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74)
- 2023(5576)
- 2022(4270)
- 2021(4103)
- 2020(3321)
- 2019(7234)
- 2018(7273)
- 2017(14160)
- 2016(7853)
- 2015(8792)
- 2014(8710)
- 2013(8696)
- 2012(8094)
- 2011(7519)
- 2010(7568)
- 2009(7148)
- 2008(6939)
- 2007(6442)
- 2006(5962)
- 2005(5370)
- 学科
- 农(44853)
- 济(34755)
- 经济(34729)
- 农业(29560)
- 业(28359)
- 管理(15643)
- 业经(13586)
- 农业经济(9881)
- 村(9027)
- 农村(9020)
- 中国(8975)
- 方法(8901)
- 发(8079)
- 制(7985)
- 数学(7888)
- 企(7874)
- 企业(7874)
- 数学方法(7818)
- 学(7604)
- 地方(7474)
- 土地(7199)
- 及其(7047)
- 发展(6801)
- 展(6795)
- 策(6624)
- 劳(6619)
- 劳动(6618)
- 农业劳动(6293)
- 体(6224)
- 人口(6189)
- 机构
- 学院(114375)
- 大学(107046)
- 济(48816)
- 农(48133)
- 经济(47886)
- 管理(42387)
- 研究(41876)
- 农业(36627)
- 理学(36409)
- 理学院(36100)
- 管理学(35419)
- 管理学院(35250)
- 中国(34754)
- 业大(28593)
- 科学(27171)
- 京(23421)
- 农业大学(22403)
- 所(21987)
- 中心(20959)
- 研究所(20023)
- 江(18590)
- 财(17810)
- 业(17703)
- 经济管理(16012)
- 省(15984)
- 科学院(15042)
- 发(14753)
- 北京(14154)
- 州(14139)
- 范(14036)
- 基金
- 项目(78135)
- 科学(60710)
- 研究(57516)
- 基金(55624)
- 家(49600)
- 国家(49054)
- 科学基金(41018)
- 社会(36399)
- 社会科(33937)
- 社会科学(33928)
- 省(32422)
- 基金项目(29937)
- 农(27804)
- 自然(26000)
- 划(25689)
- 自然科(25292)
- 自然科学(25284)
- 编号(24986)
- 自然科学基金(24831)
- 教育(24067)
- 资助(21563)
- 成果(18805)
- 发(18451)
- 重点(17463)
- 部(17091)
- 业(16621)
- 课题(16089)
- 创(15762)
- 国家社会(15163)
- 制(14986)
共检索到175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樊胜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为什么提出、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新要求、如何践行,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链 粮食安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可山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文章理论阐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涵义,构建四维度34个指标的粮食安全根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文章采用牛顿第二定律、灰色关联度等模型,揭示各指标对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强弱,测度各指标与粮食安全根基的关联程度及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作用下,耕地保护和科技支撑起到正向作用,党政同责夯实的作用呈波动趋势,而种粮收益则表现为负向作用。应稳定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逐步将支持的重点转向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支撑带动耕地保护程度和种粮收益水平持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综合指数呈“W”形变动,但科技支撑指数呈现的复杂趋势和种粮收益指数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态势要引起重视。未来耕地质量和科技支撑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将不断增强,要重点防范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和“谁来种粮”问题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钱龙 曹宝明 赵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为正确理解这一重大创新表述,首先,论文解构了“全方位”的科学内涵和五大基本特征,从六个维度解释了何谓粮食安全的“根基”。其次,基于SWOT法识别了实现这一新标准新要求的优势和劣势、困难和机遇,明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基础。最后,论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十大对策建议,阐述了实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可能路径和主要举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祥智 宋乐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新时期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传统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大食物观”的新内涵。但中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结构性紧缺矛盾、国际市场风险等严峻挑战对新发展阶段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国内要全方位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从耕地、农田、科技、利益、责任等角度入手,构建系统完整的保障体系;国际上要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积极参与粮食国际合作与治理,以高水平开放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 新发展理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本刊评论员
<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通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还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卫东 杜志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涉及面广,但耕地和种子是“两个要害”。本文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视角,阐释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重要性,分析粮食安全下耕地保护和种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农业强国的基础。目前,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根基面临耕地总量少、优质耕地占比低,耕地基础地力退化趋势难扭转、质量仍趋下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难遏制,以及可动员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夯实粮食安全“种子”根基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能力不强,种业企业“山多峰少”和研发投入不足,种业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现实问题。由此,抓住耕地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提等升级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合理有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抓住种子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掌控核心种源、攥牢当家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川 卢新海 许进龙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王容博 徐亮 刘星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与进口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边境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外部农产品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荣志杰 姜启军 牛亮 周然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保障粮食和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为引领,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结合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区划食物主产区、非主产区的基础上,对2009-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科学测算,探索制约不同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继续提高的相对短板。结果表明:当前各省级行政区已全部迈入粮食安全的“安全”及以上行列,保障食物供应数量是最关键目标。对食物主产区而言,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地方支农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失和脂肪生产能力逐步成为新短板;对非主产区而言,食物加工与储备能力、仓储从业人员数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是主要障碍。基于此,建议从多元开发食物来源、精准农业补贴导向、优化耕地补偿、调整食物储加布局等方面继续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波 刘同山
在提出充分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梳理中国农业政策从强调粮食安全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调整完善,分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食物供给安全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各界主要将粮食等同于谷物,较少考虑食物多样性,与“大食物观”下统筹考虑食物供给的要求仍有差距;食物生产供给管理存在“重粮轻食”的现象,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仍面临挑战;面对持续增加的多样化食物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食物浪费与过量摄入问题,受制于农业资源少、产后损耗高等因素,仅以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有不小压力。中国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时,需要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树立大食物观”融入农业强国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树立大食物观下粮食生产与其他多样化食物资源开发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借助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食物生产供给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钢 徐孟
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如
大食物观作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对标粮食安全内涵主线中数量、来源、质量、能力四重向度,以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满足人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为旨归,以“多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内核为动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科学指引。梳理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思路,使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食物观的真理价值,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认知的跃升转型,清醒认识“两个大局”下优化粮食安全理念的紧迫现实。大食物观内蕴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性质、人类文明性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底层逻辑上高度耦合,决定了树立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而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舜臣 王兴华 李京栋
在系列政策扶持下,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然而,在高粮食自给率得以维持的背后,却是食物自给率的不断下降。本文梳理了政策推进粮食增产的诸多做法,并在大食物安全观下反思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后果。分析发现,在达成一定粮食自给率水平下,强化资源“趋粮化”配置的做法会加剧食物自给率缺口。而且,在粮食比较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引导资源进入粮食生产领域的做法不仅会降低农业资源的整体产出效率,还会加剧农业发展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而这又会受到WTO框架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为确保食物自给率基础上的粮食安全,需转换粮食安全的分析视角,立足食物安全统筹国内资源。同时,也要在效率提升,尤其是非口粮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方面做文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