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11)
- 2023(6032)
- 2022(5039)
- 2021(4381)
- 2020(3317)
- 2019(7539)
- 2018(7337)
- 2017(13344)
- 2016(7276)
- 2015(8114)
- 2014(8260)
- 2013(8248)
- 2012(8122)
- 2011(7629)
- 2010(7905)
- 2009(7191)
- 2008(7027)
- 2007(6407)
- 2006(5968)
- 2005(5785)
- 学科
- 济(38217)
- 经济(38181)
- 业(17721)
- 地方(16894)
- 管理(16437)
- 中国(15109)
- 农(12280)
- 企(11680)
- 企业(11680)
- 业经(10093)
- 地方经济(9709)
- 发(8817)
- 农业(8697)
- 融(7921)
- 金融(7921)
- 银(7538)
- 银行(7518)
- 行(7452)
- 方法(7361)
- 学(6816)
- 发展(6590)
- 展(6569)
- 环境(6551)
- 贸(6362)
- 贸易(6351)
- 制(6303)
- 易(6029)
- 技术(5930)
- 数学(5815)
- 数学方法(5772)
- 机构
- 学院(106828)
- 大学(103551)
- 济(44966)
- 研究(44774)
- 经济(43943)
- 管理(35523)
- 中国(34066)
- 理学(28738)
- 理学院(28281)
- 管理学(27839)
- 管理学院(27625)
- 科学(26921)
- 京(23929)
- 所(23760)
- 研究所(21219)
- 农(20606)
- 财(20333)
- 中心(19555)
- 江(18668)
- 范(17187)
- 师范(17004)
- 院(16268)
- 北京(16083)
- 农业(15746)
- 省(15370)
- 州(15361)
- 业大(14912)
- 财经(14796)
- 科学院(13700)
- 师范大学(13407)
- 基金
- 项目(64410)
- 科学(50015)
- 研究(50009)
- 基金(43169)
- 家(37525)
- 国家(37118)
- 社会(31061)
- 科学基金(30708)
- 社会科(29396)
- 社会科学(29392)
- 省(27398)
- 划(22441)
- 基金项目(22134)
- 教育(21918)
- 发(21467)
- 编号(20894)
- 成果(17683)
- 发展(17600)
- 自然(17492)
- 资助(17353)
- 展(17253)
- 自然科(17044)
- 自然科学(17041)
- 自然科学基金(16702)
- 课题(16182)
- 重点(15103)
- 创(13535)
- 年(13248)
- 部(13119)
- 创新(12657)
共检索到188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辽辽 徐胜 袁秋芸 陈平法 温安祥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亚秋 王志坚 李新辉 常藕琴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肾脏发育的一般规律,利用组织学的方法,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体内有一条贯穿身体的原始肾管。2日龄仔鱼前肾小管管壁细胞排列疏松;5日龄前肾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间界限不清;7日龄前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12日龄前肾小管继续分化,可见分化雏形的肾小体,中肾近曲小管开始分化形成;15日龄后,出现肾单位,肾小球形成由间充质细胞构成网状结构,肾脏腹侧可见大血管;20日龄中肾结构致密,腹侧血管(静脉)充满血液,远曲小管分化形成;30日龄中肾小管管壁多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十分紧密;50日龄后,中肾肾小体散在分布,远曲小管、近曲小管以及集合管等肾小管结构趋于完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明生
花斑副沙鳅的繁殖季节在 6~ 8月 ,从府河、环河中采集到Ⅳ末的亲鱼 ,人工催产 ,人工授精 ;卵无粘性 ,为漂流性卵 ;受精卵在水温 2 8℃时胚胎发育速度很快 ,从受精到孵化开始出膜只要 12h ,全部出膜需要 12h 5 0min ,刚出膜的仔鱼身体透明 ,全长 2 7mm。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胚胎发育 观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宝森 姚艳红 王志坚
2005年3~4月和2006年3~4月进行了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的人工繁殖试验,获得了数批受精卵,期间对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短体副鳅成熟卵圆形,卵膜强粘性,卵径2.3~2.53 mm,平均2.41 mm,水温17~19℃时胚胎发育历时58 h 20 min,共划分为26时期。未受精卵能够发育到原肠中期,后全部死亡。初孵仔鱼全长3.5 mm左右,卵黄囊长勺型,通体透明无色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薛凌展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受精卵,并在(25±1)℃的孵化条件下,详细观察了大刺鳅胚胎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成熟大刺鳅卵呈卵圆形,金黄色,为具有黏性的沉性卵,受精卵卵径为(2.03±0.11)mm,且具有油球。水温(25±1)℃条件下,大刺鳅受精卵历时65.0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1 624.5±58.12)℃·h。大刺鳅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受精卵、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22个时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永玲 杨彩根 蔡春芳 吴萍
将泥鳅卵放入不同浓度的稀土溶液中进行孵化 ,观察胚胎发育状况 ,结果表明 :稀土浓度为2 5mg/L时 ,泥鳅胚胎发育时间最短 ,为 2 4 30h ,稀土浓度为 1 5mg/L时 ,孵化率最高 ,为 84 %。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山君 孙微涛 郑松勇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繁殖获得的泥鳅苗培育成亲鱼和人工催产、孵化技术以及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形态特征。催产亲鱼为二冬龄,健产药物HCO,剂量20-35IU/g,健产率95%,孵化率78.80-85.6%.43天后,幼鱼外部形态发育完全.
关键词:
泥鳅,全人工繁殖,胚胎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生熬 宋勇 牛玉娟 刘洁雅 谢从新 任道全 范镇明
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60±0.052)mm,在水温(20.0±1.0)℃下,历时65 h 34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2.0±0.65)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日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
关键词:
叶尔羌高原鳅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国柱 方展强 马广智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一种小型鲤科鱼类,是华南地区的特有种。本研究报道对唐鱼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唐鱼的受精卵近卵圆型,其卵径为(1.017±0.001)mm。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发育历程不同:当水温分别在14.0-16.8℃、22.5-25.0℃和28-30℃条件下,受精卵分别经过147 h、50 h和28 h发育而孵出。文中讨论了唐鱼胚胎形态及胚细胞的分化特点,以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唐鱼 胚胎发育 水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业辉 张守纯 刘超
对沈阳地区中华大蟾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拍摄各期图片,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在19~20℃的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卵期至鳃盖完全愈合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6期,明确孵化期单独作为胚胎发育的一个时期,胚胎发育历时198.46h。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胚胎发育 形态特征 沈阳地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振山 高贵琴 孙文学 罗宇良 曹志华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和泥鳅(♂)(Misgurnusanguilicaudatus)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泥鳅精子能够进入大鳞副泥鳅的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相互接触并融合形成合子核。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关键词:
大鳞泥副泥鳅 泥鳅 鱼类杂交 受精细胞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斌 陈先均 温涛 龙治海 李孟均
为了研究中华沙鳅胚胎的各发育期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采用莱卡体视显微镜对中华沙鳅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描述和拍照记录。结果表明:成熟卵直径为0.9~1.3 mm。受精卵吸水膨胀之后卵膜外径为4.21~4.98 mm,漂流性。在水温23℃±0.5℃时,中华沙鳅胚胎需要33 h 15 min发育后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6个发育期。初孵仔鱼身体透明,全长约4.8~5.1 mm,肌节数为24+14。
关键词:
中华沙鳅 胚胎发育 受精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玉生 李雅娟 于长宁 姜志强 李霞 王伟 刘博 高养春 李佳奇
为探索诱导鱼类雄核发育单倍体的新方法及形成机制,以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无须卵子失活,仅用冷休克诱导雄核发育单倍体,并对其后代的早期胚胎发育、染色体数目、分裂胚细胞学观察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早期胚胎发育结果显示,0℃与3℃处理组的孵化率分别为0.83%和57.42%,二者之间孵化率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冷休克诱导 雄核发育 单倍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世园 杨学芬 杨瑞斌 许用权 吕守华 张训蒲 梁开学 刘英杰 严国璋 王延庆
在室内自然水温3.8~9.0℃时,大银鱼胚胎孵化需791.48h;仔鱼孵出到卵黄囊基本消失需288h,孵出第6~7d的仔鱼进入混合营养阶段,仔鱼具较强的趋光性。在湖北省移植大银鱼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大银鱼 胚胎发育 移植 武汉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