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21)
- 2023(6542)
- 2022(5570)
- 2021(5091)
- 2020(4320)
- 2019(9557)
- 2018(9641)
- 2017(17240)
- 2016(10030)
- 2015(11363)
- 2014(11335)
- 2013(10885)
- 2012(10204)
- 2011(9318)
- 2010(9374)
- 2009(8380)
- 2008(8140)
- 2007(7331)
- 2006(6507)
- 2005(5735)
- 学科
- 济(34453)
- 经济(34404)
- 管理(23640)
- 业(21103)
- 企(16140)
- 企业(16140)
- 方法(15393)
- 数学(13422)
- 数学方法(13257)
- 学(11806)
- 农(10962)
- 中国(9841)
- 制(8241)
- 财(8195)
- 业经(7233)
- 农业(7163)
- 体(7101)
- 地方(7007)
- 理论(6912)
- 教育(5803)
- 银(5725)
- 银行(5663)
- 融(5636)
- 金融(5628)
- 贸(5545)
- 贸易(5543)
- 行(5492)
- 环境(5376)
- 易(5341)
- 和(5006)
- 机构
- 大学(143677)
- 学院(142803)
- 研究(58322)
- 济(50345)
- 经济(49097)
- 管理(46629)
- 农(42186)
- 科学(41893)
- 中国(40550)
- 理学(40101)
- 理学院(39495)
- 管理学(38417)
- 管理学院(38188)
- 农业(34079)
- 所(33142)
- 京(32470)
- 业大(31451)
- 研究所(30816)
- 中心(25381)
- 江(23299)
- 财(22306)
- 农业大学(22172)
- 省(21787)
- 院(20951)
- 北京(20121)
- 技术(19899)
- 室(19721)
- 范(19179)
- 科学院(18798)
- 师范(18742)
- 基金
- 项目(103068)
- 科学(77887)
- 基金(72439)
- 家(69256)
- 国家(68695)
- 研究(66113)
- 科学基金(54781)
- 省(42381)
- 社会(39261)
- 自然(38830)
- 基金项目(38195)
- 自然科(37911)
- 自然科学(37892)
- 自然科学基金(37203)
- 社会科(36999)
- 社会科学(36988)
- 划(36903)
- 教育(31060)
- 资助(30076)
- 编号(25233)
- 重点(24746)
- 计划(23879)
- 发(22517)
- 科技(22418)
- 部(21511)
- 创(21225)
- 成果(20884)
- 科研(20770)
- 创新(19976)
- 课题(19643)
共检索到215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亚文 汪禄祥 杨晓梦 杨加珍 杜娟 普晓英 杜丽娟 杨树明 肖亚 杨涛
【目的】研究大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的变异类型分类与苗粉(麦苗)及籽粒的矿质元素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揭示栽培大麦苗粉及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变异。【方法】采用栽培大麦变种分类方法,按照穗芒颜色、护颖宽窄、侧小穗有无内外稃、芒性状、粒色、穗密度及籽粒稃状对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进行变异类型分类。用IcP-AeS测定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的籽粒和苗粉中9种矿质元素(P、Zn、Fe、Mn、Mg、cA、cu、nA和K)含量。【结果】从VIoLIgLAbRuM?eRectuM培育的194个RIL株系及其亲本划分为nutAn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文静
【目的】在池栽条件下,研究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5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双波长法测定了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动态,参照Douglus等的方法测定AGPP、UGPP酶活性,以及SSS、GBSS、SBE酶活性。【结果】不同类型土壤上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合成是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的,而且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的合成要比直链淀粉的合成快。灰潮土...
关键词:
小麦 土壤类型 淀粉 合成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延丰 汪敬恒 李恒
以豫麦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肥料对氮磷钾在小麦体内的分布、养分利用效率、养分收获指数以及小麦群体结构、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收获指数与尿素相当,两者差异不显著;尿素和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群体达6.68×107和6.41×107/hm2,显著大于对照;穗长和结实小穗分别比对照高11.9%、11.6%和10.9%、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13.8%、15.2%、15.2%和14.5%、...
关键词:
长效碳铵颗粒肥 氮素形态 小麦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东 赵斌 王瑞 朱斌 季昌好
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关键词:
大麦 播期 饲草 籽粒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付国占 陈明灿 黄海霞
【目的】揭示水分和氮素形态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调控效应,筛选出适合弱筋小麦豫麦50淀粉品质提高的水分和氮素形态组合,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置水分(3个水平)和氮素形态(3种形态)两种因素,研究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豫麦50籽粒淀粉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和施用铵态氮能有效提高籽粒淀粉产量。淀粉糊化特性从灌水水平看,以灌1水处理好于灌2水和灌3水处理;从施氮形态看,糊化时间和稀懈值为N3>N1>N2,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反弹值施硝态氮糊化时间和稀懈值为N2>N1>N3;从水分和氮素形态互作效应看,W1N2处...
关键词:
水分 氮素形态 弱筋小麦 淀粉糊化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紫晋 任益明 江迪 杨婷 粟永英 钟志明 陈静
【目的】对不同环境点种植的大麦品种(系)籽粒γ-氨基丁酸(GABA)进行检测与分析,为优质专用大麦种植区划与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材料。【方法】采用比色法对由267份裸大麦和91份皮大麦构成的大麦种质资源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分别含有46 份浅粒色和58份深粒色裸大麦资源的2个供试组,同时在地理经纬度相似而海拔高度差异大的什邡、元谋和拉萨不同环境点种植。【结果】在四川种植点,大麦不同基因型间籽粒GABA含量的变异幅度较大(0.062 ~1.038 mg/g),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正态分布特点;平均GABA含量裸大麦显著(P
关键词:
大麦 γ-氨基丁酸 基因型 种植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海勇 赵建华 王志刚 刘红亮 师永沿 孙建好 包兴国 李隆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东 赵斌 季昌好 李金宝 朱斌 王瑞
为了解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育种亲本组配,对137份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结合皮裸、棱型特征,估算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粒长(8.16 cm)显著短于野生大麦粒长(13.19 cm),但其粒宽与粒厚(3.33 cm与2.62 cm)相对于野生大麦(2.92 cm与1.69 cm)显著增加,粒重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大麦籽粒性状变异可能与品种选育中增加穗粒数及改良品质目标有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0.5,平均值为0.34,在0.334水平上将参试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为六棱皮大麦(35份),主要为饲用...
关键词:
栽培大麦 野生大麦 籽粒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友军 熊瑛 骆炳山
以强筋型小麦郑麦9023、中筋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型小麦豫麦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的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行呈降低趋势,葡萄糖含量在灌浆前期亦呈逐渐降低趋势。郑麦9023以花后6 d籽粒果糖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籽粒的果糖含量亦在花后6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花后24 d时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郑麦9023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6和18 d,且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2个;而豫麦50和温麦4号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振 石玉 于振文 张永丽
【目的】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改善籽粒氮素积累特性,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缩小产量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连续两年在山东省小孟镇史王村进行大田试验,以烟农1212为种植材料,选择常年冬小麦产量水平在10 500 kg·hm-2(S)、9 000 kg·hm-2(H)和7 500 kg·hm-2(M)左右的3个产量水平麦田,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氮素积累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相较于H和M麦田,S麦田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比H、M麦田分别高19.64%—27.91%、51.68%—80.87%,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S麦田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较H、M麦田分别提高14.22—42.11、53.74—103.16 kg·hm-2,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表现为S、H>M;与H和M麦田相比,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后旗叶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了氮素的源库间转运;Logistic方程拟合可知,S麦田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时间,是其获得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的主要原因。【结论】S麦田适宜的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促进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期,是其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徐东忆 丁永刚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目的】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江苏苏北的睢宁和苏中的邗江与仪征,分别设置传统(TCP)、高产(HCP)、节肥(RFCP)和节肥增密(IDCP)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氮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明确高产、高效模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特征,探明产量、氮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进而揭示高产高效协同实现途径。【结果】受年度和地点间生态条件差异的影响,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经济净效益、氮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12.5%,其中HCP和RFCP下达13%—14%。2018年度,籽粒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均以IDCP最高,较TCP分别提高31.5%—33.5%和104.4%—239.1%,其次为HCP和RFCP。2019年度,籽粒产量以HCP最高,较TCP提高8.1%—13.2%,其次为RFCP和IDCP;此外,IDCP因施肥少,较TCP稳定或增加了经济净效益。可见,TCP相对低产、低效益、低氮效率;HCP可稳定高产,且蛋白质含量高;IDCP最具高产、高效益、氮高效潜力,但蛋白质含量偏低。高产均是通过在获得高穗数基础上提高单穗产量来实现,但HCP主要提升每穗粒数而IDCP依赖于高粒重。HCP主要通过高茎蘖成穗率,IDCP则是协同高的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实现高穗数。高产群体的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存在适宜范围,在0.9—1.1。此外,相对高产的模式均可在维持高花后绿叶光合面积基础上协同提高绿叶净光合速率,实现扩源基础上高水平协调源库关系。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实现关键是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基础上提高氮素吸收效率。HCP群体生育前期积累氮素少、中后期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转运量多;而IDCP群体在生育中前期吸收能力强、转运量足。分析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发现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助于维持灌浆期较高的单茎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进而增加单穗和群体籽粒产量;还可促进花前氮素吸收能力、增加氮素转运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结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途径是在获得充足穗数基础上,攻大穗,重点是增粒重;构建数量足、质量高的群体,越冬前群体茎蘖数满足预期穗数、重点提高茎蘖成穗率,花前高效吸收氮素、提升转运水平,花后维持较高单茎光合面积和强度、提升灌浆水平。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应强调“适量增密、适度减肥、前氮后移、精准施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铁祥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目的】阐明氮、钾施肥对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两个品质类型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宁麦9号’(弱筋)和‘扬麦10号’(中筋)为材料,研究氮、钾施肥对小麦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开花期旗叶氮、钾营养的关系。【结果】与不施氮、钾肥的对照处理相比,氮、钾施肥明显提高了花后籽粒中的蔗糖含量及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提高了淀粉产量,但降低了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两小麦品种的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氮肥的作用大于钾肥,施氮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施钾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宁麦9号高于扬麦10号。【结论】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为分析低氮胁迫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和近红外分析技术,以3种类型6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450 kg/hm2逐渐降为0 kg/hm2时,各类型品种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淀粉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与正常施氮(450 kg/hm2)相比,在较强低氮胁迫下(45 kg/hm2),2013年和2014年高产耐低氮玉米品种产量分别降低22.15%和11.96%,蛋白质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74%和5.82%,在极端低氮胁迫下(0 kg/hm2),2014年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25.9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亚 杜娟 杨晓梦 普晓英 曾亚文 杨涛 杨加珍 杨树明 陈志远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与ICARDA大麦品种类型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差异。【方法】对79个大麦品种籽粒4种功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进行研究。【结果】大麦品种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变幅较大,即黄酮为16.39108.39mg/100g、抗性淀粉为0.35%4.17%、生物碱为6.3644.63 mg/100g、γ-氨基丁酸为3.5630.29 mg/100g;大麦不同品种类型间4种功能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差异较大。籽粒抗性淀粉含量中国西南大麦高于ICARDA大麦、二棱大麦高于多棱大麦、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雨浓 马伟 韦庆慧 韩旭洋 罗帅 陈旭日 邱本军 马玲
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寻找替代化学农药进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成为当今各国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话题(Isman,2008;Rajendran et al.,2008)。随着精油类农药商品化的成功,这必将大力促进此类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可以预见植物精油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袁海滨等,2007)。
关键词:
α-蒎烯 大麦虫 急性毒性 解毒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