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99)
2023(9487)
2022(8087)
2021(7665)
2020(6191)
2019(13976)
2018(14007)
2017(26444)
2016(14015)
2015(15591)
2014(14999)
2013(14176)
2012(12640)
2011(11257)
2010(11315)
2009(10706)
2008(10191)
2007(8738)
2006(7451)
2005(6644)
作者
(37478)
(31177)
(31078)
(29782)
(19856)
(14855)
(14085)
(12026)
(11827)
(11086)
(10671)
(10402)
(9719)
(9643)
(9636)
(9539)
(9201)
(9105)
(9028)
(8807)
(7569)
(7544)
(7476)
(7137)
(7058)
(6945)
(6806)
(6737)
(6147)
(6121)
学科
(55925)
经济(55871)
管理(39499)
(34742)
(29756)
企业(29756)
方法(27362)
数学(23343)
数学方法(22784)
(14923)
中国(13870)
业经(13062)
理论(12838)
(12764)
(11914)
(10437)
贸易(10433)
(10114)
农业(9609)
(8914)
(8793)
(8351)
银行(8338)
(8163)
金融(8162)
(8028)
地方(7971)
(7773)
环境(7718)
技术(7492)
机构
学院(193212)
大学(190099)
(76684)
经济(75145)
管理(74857)
理学(65273)
理学院(64622)
管理学(63042)
管理学院(62723)
研究(59997)
中国(45694)
(39306)
科学(37388)
(34456)
(28832)
(28716)
中心(28216)
财经(28147)
业大(28034)
(27242)
研究所(26250)
(25693)
(25376)
师范(25126)
北京(24198)
经济学(23859)
农业(22550)
(22228)
(22162)
经济学院(21456)
基金
项目(133155)
科学(105983)
研究(97929)
基金(96905)
(84281)
国家(83645)
科学基金(72881)
社会(62380)
社会科(59173)
社会科学(59162)
(52636)
基金项目(50064)
自然(47356)
教育(46625)
自然科(46296)
自然科学(46283)
自然科学基金(45410)
(43918)
编号(40507)
资助(40106)
成果(31657)
重点(30550)
(28754)
(28160)
(28078)
课题(27837)
创新(26128)
国家社会(25889)
科研(25535)
教育部(25156)
期刊
(81788)
经济(81788)
研究(52765)
中国(32865)
管理(28329)
学报(28079)
科学(26663)
(26545)
(25779)
教育(23655)
大学(22098)
学学(21007)
技术(18668)
农业(18583)
业经(15008)
(14621)
金融(14621)
经济研究(14477)
财经(13487)
(11701)
统计(11169)
(10286)
问题(10131)
(10052)
商业(9528)
技术经济(9261)
决策(9068)
(9058)
理论(8870)
科技(8829)
共检索到271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   贾晋  
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励汀郁  普蓂喆  钟钰  
“大食物观”对我国食物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应对资源短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食物缺口估算结果差异明显、食物安全与资源安全之论尚不明晰,不利于深入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基于膳食营养视角,文章从生产、消费、营养多维度估算我国主要食物供需缺口、绘制缺口矩阵,并从环境视角进一步匡算食物缺口下虚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缺口。研究发现,我国食物缺口至少存在四种类型,其中豆类、奶类等“产需双缺型”和食用植物油、肉蛋等“生产不足型”是关键短板。远期来看,食物供给存在营养不均和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两大隐患。文章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一体两面”,需保障食物、资源双安全,既要引导居民营养消费、改善食物供需结构,还需拓展国土空间资源、减轻耕地水源压力,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思   李伟  
本文认为,正确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融入耕地保护范畴,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对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着重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因地制宜防治“非粮化”、健全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纪志耿  
构建大食物安全观,其重点是调整当前农业生产结构,玉米等作物去库存,大豆等作物补短板,在粮改饲过程中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在特色果蔬产业发展中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在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结构优化中切实改变居民的膳食结构,缓解农区的生态压力。在调结构、转观念过程中,需防范农产品"去产能"、种养殖业产业同构、耕地资源流失、农民利益受损四重风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方平  李彦岩  周立  
大食物观正开启新一轮食物安全整全治理的理论思考。“供给保障”视角以规模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方式应对食物安全问题,但这会加剧主粮与其他食物对国内资源的争夺,从而强化食物供应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体系治理”视角系统提出了食物体系转型的策略,但需要更明确的政策目标。国际视野和国内趋势表明,食物安全的内核是权利安全。“食物权利”的整全视角,本文认为权利视角下的大食物观阐明了食物安全“中国之治”的核心经验,即筑牢“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战略意志、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体系,以此立足国内资源,防范国际风险,担当国家责任。今后,应把保障权利安全作为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政策目标,实现国家发展自主性、人民参与能动性与生态保护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趟出一条逐步确立保障食物安全的中国道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舜臣   王兴华   李京栋  
在系列政策扶持下,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然而,在高粮食自给率得以维持的背后,却是食物自给率的不断下降。本文梳理了政策推进粮食增产的诸多做法,并在大食物安全观下反思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后果。分析发现,在达成一定粮食自给率水平下,强化资源“趋粮化”配置的做法会加剧食物自给率缺口。而且,在粮食比较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引导资源进入粮食生产领域的做法不仅会降低农业资源的整体产出效率,还会加剧农业发展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而这又会受到WTO框架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为确保食物自给率基础上的粮食安全,需转换粮食安全的分析视角,立足食物安全统筹国内资源。同时,也要在效率提升,尤其是非口粮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方面做文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荣志杰  姜启军  牛亮  周然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保障粮食和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为引领,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结合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区划食物主产区、非主产区的基础上,对2009-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科学测算,探索制约不同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继续提高的相对短板。结果表明:当前各省级行政区已全部迈入粮食安全的“安全”及以上行列,保障食物供应数量是最关键目标。对食物主产区而言,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地方支农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失和脂肪生产能力逐步成为新短板;对非主产区而言,食物加工与储备能力、仓储从业人员数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是主要障碍。基于此,建议从多元开发食物来源、精准农业补贴导向、优化耕地补偿、调整食物储加布局等方面继续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王容博  徐亮  刘星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与进口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边境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外部农产品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川   卢新海   许进龙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艾玮炜   杨继军   李艳丽  
[目的]从全球视角动态评估粮食行业实施“双反”措施的贸易与福利效应,模拟“双反”措施对大麦国际贸易格局演变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粮食行业贸易救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方法]利用可计算局部均衡GSIM模型,全面性剖析全球视角下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实施“双反”措施的经济效应,并根据模拟结果动态刻画全球大麦贸易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第一,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征收73.6%的反倾销税和6.9%的反补贴税后,中国国内大麦产量将增加5.05%,国内市场价格增加18.04%。第二,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大麦的进口来源国由澳大利亚转移至法国、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而澳大利亚为减少自身经济损失而寻求新的大麦出口市场,对德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出口量有所增加。第三,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征税导致澳大利亚净福利水平减少3.32亿美元,远高于中国净福利损失。第四,全球大麦贸易格局的紧密程度因“双反”措施的实施而下降,澳大利亚大麦的出口贸易网络重心由中国转向其他国家,中国大麦的进口贸易网络重心由澳大利亚转向加拿大。[结论]应科学把握粮食进口的规模与节奏,优化进口结构的全球化布局;动态评估粮食贸易救济的福利效应,提升贸易救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坚决维护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念,构筑互利共赢粮食产业链供应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