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5)
2023(2025)
2022(1722)
2021(1679)
2020(1457)
2019(3221)
2018(3295)
2017(6158)
2016(3645)
2015(4125)
2014(4109)
2013(4258)
2012(4236)
2011(4027)
2010(4158)
2009(3898)
2008(3865)
2007(3519)
2006(3265)
2005(3071)
作者
(12640)
(10686)
(10628)
(10140)
(6894)
(5198)
(4906)
(4300)
(4097)
(3940)
(3802)
(3763)
(3647)
(3604)
(3537)
(3439)
(3344)
(3197)
(3122)
(3081)
(2706)
(2674)
(2593)
(2532)
(2420)
(2395)
(2340)
(2304)
(2303)
(2296)
学科
(11561)
经济(11550)
管理(11198)
(7457)
资源(5799)
(5220)
企业(5220)
(4501)
(4396)
环境(3892)
中国(3778)
(3729)
地方(3282)
方法(3248)
土地(3125)
农业(3037)
(3027)
(2958)
业经(2604)
数学(2551)
数学方法(2515)
人事(2456)
人事管理(2456)
(2416)
生态(2324)
(2250)
(2140)
贸易(2139)
经济学(2086)
(2080)
机构
学院(52931)
大学(52663)
研究(22998)
管理(18325)
中国(17862)
(17745)
经济(17102)
科学(16535)
理学(14784)
理学院(14546)
管理学(14221)
(14218)
管理学院(14134)
(13741)
(13417)
研究所(12575)
农业(11405)
中心(10645)
业大(10203)
(9363)
(9143)
北京(8907)
(8470)
科学院(8293)
(8078)
(8008)
师范(7918)
(7615)
资源(7371)
农业大学(6816)
基金
项目(35708)
科学(26198)
研究(24420)
基金(23810)
(22607)
国家(22401)
科学基金(17308)
(14302)
社会(13247)
(12666)
基金项目(12476)
社会科(12429)
社会科学(12421)
自然(12290)
自然科(11722)
自然科学(11714)
自然科学基金(11502)
编号(10882)
教育(10399)
资助(9987)
成果(9125)
(8481)
重点(8360)
计划(7836)
科技(7714)
(7642)
课题(7592)
科研(6793)
(6761)
创新(6398)
期刊
(22829)
经济(22829)
中国(15473)
研究(13117)
(12277)
学报(12273)
科学(10353)
农业(8737)
大学(7242)
资源(7046)
学学(6516)
图书(6504)
管理(6412)
(5721)
教育(5628)
(5206)
书馆(4837)
图书馆(4837)
(4617)
金融(4617)
业经(3882)
技术(3438)
问题(3002)
业大(2944)
经济研究(2907)
(2851)
情报(2849)
科技(2735)
林业(2645)
(2635)
共检索到87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鹏  柯巧珍  苏永全  刘家富  郑炜强  
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蛋白供给具有关键性作用。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系统开展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回顾了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从科研、育种技术体系、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大黄鱼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创制主线,提出了针对复杂经济性状(如抗病、抗逆和饲料利用效率等)创制重大新品种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大黄鱼良种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吉   冯苗胜   柯巧珍   王家迎   江汀森   吴雄飞   彭士明   白玉麟   沈伟良   周涛   濮菲   徐鹏  
为了高效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大黄鱼种质资源,迫切需要开发精准的大黄鱼遗传种质鉴定技术。基于前期开发的大黄鱼“宁芯3号”55K液相基因分型芯片,本研究对中国沿海野生群体、闽浙养殖群体和多个选育系共计21个大黄鱼群体进行遗传种质鉴定。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揭示大黄鱼群体可划分为南海群体、闽东群体和岱衢群体,其中南海群体遗传分化最为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大黄鱼群体分类结果显示,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地理群体鉴定准确率大于99%。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遗传改良选育系也具有极高的鉴定准确率,例如经过3代选育的抗刺激隐核虫新品系 GS3F3,基于神经网络的鉴定精确率可以达到99%。研究表明,利用“宁芯3号”芯片和机器学习方法可快速实现大黄鱼种质的精准鉴定。本研究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种质管理、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解决方案,也可为其他水产生物种质资源鉴定提供借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金清  徐兆礼  陈佳杰  康伟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佳杰  徐兆礼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树根  王寿昆  李建生  
20 0 0年 6月 7日 -7月 1 2日在霞浦县东安海区网箱进行全价配合饲料喂养大黄鱼鱼种试验 .试验分为 A、B、C3个网箱 ,A箱饲喂全价鱼种配合饲料 ,B箱饲喂 5 0 %全价鱼种配合饲料搭配 5 0 %冰鲜鱼是鱼 ,C箱饲喂冰鲜鱼是鱼 .试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管理和养殖条件下 ,A、B、C3组饵料系数分别为 1 .41、1 .46和 1 .65 ,增重率分别为 5 5 .5 0 %、5 3 .69%和 43 .67% ,说明 A、B网箱大黄鱼鱼种的生长速度快于 C网箱 ,且养殖成本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强  李建生  江和基  王寿昆  
以金霉素、土霉素、甜菜碱、维生素B1等4种原料为试验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水平,其余原料为固定因子,按正交设计组成9种配方.大黄鱼秋苗和春苗平均体重分别为24.3和12.5g,各设10个网箱;饵料为鲜饵.试验结果显示,7号配方养殖效果最好,其秋苗和春苗的饵料系数分别为3.15和3.93,比对照(CK)低41.9%和26.32%(P<0.01和P<0.05);日均增重分别为1.23和0.70g·尾-1,比CK高70.67%和33.76%;平均日增长分别为0.09cm和0.15cm,比CK高142.68%和43.66%(P<0.01和P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云  李纪元  潘文英  王业中  李朝栋  
为了查明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濒危状况和威胁因素等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走访专家、技术人员和老农,结合查阅文献和标本,初步掌握了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现状。野生浙江红山茶集中分布在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25°50′~31°00′N,113°52′~121°02′E,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 600 m。浙江红山茶资源处于衰老和退化状态,受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因山体开发和用于薪材而被砍和被烧,因园林用途而被挖以及断枝采果等因素,已致使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接近濒危,其分布范围和资源总量逐年锐减,必须采取原地保存、迁地保护、...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志宏  李新一  洪军  
草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保护体系构建、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缺乏原生境保护措施、特有珍稀资源消失风险加剧、评价创新严重滞后等问题。今后应加强重点保护草种质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加大重点属种收集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的系统评价和深度发掘,充分发挥草种质资源对草种业的支撑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白志毅  温鹏超  袁立  汪桂玲  李家乐  
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记录的淡水贝类目前已经超过470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湖泊、河流和山间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其中各主要分布水系我国的贝类特有种比例均高于50%,特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淡水贝类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淡水珍珠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以及一些食用贝类,螺蛳(Sinotaia quadra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的资源开发比较充分,但是由于淡水贝类分布范围广和栖息环境多样,对于其他一些淡水贝类,还仅限于资源调查,物种鉴定层面。整体上,国内淡水贝类的种质资源评估不够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就我国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与区域分布、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情况、引进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与利用现状和淡水贝类种质资源现行保护措施进行概述,并提出有关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其永  洪万树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被誉为"国鱼",曾经是中国四大海洋渔业种类之首。20世纪50~60年代大黄鱼资源丰富,东海区年产量达10×104t以上。内湾性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有春夏季产卵的春宗和秋季产卵的秋宗生态群体之分。1956~1961年闽东和浙江渔场发展敲罟作业,敲罟禁捕后又大力推广机帆船大围缯和对拖网渔船作业,严重的过度捕捞破坏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资源,致使产卵群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当前资源已经衰退枯竭,趋于濒危物种。本文叙述了官井洋大黄鱼地理种群归属、生活史类型、产卵群体的分布洄游以及资源的兴衰演变过程,并提出一些修复官井洋大黄鱼资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菡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对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而独特的地质遗迹予以有效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85处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2家地质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文章在界定地质遗迹、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类型、特点以及发展状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红梅  周耘峰  詹双侯  
蜡梅特产中国,是栽培历史悠久的名贵花木。蜡梅可以盆栽、地植,可切花观赏还具有药用、食用、工业用等其他经济价值。蜡梅作为著名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我国拥有众多的品种资源优势。该文通过对蜡梅栽培生产现状研究分析,指出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统一认识,选育出优良品种。并对蜡梅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发展对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简林江  杨育凯  刘贤德  陈庆凯  王志勇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俞存根  严小军  蒋巧丽  臧迎亮  
东海岱衢族大黄鱼历史上曾是我国近海特有的最重要底层经济鱼类之一,现在是我国着力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对象。为阐明大黄鱼资源变动及其衰退的影响因素,揭示大黄鱼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及其资源难以恢复的原因,本文以1950-2020年浙江省大黄鱼捕捞产量为样本,运用指标分析法,分析岱衢族大黄鱼资源种群数量变动与敲罟作业、围捕“中央渔场”越冬群体等渔业重大事件的相关性,追踪导致大黄鱼资源衰退的原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阐述了大黄鱼生物学特性及其演变和对栖息地的适应性表现。结果显示:(1)大黄鱼资源衰退乃至枯竭的主要原因是敲罟作业、拦捕进港鱼和捕捞越冬场等几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引起的;(2)大黄鱼具有寿命长、性成熟晚、种群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还有较强的栖息地环境选择性,其中温度、盐度、流速、底质、饵料生物是关键环境要素;(3)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的生活史型虽然也偏离了原来的选择位置,但仍然属于K选择对策者。从而揭示大黄鱼资源难以恢复的主要因素,除了人为因素(如捕捞强度过大)影响外,可能还与大黄鱼偏K选择的生活史型与栖息地的选择性有关。本研究从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的环境选择性角度提出大黄鱼今后保护与增殖策略,为恢复与重建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素贞  韩兆方  陈小明  李庆昌  肖世俊  李佳凯  刘贤德  
为了探究大黄鱼高温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的125 pair-ended测序模式分别对大黄鱼高温处理组和常温对照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照组(3个生物学重复)和高温处理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获得15.28和13.92 Gb测序数据,GC含量平均值约为51%。过滤后的高质量测序reads使用Bowtie2软件比对到大黄鱼参考转录组序列上估计基因表达量,进而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统计学检验。以常温对照组为参比,高温处理组中阈值设为|log2(FC)|>2和FDR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