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1)
- 2023(2256)
- 2022(2126)
- 2021(2043)
- 2020(1686)
- 2019(3702)
- 2018(3632)
- 2017(6496)
- 2016(3980)
- 2015(4464)
- 2014(4506)
- 2013(4525)
- 2012(4411)
- 2011(4297)
- 2010(4475)
- 2009(3923)
- 2008(3866)
- 2007(3401)
- 2006(2986)
- 2005(2644)
- 学科
- 济(12396)
- 经济(12369)
- 管理(10972)
- 业(9054)
- 企(7928)
- 企业(7928)
- 学(7724)
- 方法(5371)
- 农(3965)
- 数学(3877)
- 数学方法(3795)
- 环境(3540)
- 业经(3101)
- 划(3081)
- 及其(3003)
- 中国(2959)
- 和(2902)
- 财(2850)
- 理论(2695)
- 农业(2671)
- 体(2668)
- 制(2599)
- 防(2382)
- 防治(2281)
- 治(2277)
- 策(2232)
- 水产(2093)
- 害(1991)
- 组织(1952)
- 人事(1944)
- 机构
- 大学(62014)
- 学院(60345)
- 研究(25902)
- 科学(20945)
- 农(19547)
- 管理(18604)
- 济(18080)
- 中国(18036)
- 经济(17642)
- 理学(16160)
- 所(15869)
- 农业(15833)
- 理学院(15738)
- 管理学(15250)
- 管理学院(15118)
- 研究所(14921)
- 京(14357)
- 业大(14106)
- 中心(10801)
- 室(10559)
- 农业大学(10250)
- 江(9924)
- 省(9871)
- 实验(9726)
- 实验室(9443)
- 院(9378)
- 科学院(8890)
- 重点(8875)
- 业(8679)
- 北京(8551)
- 基金
- 项目(44472)
- 科学(33205)
- 基金(31903)
- 家(30801)
- 国家(30595)
- 研究(25602)
- 科学基金(24374)
- 自然(18873)
- 自然科(18406)
- 自然科学(18389)
- 自然科学基金(18035)
- 省(17821)
- 基金项目(16688)
- 划(15845)
- 社会(14360)
- 资助(13649)
- 社会科(13449)
- 社会科学(13444)
- 教育(11727)
- 计划(11180)
- 重点(10926)
- 科技(10879)
- 发(9265)
- 科研(9103)
- 部(9068)
- 编号(8962)
- 创(8857)
- 专项(8584)
- 创新(8465)
- 业(8349)
共检索到90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晓津 徐斌 王军 苏永全 张之文 陈心
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发现,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蔡林婷 李思源 葛明峰 胡亚萍 王国良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20d中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检测血清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血清蛋白质含量及酶活性,血清电解质含量等有关血液生化指标来比较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4d,主要表现为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Fe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罗辉 杨月静 向梦斌 叶华 郑曙明 王晓清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0尾齐口裂腹鱼平均分成6组(4、24和48 h对照组;4、24和48 h感染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0.65%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组腹腔注射0.2 mL 2.5×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液。分别测定4、24和48 h对照组和感染组齐口裂腹鱼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对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振勇 谢友佺 林小金
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肝脏病变的大黄鱼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肝肿大的大黄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以野生大黄鱼的肝组织细胞结构为参照,初步探明了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肝、肝肿大、肝胆汁淤积、肝淤血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讨论了大黄鱼肝脏病变的原因和病变致死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黄鱼 肝脏 病变 组织病理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蔡明 牟兰 刘建勇 王宗礼 黄必志
桑(Morus alba)是一种潜力较大的蛋白饲料资源,但其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和天然活性物质,具有一定饲喂风险性,因此需注重饲用安全性及饲喂剂量研究。本研究以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为试验动物,通过长期经口灌胃桑叶受试物,观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判定其毒性反应,以期为桑叶的饲用潜力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0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T_1溶媒对照组和T_2低剂量组(1 g·kg~(-1))、T_3高剂量组(2 g·kg~(-1))进行灌胃试验。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经口灌胃桑叶受试物28 d,恢复期14 d,于灌胃期和恢复期结束时分别测定其血液生化、组织器官及其病理学指标。结果表明,与T_1溶媒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的血液生化、组织器官系数和病理学指标,虽有个别指标异常,但属正常生理现象或不具毒理意义,大部分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验证了桑叶具有一定的饲用安全性。本试验条件下,其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 g·kg~(-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入梅 王云滨 李瑞军 董建臻 李静 王瑞晓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水木 刘悦 李奕晨 田国鹏 郭心怡 林嘉琪 白玉麟 徐鹏 周涛
刺激隐核虫感染能够导致海水鱼类感染“白点病”,而大黄鱼是受“白点病”影响最严重的海水养殖鱼类。为了探究刺激隐核虫感染对大黄鱼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刺激隐核虫人工感染大黄鱼,分别在感染后0、12、24、48和72 h采集血液、肝脏、脾脏、肠道、鳃、头肾和皮肤组织,并检测血清皮质酮、皮质醇以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实验检测肝脏、脾脏、肠道、鳃、头肾和皮肤组织中TNF-α、IL-8和IL-1β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0~72 h内,实验组大黄鱼表现出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症状;血清皮质醇和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肝脏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肝脏SOD活性极显著增加;肝脏MDA含量在0~12h内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含量缓慢降低;各组织中的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鳃、头肾、肝脏和皮肤中上调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有明显变化的皮质类激素含量和氧化应激指标能够反映大黄鱼的感染程度,有助于进一步辅助抗刺激隐核虫表型测量的优化。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刺激隐核虫感染后大黄鱼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提供基础,为后续的机制解析和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鄢庆枇 张俊杰 邹文政 陈强 庄峙厦 王小如
为了解大黄鱼在抗溶藻弧菌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将160尾健康大黄鱼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腹腔分别注射0.2mL浓度为2×107CFU.mL-1的溶藻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0,1,3,7,11,15,19d后从两组各取6尾大黄鱼,尾静脉取血,进行外周血的血相、NBT阳性细胞数、血清抗菌活力、抗体效价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NBT阳性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抗菌活力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注射后1d外周血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效价在7d开始增加,15d达到峰值,且用间接ELISA和试管凝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芝娟 楼丹 杨波 吴建军 吴雄飞 川合研儿 陈昌福
用经福尔马林灭活的哈维弧菌 (Vibrioharveyi)菌苗对大黄鱼 (Pseudodciaenacrocea)幼鱼进行浸泡免疫接种 ,分别以 1.0× 10 8cells/mL、1.0× 10 7cells/mL和 1.0× 10 6cells/mL的菌液浓度 ,浸泡处理鱼体 1min、10min和 6 0min后 ,放入设置在象山港内的网箱中饲养 ,并且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12 6d内 ,定期检测试验鱼的免疫保护力 (RPS)。结果表明 ,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5 6~ 77d内 ,受免鱼的RPS达到了 95 %~ 10 0 % ,随后RPS稍有下降 ,但是 ,直到免疫浸泡接种后第 112...
关键词:
大黄鱼 哈维弧菌 灭活菌苗 浸泡免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夏青 王宝杰 刘梅 蒋克勇 王雷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在不同浓度哈维氏弧菌的浸浴攻毒作用下肠道损伤的动态发展过程及肠道免疫基因表达水平,采用组织切片探究对虾肠道组织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抗脂多糖因子基因(ALF)、对虾素基因(Pen-4c)和Crustin基因(Cru)以及溶菌酶基因(LZM)、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肠道及水体中的弧菌数目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侵染后,在低浓度组侵染32 h、中浓度组侵染16 h及高浓度组侵染8 h后出现轻度感染,在低、中浓度组侵染40 h后及高浓度组侵染16 h后发生重度感染。Cru在低、中浓度组侵染24 h和高浓度组侵染16~24 h出现显著表达;A...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佘锐萍 杨汉春 马毅新 陈艳红 查振林 高齐瑜
为探讨圆小囊在兔体全身抗感染免疫中的功能作用 ,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比观察了 2日龄、1月龄及 2月龄实验兔感染RHDV后圆小囊的病理变化 ,同时采用ELISA方法对实验兔的血清及肝、肾、脾中的RHDV含量进行了测定 ,重点对实验兔圆小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 :2月龄以内兔人工感染RHDV后 ,临症表现、剖检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未见异常。血清及RHDV的靶器官肝、脾、肾中均未检测出RHDV抗原。 2月龄以上兔感染RHDV后 ,无论从临床症状 ,还是大体剖检 ,组织病理学观察 ,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而且感染后血清RHDV抗原检测呈阳性反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秦蕾 王印庚 张晓君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心脏、肠和鳃等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肾脏病理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局部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和肉芽肿形成。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窦扩张充满单核巨噬细胞,严重者发生局部坏死;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显著,脾实质出现多处局部坏死;心肌纤维变性,肌纤维间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形成局部坏死灶。此外,在病鱼的肠和鳃内也发现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书环 聂品 舒少武 杜浩 Foo Khong Lee 杨月梅 邵纯 邸军 黄君 曾令兵 危起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明峰 郑晓叶 王国良
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明洁 张娜 徐善良 鲍宝龙 龚小玲
为了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与弧菌抗性关系,分别利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大黄鱼。对感染前后抗感群体的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并分析其抗病差异:(1)筛选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在抗鳗弧菌组有17个,而抗副溶血弧菌组的有28个;(2)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染色体NW_011323507.1上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IL-6R)第91 196位碱基G突变为C,导致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G/C在抗鳗弧菌组、对照组样本之间突变基因型CC频率分别为12.5%和0,呈显著性差异(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