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40)
- 2023(3177)
- 2022(2684)
- 2021(2707)
- 2020(2274)
- 2019(5038)
- 2018(4919)
- 2017(8891)
- 2016(4948)
- 2015(5789)
- 2014(5693)
- 2013(5246)
- 2012(5316)
- 2011(4661)
- 2010(5053)
- 2009(4823)
- 2008(5098)
- 2007(4734)
- 2006(4311)
- 2005(4007)
- 学科
- 济(19393)
- 经济(19350)
- 管理(13580)
- 业(12793)
- 企(10648)
- 企业(10648)
- 方法(6875)
- 中国(6273)
- 农(5864)
- 学(5679)
- 数学(5372)
- 数学方法(5199)
- 财(4403)
- 制(4220)
- 理论(4056)
- 教育(3999)
- 融(3911)
- 金融(3908)
- 业经(3755)
- 银(3732)
- 银行(3724)
- 农业(3700)
- 贸(3588)
- 贸易(3584)
- 行(3579)
- 易(3502)
- 策(3269)
- 和(3047)
- 体(2976)
- 划(2927)
- 机构
- 大学(74604)
- 学院(71811)
- 研究(27298)
- 济(27190)
- 经济(26517)
- 管理(23912)
- 中国(20495)
- 理学(19929)
- 理学院(19612)
- 管理学(19047)
- 管理学院(18912)
- 科学(16826)
- 京(16753)
- 所(14066)
- 财(13657)
- 中心(12744)
- 研究所(12607)
- 农(12231)
- 范(11677)
- 师范(11559)
- 江(11312)
- 北京(10977)
- 财经(10559)
- 业大(10097)
- 经(9568)
- 农业(9562)
- 院(9526)
- 师范大学(9358)
- 州(9140)
- 经济学(8545)
- 基金
- 项目(44849)
- 科学(34720)
- 研究(33238)
- 基金(32328)
- 家(29719)
- 国家(28952)
- 科学基金(23366)
- 社会(20880)
- 社会科(19491)
- 社会科学(19483)
- 基金项目(16231)
- 省(16040)
- 教育(15935)
- 自然(14525)
- 自然科(14193)
- 自然科学(14188)
- 划(14184)
- 自然科学基金(13935)
- 资助(13744)
- 编号(13550)
- 成果(12942)
- 重点(10214)
- 部(10139)
- 课题(9586)
- 性(9261)
- 发(9193)
- 大学(8880)
- 国家社会(8801)
- 教育部(8762)
- 项目编号(8634)
共检索到119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赟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在中国古代思想的语境中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
关键词:
天下观 民族国家 全球化 国家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亭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关键词:
天下观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晁福林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天下一家 “服”制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水香 娄淑华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纪霖
nation这个西语中的概念,翻译为中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国家、国民和民族三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这个概念背后的复杂意涵。国家、民族和国民,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都是近代的产物,它们是同时诞生的,具有某种三位一体的性质,同时又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与紧张。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梁启超、张君劢和张佛泉的思想最能代表国家与国民、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张性,他们致力于将国家认同与公民权利、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起来的理论上的努力,是至今值得反思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
国家 民族 国民 爱国 民族主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志娟 塔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尽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角色的形成机制,但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无启发意义。本文以特纳的角色理论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角色认同与角色互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关键词:
角色理论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互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靳晓芳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间差距,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结构转型,促进各民族的社会整合与认同,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和谐 共生 整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继焦 尉建文
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世界上现存的对立、融合、并存、连接等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民族—国家关系和民族—民族关系的实质和潜在危险。"民族-国家"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一族一国的狭隘的民族国家关系,容易导致极端的民族分离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念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关系发展的趋势所向,但是,必须警惕民族同化、民族"大熔炉"、民族"大拼盘"等思想。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必须找回"国家"在民族国家关系中的主导角色,将"国家"置于"民族"之上,在历史新常态下对国家-民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意识认同 青少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选择主体对课程知识选择和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教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家性,民族教育课程知识对体现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主体,除了民族主体之外,还应有国家主体。只有国家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客体和对象、依据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璐 王向旭
在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对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于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受教育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多地发生的骚乱事件,特别是伦敦地铁爆炸案使多元文化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出于国家安全和增强各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考虑,英国政府开始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反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开始转向关注国家认同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反思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具体价值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构建基于积极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忠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教育 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