(高密度:播量26.67 kg·hm~(-2);中密度:播量6.67 kg·hm-2;低密度:播量1.67 kg·hm~(-2))下无芒雀麦产量及穗部生长发育规律,为无芒雀麦种子田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中密度与低密度处理之间幼穗分化进程一致,高密度处理下幼穗分化周期晚于其他处理3 d。单位面积内不同农艺性状中分蘖数与生殖枝数在高密度中最高(P <0.01)。幼穗分化过程中高水平的细胞分裂素(CTK)与赤霉素(GA)含量促进幼穗分化,分化后期低水平脱落酸(ABA)含量促进小花发育,提高小花数。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进程中相关生理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无芒雀麦幼穗分化进程由高到低依次为CTK、GA、叶片可溶性蛋白、ABA。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豫芳  杨德刚  张小雷  马文红  张宏远  
借助GIS软件支持,综合遥感影像、地形图和其它空间数据,提取天山北坡8个绿洲城市1990年和2000年建设用地图形信息,计算1990年和2000年天山北坡8个绿洲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数、紧凑度以及城市用地扩展类型,讨论紧凑度与分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总体特征表现为形状规则,结构紧凑。1990 ̄2000年,城市扩展类型主要为外延型,城市形态分维数增加,紧凑度降低,城市外部形态趋于复杂化和不规则化,而内部结构趋于松散化,与同时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扩展方式有所不同。同时,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特征描述参数间存在着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并且是一种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分维数的增加,紧凑度呈递减的趋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素军  孙铁军  张胜  武菊英  苏日古嘎  
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15°坡地设置作物与牧草径流试验小区,以裸地为对照,在每次降雨之后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取样,测量其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定期测定玉米和草地雀麦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与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差异,探索植物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玉米与草地雀麦,对坡地水土流失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是,与玉米相比,草地雀麦的叶面积指数和覆盖度可在雨季前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早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同时,草地雀麦0~10 cm土层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是玉米的2.88倍,可以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土壤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使坡地年径流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8.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鹏  申晓慧  李如来  张华  郑海燕  李志民  李增杰  姜成  孙力  郭伟  张英俊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鹤山  刘洋  田宏  蔡化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对29份莜麦种质的13个植物学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倒伏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2.62%,其次为叶宽(27.85%)、有效分蘖数(15.31%)、茎粗(14.56%)、花序长(14.30%)、芒长(12.54%)、花序宽(11.89%)、千粒重(11.13%),而节长、株高、叶长、种子长和宽变异系数较小;各性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株高和茎粗、倒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0.481;花序长和宽的相关系数为0.848;种子长度和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618);植株越高,其茎节特征表现细长,叶片宽大,易倒伏;芒越短,产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熊艳丽  熊毅  赵文达  杨晓鹏  雷雄  余青青  马啸  张新全  
本研究以扁穗雀麦品种‘川西’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对盐胁迫下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种子萌发及幼苗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扁穗雀麦抗盐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添加100μmol·L~(–1)褪黑素时扁穗雀麦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与抗盐性,此时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幼苗中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较胁迫组提高了22.39%、 58.83%、 21.78%、 121.44%和81.02%,丙二醛(MDA)含量较胁迫组降低了45.43%。研究发现,外源添加褪黑素可提高扁穗雀麦抗氧化酶活性与降低膜质过氧化作用,增加扁穗雀麦幼苗对盐胁迫的耐性。研究结果对扁穗雀麦在盐碱地分布区域的栽培利用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袁帅  董志晓  赵煜晗  杨建  易莉美  聂聪  凌瑶  马啸  
为探究不同~(60)Co-γ辐射剂量对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比较和分析了不同辐射剂量~(60)Co-γ(0、50、100、150、200、250、300 Gy)处理下种子萌发指标、幼苗根系和叶片形态指标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指标方面,种子发芽势随辐射剂量的上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50 Gy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32%。除50 Gy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幼苗苗高和根长与50和100 Gy处理下的幼苗叶长略高于对照(0)外,其余各剂量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除150 Gy处理下幼苗叶面积小于对照外,其余处理下叶宽、茎粗和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幼苗根系表面积和体积与辐射剂量的变化呈反比。根系平均直径在~(60)Co-γ辐射处理下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P> 0.05)。当辐射剂量为250和300 Gy时,幼苗全部死亡。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方面,幼苗脯氨酸(proline, Pr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叶绿素(chlorophyll, Chl)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均受~(60)Co-γ辐射的显著影响(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璐洁  范华芳  孙鑫畅  张霞  腾美美  高诚泽  颜安  谢开云  万江春  
为探究添加剂对不同混播比例混贮饲料品质以及蛋白组分的影响。试验以豆禾1:2和豆禾2:2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牧草为原料,分别设置对照和1×105cfu·g-1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处理,在青贮的0、1、3、7、15、30和60 d动态测定混贮饲料的蛋白组分和蛋白酶活性,并于青贮60 d后测定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氮组分。结果表明:添加剂可降低豆禾混贮饲料中的非蛋白氮和结合蛋白,降低羧基肽酶活性,同时可降低混贮饲料的pH和氨态氮,并增加乳酸,起到改善豆禾混贮饲料品质的作用。豆禾1:2为混贮原料制成的混贮饲料品质优于豆禾2:2;添加植物乳杆菌后的豆禾1:2混贮饲料,其pH 3.74,乳酸含量为85.3 g·kg~(-1),V-Score评分为90,发酵品质最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开云  张英俊  李向林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郑伟  王祥  关正翾  刘美君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  闫洁  李青丰  吕梅  
应用解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对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其种子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具有禾本科植物的典型特征 :胚胎发育为禾本型 ,胚乳为核型胚乳 ,其最外一层细胞发育为糊粉层 ,籽实皮由内珠被及子房内表皮发育而成 ;但有其特性 :合子未显示出极性 ,中贮藏有丰富的淀粉粒 ,第 1次分裂为横分裂 ,偶有斜向分裂 ,之后顶细胞纵分裂 ,基细胞横分裂 ;宿存助细胞可保留到椭圆形原胚时期 ,与丝状器都有PAS正反应 ,显示了宿存助细胞及丝状器与营养物质的转运有关 ;少数种子有胚发育迟缓的现象 ;不同种子发育的早期原胚之间存在淀粉粒含量的差异 ;约有 1%的成熟种子中缺胚或胚极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