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9)
2023(7152)
2022(5792)
2021(5653)
2020(4303)
2019(9943)
2018(9595)
2017(18231)
2016(10384)
2015(11332)
2014(11189)
2013(10758)
2012(10349)
2011(9247)
2010(9689)
2009(8669)
2008(8688)
2007(7753)
2006(7126)
2005(6566)
作者
(29580)
(24538)
(24414)
(23783)
(15813)
(11736)
(11235)
(9463)
(9459)
(9177)
(8429)
(8258)
(8069)
(8054)
(8022)
(7744)
(7387)
(7383)
(7313)
(7043)
(6388)
(6126)
(6123)
(5713)
(5629)
(5601)
(5468)
(5428)
(5052)
(4894)
学科
(36377)
经济(36342)
管理(27950)
(25038)
(19554)
企业(19554)
(13317)
方法(12806)
中国(11841)
数学(11100)
数学方法(10904)
(10825)
(10195)
(9058)
(8566)
业经(8395)
农业(8297)
地方(7828)
(7579)
贸易(7573)
(7402)
理论(7087)
(7002)
银行(6979)
及其(6912)
(6745)
(6390)
金融(6390)
(6292)
产业(6100)
机构
学院(142032)
大学(138975)
(57403)
经济(56038)
研究(53541)
管理(49520)
理学(41708)
中国(41502)
理学院(41158)
管理学(40351)
管理学院(40068)
科学(33263)
(30498)
(28104)
(27611)
(26867)
研究所(25024)
中心(24221)
(23896)
业大(21489)
财经(21097)
农业(20833)
(20277)
(20042)
师范(20041)
北京(19643)
(19240)
(18339)
经济学(17391)
技术(17160)
基金
项目(92683)
科学(72491)
研究(69422)
基金(65339)
(57687)
国家(57168)
科学基金(48019)
社会(41689)
社会科(39361)
社会科学(39356)
(36085)
教育(33120)
基金项目(33007)
(31031)
自然(30951)
自然科(30128)
自然科学(30119)
自然科学基金(29599)
编号(29041)
资助(27420)
成果(24502)
重点(22129)
课题(21654)
(20675)
(20481)
(18689)
(18254)
(17735)
创新(17515)
科研(17263)
期刊
(67682)
经济(67682)
研究(45287)
中国(31351)
(24897)
学报(23289)
教育(21734)
科学(21571)
(20761)
管理(19556)
大学(17901)
农业(17018)
学学(16881)
(16174)
金融(16174)
技术(14014)
经济研究(11204)
业经(11143)
财经(10495)
(9159)
(8924)
问题(8773)
职业(7712)
(7629)
(7272)
资源(6991)
世界(6650)
国际(6539)
(6473)
论坛(6473)
共检索到224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国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新阶段。本文在分析辨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阐释在新发展阶段树立大食物观的现实意义与政策涵义,并初步评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现状与今后的挑战,为新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提出实践逻辑与政策取向。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政策涵义在于要促进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深化和拓展,其实践逻辑是必须树立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和大市场观,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核心基础,应对今后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挑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必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抓紧建立完善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舜臣   王兴华   李京栋  
在系列政策扶持下,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然而,在高粮食自给率得以维持的背后,却是食物自给率的不断下降。本文梳理了政策推进粮食增产的诸多做法,并在大食物安全观下反思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后果。分析发现,在达成一定粮食自给率水平下,强化资源“趋粮化”配置的做法会加剧食物自给率缺口。而且,在粮食比较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引导资源进入粮食生产领域的做法不仅会降低农业资源的整体产出效率,还会加剧农业发展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而这又会受到WTO框架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为确保食物自给率基础上的粮食安全,需转换粮食安全的分析视角,立足食物安全统筹国内资源。同时,也要在效率提升,尤其是非口粮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方面做文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如  
大食物观作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对标粮食安全内涵主线中数量、来源、质量、能力四重向度,以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满足人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为旨归,以“多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内核为动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科学指引。梳理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思路,使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食物观的真理价值,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认知的跃升转型,清醒认识“两个大局”下优化粮食安全理念的紧迫现实。大食物观内蕴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性质、人类文明性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底层逻辑上高度耦合,决定了树立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而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大食物观是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总体食物安全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本文旨在厘清食物系统转型过程和大食物观主要内涵和建立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过去粮食安全、食物观念和相关政策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已进入需要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从只关注基于农区耕地的食物生产系统向以农区耕地为主和以国土其他资源以至全球资源为辅的大食物生产系统的战略转变;但要践行这战略转变,目前在许多食物生产领域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文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深入探索与大食物观各生产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等创新,促进中国食物供给体系的多元化,更好地保障口粮安全和加快食物消费向更加营养、健康和环保的方向转变。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洪银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端牢自己的饭碗。调查发现,我国食物供给自给率下降,存在生产供给缺口且有持续扩大趋势。种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但现阶段种业创新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种业企业集中度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短板弱项。本文在比较天津奥群牧业联合育种体系、天津德瑞特育种创新模式、长沙百奥云智能育种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基础上,提出确立生物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创新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财政和人才支持,以及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孔立   李丹   陈峰  
在“大食物观”视域下,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有利于丰富粮食供给来源,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产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本文构建包括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市域面板数据集,运用双重差分等事件研究方法,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剖析内在作用机制、异质性和次生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发展政策显著促进了马铃薯单产和总产量的提升,体现出效率改进的特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山区、东北华北作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符合马铃薯的作物优势;(3)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发展政策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4)产业发展政策并未对三大主粮产生不利影响,符合政策设计初衷。优化战略布局、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强品种推广等措施能够进一步强化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的正向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彬彬   母丹丹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反映了食物结构的历史演变、生产方式的阶段变革、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从现实必要来看,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从基本要义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集中体现为大农业大食物自然观、大农业大食物系统观、大农业大食物民生观、大农业大食物科技观、大农业大食物文化观五个方面。从实践进路来看,新时代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倪红福  冀承  杨耀武  
利用GDP支出法需求结构和世界典型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宏观需求结构的演变历程和逻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其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改善宏观需求结构的相关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需求结构大致经历了从消费主导型向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型,再到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的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差异明显。从宏观需求的三次产业和细分行业结构来看,中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结构在不断改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行业占比显著提升,服务消费、服务投资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短期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宏观需求结构仍将是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投资率的提升幅度可能会超过消费率,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消费率将会继续上升,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净出口率可能变化不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   贾晋  
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