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0)
2023(10023)
2022(8530)
2021(7941)
2020(6556)
2019(14770)
2018(14539)
2017(27868)
2016(15310)
2015(17273)
2014(16908)
2013(16583)
2012(15253)
2011(13860)
2010(13980)
2009(13255)
2008(13049)
2007(11916)
2006(10103)
2005(8982)
作者
(44282)
(37231)
(37082)
(35555)
(23379)
(17912)
(16981)
(14519)
(13831)
(13206)
(12565)
(12547)
(11873)
(11610)
(11587)
(11585)
(11561)
(10846)
(10795)
(10721)
(9436)
(9023)
(8976)
(8582)
(8412)
(8411)
(8315)
(8137)
(7482)
(7441)
学科
(59759)
经济(59704)
管理(40923)
(37194)
(28744)
企业(28744)
方法(27373)
数学(24037)
数学方法(23789)
(19781)
中国(15776)
(14565)
(14479)
业经(13208)
农业(12948)
(12620)
贸易(12617)
(12246)
地方(11728)
(10914)
环境(9766)
(9734)
理论(9409)
(9163)
银行(9133)
(8881)
财务(8855)
财务管理(8828)
(8704)
金融(8701)
机构
学院(217915)
大学(214127)
(84851)
经济(82929)
管理(78733)
研究(73311)
理学(67534)
理学院(66744)
管理学(65418)
管理学院(65027)
中国(55030)
科学(47592)
(45234)
(42998)
(38326)
(38087)
业大(36205)
研究所(34772)
中心(34455)
农业(34104)
(33526)
财经(30613)
(29239)
师范(28926)
北京(28139)
(27668)
(26519)
(26378)
经济学(26031)
技术(24921)
基金
项目(145530)
科学(112434)
研究(106383)
基金(102413)
(89819)
国家(89063)
科学基金(74604)
社会(65239)
社会科(61593)
社会科学(61572)
(58778)
基金项目(53927)
教育(49586)
(49224)
自然(47914)
自然科(46640)
自然科学(46624)
自然科学基金(45771)
编号(45442)
资助(41499)
成果(36685)
重点(33613)
(32423)
(31514)
课题(31407)
(30044)
科研(28327)
创新(28080)
(27110)
计划(27015)
期刊
(94905)
经济(94905)
研究(59053)
中国(41054)
(40009)
学报(37594)
科学(32940)
(30080)
大学(27618)
农业(27342)
学学(26268)
管理(25825)
教育(24732)
技术(18809)
业经(17997)
(17829)
金融(17829)
经济研究(15619)
财经(14576)
(14430)
问题(12946)
(12560)
(12160)
商业(10685)
(10584)
技术经济(10300)
图书(10057)
科技(10040)
资源(10039)
理论(9990)
共检索到314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思   李伟  
本文认为,正确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融入耕地保护范畴,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对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着重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因地制宜防治“非粮化”、健全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   贾晋  
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家慧   郭安宁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提出的粮食安全新观点。大食物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演变,食物结构更加完善,食物质量更有保障,食物供应更为稳定,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践行大食物观,以开发利用广大非耕地资源为基础,创新科技赋能食物系统供给,不断推动食物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可持续食物供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洪银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端牢自己的饭碗。调查发现,我国食物供给自给率下降,存在生产供给缺口且有持续扩大趋势。种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但现阶段种业创新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种业企业集中度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短板弱项。本文在比较天津奥群牧业联合育种体系、天津德瑞特育种创新模式、长沙百奥云智能育种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基础上,提出确立生物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创新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财政和人才支持,以及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荣志杰  姜启军  牛亮  周然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保障粮食和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为引领,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结合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区划食物主产区、非主产区的基础上,对2009-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科学测算,探索制约不同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继续提高的相对短板。结果表明:当前各省级行政区已全部迈入粮食安全的“安全”及以上行列,保障食物供应数量是最关键目标。对食物主产区而言,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地方支农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失和脂肪生产能力逐步成为新短板;对非主产区而言,食物加工与储备能力、仓储从业人员数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是主要障碍。基于此,建议从多元开发食物来源、精准农业补贴导向、优化耕地补偿、调整食物储加布局等方面继续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李宇航  于昊辰  华子宜  马力  蒋非非  
研究目的:阐释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交互逻辑,重塑大食物观统领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全新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延续、适应全球复杂格局的现实需求;(2)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关联密切,凸显人地协调的系统逻辑、统筹兼顾的整体逻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逻辑和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3)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践存在偏差,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生产矛盾,生态产品价值缺失导致多方弱参与,“大食物观”边界模糊加大了制度粘度与跨界操作难度;(4)未来应从精细化管控耕地用途、重构大农业生产空间、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海沙开发与保护和创新食品全产业链空间利用模式等方面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根植于地、兴旺于业、服务于人,重塑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适应大食物观的新时代需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