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3)
- 2023(9258)
- 2022(7712)
- 2021(6934)
- 2020(5453)
- 2019(12271)
- 2018(12076)
- 2017(22456)
- 2016(12227)
- 2015(13477)
- 2014(13524)
- 2013(13319)
- 2012(12677)
- 2011(11689)
- 2010(11899)
- 2009(10944)
- 2008(10680)
- 2007(9548)
- 2006(8824)
- 2005(8258)
- 学科
- 济(59809)
- 经济(59771)
- 管理(34677)
- 业(29605)
- 地方(23550)
- 企(21925)
- 企业(21925)
- 中国(18960)
- 环境(18284)
- 方法(17252)
- 农(17044)
- 数学(14665)
- 数学方法(14469)
- 业经(13971)
- 地方经济(13604)
- 学(12732)
- 农业(12004)
- 发(11976)
- 和(10211)
- 划(10153)
- 融(10012)
- 金融(10011)
- 资源(9600)
- 银(9471)
- 银行(9458)
- 财(9412)
- 行(9292)
- 技术(9193)
- 贸(8913)
- 贸易(8903)
- 机构
- 学院(176082)
- 大学(172061)
- 济(71240)
- 经济(69616)
- 研究(67708)
- 管理(65029)
- 理学(54571)
- 理学院(53850)
- 管理学(52974)
- 管理学院(52660)
- 中国(50905)
- 科学(43307)
- 京(38489)
- 所(35245)
- 研究所(31999)
- 农(30958)
- 财(30553)
- 中心(30425)
- 江(28411)
- 范(26955)
- 师范(26718)
- 业大(26202)
- 院(25295)
- 北京(25017)
- 农业(23768)
- 州(23222)
- 财经(23206)
- 省(22462)
- 师范大学(21453)
- 科学院(21133)
- 基金
- 项目(118371)
- 科学(93422)
- 研究(88091)
- 基金(82355)
- 家(72152)
- 国家(71541)
- 科学基金(60820)
- 社会(55728)
- 社会科(52837)
- 社会科学(52820)
- 省(49996)
- 基金项目(43657)
- 划(41183)
- 教育(38307)
- 自然(37617)
- 自然科(36549)
- 自然科学(36539)
- 编号(35802)
- 自然科学基金(35797)
- 发(33205)
- 资助(32607)
- 成果(28308)
- 重点(27833)
- 发展(26726)
- 课题(26489)
- 展(26242)
- 创(24657)
- 部(24302)
- 创新(23189)
- 国家社会(22633)
共检索到281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宏 杨德刚 乔旭宁 杨莉 王国刚
选取与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4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天北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尽相同。以协调度为分类标准,结合协调发展度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分为3种类型:①同步协调型,包括石河子、米泉、阜康、奎屯、昌吉和玛纳斯;②趋近协调型,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图壁、博乐、奇台、木垒;③生态主导型,包括温泉、精河、乌苏、沙湾、吉木萨尔。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玉刚 曹贤忠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者间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一致的追求。以皖江区域10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区域2002~2011年的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过去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测定的协调度数据,建立了协调度自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究了未来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发展水平经过拮抗期和基本协调期后不断提高,将于2019年前后趋近高质协调发展阶段,即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陈丽姿
文章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服务贸易-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测算指标体系,并选取低碳试点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天津市和上海市。以其200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客观评价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服务贸易-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天津市复合系统协调度在区间[0,0.29]内震荡,上海市复合系统协调度在区间[0,0.19]内震荡,两者均处于失调状态,两个子系统虽还未形成协调发展机制,但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李蕾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艳 张雪芳 雷淑珍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和三者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发展态势稳定,但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不高;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空间上呈现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的发展格局;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作用强度按经济驱动、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水资源依次递减。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耦合协同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倩雯 霍小平
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对景泰县经济与生态协调度进行空间动态评价。研究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看,景泰县东北和东南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地区,西北和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调地区,中部除一条山镇外,其余乡镇为勉强或初级协调发展地区;从演化趋势上看,2000年到2010年,景泰县11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有所提高。
关键词:
景泰县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协调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增周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该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三次产业之间极不协调,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其中石油工业占东营市经济总量的70%,第三产业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缓慢。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分析东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度计量模型计算得出:2008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指数为1.89,相应的环境质量指数为1.04,综合环境经济发展指数为1.82,环境经济协调度为0.35,表明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因此,提出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议:①依靠现代农业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②...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经济 协调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旭宁 张婷 安春华 冯德显 马晓哲
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型协调度评价为基础,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河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县(市)协调度高,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中心城市协调度低,主要中心城市处于资源环境滞后型失调发展阶段;弱协调区域与经济社会滞后型区域面积广,后者主要分布在豫西南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和黄淮平原广大地区;区域协调度在空间上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和豫东地区。最后,根据不同协调性类型区提出了分区管制策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波 杨亚西
评判房地产业发展是否健康,主要应看房地产业与区域发展是否协调。文章基于协同论理论,首先建立了房地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度评价模型,然后定量考察了样本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度,最后得出结论:我国一半样本省市的房地产业与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不协调。
关键词:
房地产业 区域发展 协调度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巧素
自工业革命伊始,生态环境相较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让步地位,直到山清水秀的生活状态逐渐远离人类生活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拥有良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差异造就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分化,如平原地带和高原丘陵地带的经济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及可行性战略路径进行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袁颖超 王娜
文章以我国三大经济圈为重点研究对象,构建了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测算了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引入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2008—2015年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与综合协调指数,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震荡幅度较大,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的福建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三大经济圈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发展平稳,并具有增长态势。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并未实现协调一致发展,大部分地区处于拮抗阶段,并逐渐接近磨合阶段;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仅珠三角的福建省达到协调发展状态。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赵旭 吴孟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评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文广 陈增帅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非常相似的是,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态质量也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而逐步变化的。为了更好地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时间维度来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说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实际情况,通过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各污染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生态脆弱区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鲁河 张茜 陈晓红
将点轴开发的典型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建立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解,以探讨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哈尔滨和大庆的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下降—上升,齐齐哈尔只经历了上升—下降2个阶段;除了哈尔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2006年属于濒临失调以外,其他的均属于协调类型;哈、大、齐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3座城市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量,生态环境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方面,才能使哈大齐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