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6)
2023(9456)
2022(7547)
2021(6846)
2020(5121)
2019(11495)
2018(11047)
2017(19813)
2016(10682)
2015(11800)
2014(11669)
2013(11481)
2012(11045)
2011(10248)
2010(10382)
2009(9441)
2008(9399)
2007(8470)
2006(7771)
2005(7340)
作者
(32247)
(26859)
(26593)
(25256)
(17100)
(12626)
(12037)
(10324)
(10220)
(9642)
(9362)
(9045)
(8688)
(8576)
(8494)
(8126)
(7888)
(7793)
(7759)
(7684)
(6821)
(6714)
(6510)
(6103)
(6090)
(6038)
(6025)
(5889)
(5383)
(5343)
学科
(50806)
经济(50765)
管理(28060)
(27063)
(19687)
企业(19687)
中国(18130)
地方(17751)
(16505)
业经(13989)
方法(12089)
农业(11473)
(10900)
(10462)
地方经济(9942)
(9656)
金融(9655)
(9598)
银行(9582)
数学(9486)
(9399)
数学方法(9386)
(8831)
贸易(8820)
(8799)
环境(8676)
(8583)
(8444)
发展(7942)
(7911)
机构
学院(156540)
大学(151508)
(63798)
经济(62388)
研究(60877)
管理(53207)
中国(46261)
理学(44180)
理学院(43585)
管理学(42864)
管理学院(42564)
科学(37323)
(34209)
(31463)
(29625)
(28831)
研究所(28336)
中心(26832)
(25572)
(23773)
师范(23535)
业大(23140)
农业(22754)
北京(22453)
(22321)
财经(21781)
(20788)
(19703)
(19396)
经济学(19032)
基金
项目(99623)
科学(77742)
研究(76497)
基金(68379)
(59840)
国家(59219)
科学基金(49529)
社会(47991)
社会科(45356)
社会科学(45349)
(41000)
基金项目(35218)
教育(34194)
(34020)
编号(31972)
自然(29326)
(28747)
自然科(28512)
自然科学(28504)
自然科学基金(27960)
资助(26849)
成果(26345)
课题(23721)
重点(23375)
发展(23343)
(22929)
(21062)
(20736)
(19829)
国家社会(19637)
期刊
(83346)
经济(83346)
研究(51028)
中国(38391)
(29736)
学报(24690)
教育(23403)
科学(23026)
管理(21557)
(21088)
农业(20758)
大学(19106)
学学(17949)
(17666)
金融(17666)
业经(16290)
技术(14262)
经济研究(13549)
(10710)
问题(10672)
财经(10663)
(9284)
商业(8220)
科技(8061)
(8006)
世界(8001)
(7808)
资源(7604)
(7505)
论坛(7505)
共检索到256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家慧   郭安宁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提出的粮食安全新观点。大食物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演变,食物结构更加完善,食物质量更有保障,食物供应更为稳定,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践行大食物观,以开发利用广大非耕地资源为基础,创新科技赋能食物系统供给,不断推动食物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可持续食物供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孔立   李丹   陈峰  
在“大食物观”视域下,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有利于丰富粮食供给来源,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产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本文构建包括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市域面板数据集,运用双重差分等事件研究方法,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剖析内在作用机制、异质性和次生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发展政策显著促进了马铃薯单产和总产量的提升,体现出效率改进的特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山区、东北华北作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符合马铃薯的作物优势;(3)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发展政策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4)产业发展政策并未对三大主粮产生不利影响,符合政策设计初衷。优化战略布局、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强品种推广等措施能够进一步强化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的正向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川   卢新海   许进龙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思   李伟  
本文认为,正确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融入耕地保护范畴,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对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着重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因地制宜防治“非粮化”、健全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洪银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端牢自己的饭碗。调查发现,我国食物供给自给率下降,存在生产供给缺口且有持续扩大趋势。种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但现阶段种业创新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种业企业集中度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短板弱项。本文在比较天津奥群牧业联合育种体系、天津德瑞特育种创新模式、长沙百奥云智能育种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基础上,提出确立生物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创新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财政和人才支持,以及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建军   徐思雨   赵文武   冯建彬   李利冬   邹曙明   崔利锋   李家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胜根  张玉梅  
本文总结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挑战,剖析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从食物消费、生产和贸易角度研究大食物观发展路径,提出保障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建议引导居民采取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营养食物价格和增加收入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健康膳食;以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和大资源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通过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挖掘多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研发未来食物、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完善全球食物供应链等路径,增强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前置食物消费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大协同管理机制和推进高水平开放等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李宇航  于昊辰  华子宜  马力  蒋非非  
研究目的:阐释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交互逻辑,重塑大食物观统领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全新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延续、适应全球复杂格局的现实需求;(2)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关联密切,凸显人地协调的系统逻辑、统筹兼顾的整体逻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逻辑和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3)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践存在偏差,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生产矛盾,生态产品价值缺失导致多方弱参与,“大食物观”边界模糊加大了制度粘度与跨界操作难度;(4)未来应从精细化管控耕地用途、重构大农业生产空间、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海沙开发与保护和创新食品全产业链空间利用模式等方面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根植于地、兴旺于业、服务于人,重塑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适应大食物观的新时代需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钢  徐孟  
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于法稳  郑玉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迫切需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最根本的目标之一。农业绿色发展表现出多维的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突出的环境问题,如耕地资源压力过大,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依然居高不下,农产品质量依然不容乐观等。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对新发展阶段农业的战略地位重新思考,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提升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系统的健康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文进  樊胜根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稳定和扩大食物供给,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要求,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本文运用大食物观的思路,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和数据的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的主要做法,探讨其不足,提出未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在提高国内粮食产量、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食物消费多元化不足、国内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不平衡、国外农产品进口过度集中、农产品加工多样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多元化食物供给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应以大食物观来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丰富优化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拓宽扩大食物来源,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区域,拓宽农业食物系统全产业链,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