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7)
- 2023(9352)
- 2022(8172)
- 2021(7528)
- 2020(6536)
- 2019(14635)
- 2018(14440)
- 2017(27613)
- 2016(15431)
- 2015(17268)
- 2014(17661)
- 2013(17458)
- 2012(16549)
- 2011(15215)
- 2010(15446)
- 2009(14531)
- 2008(14316)
- 2007(13096)
- 2006(11333)
- 2005(10206)
- 学科
- 济(69087)
- 经济(69041)
- 管理(39920)
- 业(34417)
- 方法(29165)
- 数学(25850)
- 企(25788)
- 企业(25788)
- 数学方法(25599)
- 农(19444)
- 学(19234)
- 地方(18038)
- 中国(16088)
- 财(14145)
- 环境(13834)
- 农业(12978)
- 业经(12389)
- 贸(11124)
- 贸易(11122)
- 和(10918)
- 易(10722)
- 制(10649)
- 地方经济(10396)
- 土地(9584)
- 融(9471)
- 金融(9469)
- 银(9351)
- 银行(9299)
- 理论(9049)
- 划(9008)
- 机构
- 学院(228253)
- 大学(227506)
- 济(88250)
- 经济(86156)
- 研究(84273)
- 管理(81194)
- 理学(69453)
- 理学院(68502)
- 管理学(67068)
- 管理学院(66664)
- 中国(62237)
- 科学(57491)
- 京(50114)
- 农(49364)
- 所(45645)
- 研究所(42174)
- 业大(40881)
- 农业(39504)
- 中心(38858)
- 财(38412)
- 江(35551)
- 范(31882)
- 北京(31517)
- 师范(31481)
- 财经(30792)
- 院(30541)
- 州(28111)
- 经(27828)
- 省(27587)
- 科学院(27140)
- 基金
- 项目(156535)
- 科学(120623)
- 基金(110817)
- 研究(108531)
- 家(100081)
- 国家(99309)
- 科学基金(81984)
- 社会(66181)
- 省(63109)
- 社会科(62508)
- 社会科学(62486)
- 基金项目(59317)
- 自然(55051)
- 划(53862)
- 自然科(53545)
- 自然科学(53526)
- 自然科学基金(52522)
- 教育(48918)
- 资助(45054)
- 编号(43980)
- 重点(37006)
- 发(35597)
- 成果(34988)
- 部(33291)
- 计划(31774)
- 课题(31333)
- 创(31295)
- 科研(30627)
- 创新(29473)
- 科技(28877)
共检索到333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建寨 李波 崇洁 张新时
本文以1989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对天山北坡山地、绿洲、荒漠3个带状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年到2000年,绿洲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山地带与荒漠带,草地处于3个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山地带的耕地与林地、荒漠带的未利用土地、绿洲带的未利用土地与耕地是参与变化较多的类型;②草地在3个地带中一致减少,水域、建设用地、耕地一致增加,尤其是建设用地在山地带、绿洲带的增加幅度较大,林地在山地带、荒漠带增加,绿洲带减少,未利用土地则呈现出与林地相反的变化特征;③山地带、绿洲带、荒漠带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都在增加,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1985年、1995年和2000年耕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55.96%、53.70%和55.64%;林地、建设用地是区域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21.12%、22.13%和20.95%,建设用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10.48%、11.83%和11.70%;1985年~1995年、1995年~2000年两个时期,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与耕地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环渤海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基于2000/2005/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式、过程、区域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表明:2000~2010年长江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长显著,而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相关,草地减少和林地增加相关,水域增加与三峡蓄水及退田还湖相关;四川盆地、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人类活动热点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2000~2010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年提高,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娱乐文化服务功能增强,而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服务功能明显减弱;生态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泊和湿地,其次是林草地覆盖区,青海高原荒漠区生态服务价值最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 孙丽慧 吕文魁 舒昶 张惠远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 孙丽慧 吕文魁 舒昶 张惠远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奇 师学义 黄勤 张琛 马桦薇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晋城市2001-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数修正,对晋城市10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其余用地呈减少趋势;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108.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解修平 周杰 张海龙 葛俊逸 郎海鸥 张宏宾
本文利用三期TM影像,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马尔可夫过程,深入分析了1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果园与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农用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以侵占大量农田为代价的。景观破碎度变大,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大,景观类型有向多样性或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的匀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同时导致景观稳定性降低。为了弥补传统上由各类土地总面积的变化来解释变迁的缺点,研究利用马尔可夫过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 转移矩阵 马尔可夫过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晓莉 郑毅 赵然 沈金祥 田淑静 费丽娜
【目的】探究云南省阳宗海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可促进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中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4.2等软件,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质心量测等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湖泊质心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2005—2020年15年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809.31 hm~(2)、627.23 hm~(2),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816.45 hm~(2)、707.92 hm~(2),园地、草地等地类面积变化不大;从地学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看,新增建设用地除了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外,主要分布于阳宗海北部和西南侧,增加来源地类主要为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等。林地增加来源地类主要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整个研究区均有分布,主要受到“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及开垦未利用地等;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2005—2010年研究区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干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2010年以后,随着当地实施一系列政策治理和保护阳宗海流域,景观格局逐步向着聚集方向发展,且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虽有小幅变化,但相对稳定;阳宗海湖泊面积2005—2015年出现减少,但2010—2015年与2005—2010年相比,湖泊面积缩小趋势减缓,2015—2020年湖泊面积出现增加,增70.24 hm~(2)。阳宗海湖泊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呈现越来越复杂趋势,说明当地“退耕还湖”、“河道治理”等举措成效显著,阳宗海湖泊质心2005—2010、2010—2015年向东北方向分别偏移3.51 m、15.92 m,2015—2020年向西南方向偏移22.74 m。【结论】通过研究摸清了阳宗海流域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量、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变化、阳宗海湖泊面积及质心偏移方向,以期为阳宗海湖泊及流域内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体系构建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天山 郑寒
应用RS、GIS技术和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09年、2014年大理环洱海区域的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监督分类法制作了4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并计算了8种景观格局指数,对24年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内各用地类型间相互转化频繁,景观中斑块数量变少,平均面积增大,趋于规则几何形,建筑及交通用地更加聚集,使总体区域成为一个更加紧实的整体,并逐渐从周边自然环境中独立出来。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得到增强,景观内部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这是导致当地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洱海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宝雷 张淑敏 周启刚 周万村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有林地(森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迹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8类。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并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力做了分析。以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测结果为基础,对各种地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重新赋值,进而估算近30年大宁河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30年,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总的变化趋势是林、灌、草地经历了不断破坏和缓慢恢复的过程,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建设用地不断扩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树清 李方 国志兴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在获取松嫩平原三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成因及其所引起的生态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松嫩平原草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增加。该地区总生态价值从1986年的34 926.10×106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31 744.54×106美元,减少率为9.11%,净损失值为3 181.56×106美元。1995-2000年的5年时间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对生态价值变化的空间区域分析表明,黑龙江省部分生态价值损失不大,而吉林省部分,特别是吉林西部环境脆弱带生态价值损失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方琳娜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1993、20012、007年3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3期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S分别计算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图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①大兴区的景观类型主体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从1993-2007年,大兴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草地、水域、荒土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大兴区景观格局的总体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加,斑块形状相似性变小,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景观分离度持续增加,各类景观...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大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健 濮励杰 彭补拙
采用滁州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滁州市近几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2)滁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更趋多样化和平均化;(3)1996~2005年滁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是:牧草地>交通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耕地>其他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和耕地、园地、牧草地来进行平衡;(4)1996年~2005年滁州市主城区...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景观生态学 滁州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燕守广 李辉 李海东 张银龙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