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94)
2023(3333)
2022(2852)
2021(2575)
2020(2255)
2019(5312)
2018(5103)
2017(10058)
2016(5167)
2015(5591)
2014(5402)
2013(5442)
2012(5006)
2011(4443)
2010(4579)
2009(4289)
2008(4424)
2007(3921)
2006(3341)
2005(3238)
作者
(13261)
(10788)
(10510)
(10170)
(7016)
(5079)
(5041)
(4161)
(4052)
(3931)
(3744)
(3567)
(3421)
(3328)
(3207)
(3192)
(3191)
(3108)
(3023)
(3016)
(2660)
(2623)
(2621)
(2574)
(2409)
(2408)
(2389)
(2319)
(2176)
(2103)
学科
(18975)
经济(18947)
管理(12318)
(11548)
(11392)
企业(11392)
方法(6853)
理论(5577)
中国(5413)
业经(5328)
(4917)
(4586)
教育(4483)
(4379)
数学(4275)
(4162)
数学方法(4148)
关系(3929)
文化(3779)
地方(3728)
(3454)
(3273)
贸易(3271)
(3259)
产业(3246)
财务(3246)
财务管理(3244)
(3163)
企业财务(3103)
(3099)
机构
大学(69289)
学院(67597)
(25098)
经济(24511)
管理(23829)
研究(23723)
理学(20253)
理学院(19961)
管理学(19522)
管理学院(19364)
中国(17921)
(15285)
科学(13453)
(13038)
(11889)
师范(11836)
(11683)
(10479)
研究所(10436)
中心(10361)
北京(9987)
财经(9896)
师范大学(9730)
(8905)
(8655)
(8629)
(8575)
教育(8116)
经济学(7607)
业大(7582)
基金
项目(42212)
研究(33991)
科学(33169)
基金(29857)
(25465)
国家(25193)
社会(21552)
科学基金(21261)
社会科(20240)
社会科学(20233)
教育(16047)
(15663)
基金项目(15110)
编号(14802)
成果(13840)
(13536)
自然(12293)
自然科(12003)
自然科学(11999)
自然科学基金(11796)
资助(11766)
课题(10200)
重点(9668)
项目编号(9633)
(9488)
(9161)
(9145)
(9077)
(8860)
(8768)
期刊
(29886)
经济(29886)
研究(22315)
中国(16210)
教育(13806)
(11061)
管理(10249)
学报(9878)
科学(8972)
(8317)
大学(8039)
学学(6890)
图书(6643)
(6034)
金融(6034)
农业(5711)
书馆(5414)
图书馆(5414)
技术(5393)
财经(5060)
经济研究(5018)
业经(4517)
(4405)
(4349)
(4146)
世界(4016)
(3868)
论坛(3868)
国际(3728)
问题(3670)
共检索到110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昭醇  
文章以“天一阁”藏书楼为例,探究宇宙能量场对自然载体的能量补给及其作用机理对“天一阁”藏书楼能量、质量守恒的奥秘。指出:“天一阁”藏书楼标本价值的启迪,雄辩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在精神,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文章呼吁重新审视以“天人合一”哲思指导“馆人合一”赋予生态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体现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该具备的社会人文精神价值导向功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宁  
指出危机管理思想目前已经渗透到各大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之中,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变迁彰显出危机管理对藏书楼的重要意义;以天一阁为例,从其安全危机、服务危机、资源危机三个方面阐述天一阁危机管理方法,认为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天一阁的危机管理思想依然值得图书馆借鉴。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董桂琴  
我国私家藏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藏书被频繁收藏、流布,从而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本文分三个历史时期阐述了天一阁的藏书流布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一阁藏书流布的文化影响力,从中窥探我国历代私家藏书楼藏书流布状况及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的大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季水娟  
文章在介绍古越藏书楼的过程中,穿插了对其藏书宗旨、管理制度、服务方式、人员配置乃至楼舍建筑模式的评论,并在评论的过程中,突出了古越藏书楼的古为今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荣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研究"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态文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文化思想,在人与自然共生中运用,形成了许多宝贵而精辟的思想精华。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行的讲话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构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奠定了思想传统,为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文化丰富了方法论基础,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邓雪峰  
从天一阁藏书楼出发,以典籍的保存为着眼点,论述天一阁藏书的有效利用及其对《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强调的是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考察结果。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童翠萍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燕辉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树声  郑继丰  
西方学者论天一阁张树声,郑继丰Abstract:UlrichStackmann,aGermanscholarwhohaswrittenabookentitled"DieGeschichtederChinesischenBibliothekTianYi...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新成  赵慧清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小英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人观,强调的是天、地、人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长期指导中国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主导思想。在屯耕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窥探到屯堡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诠释和重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屯耕文化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在屯耕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大岸  王庆春  马俊飞  高云莉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锐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