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6)
2023(7926)
2022(6867)
2021(6452)
2020(5420)
2019(12035)
2018(12114)
2017(24170)
2016(13070)
2015(14674)
2014(14311)
2013(13934)
2012(12979)
2011(11807)
2010(12172)
2009(11850)
2008(11570)
2007(10345)
2006(9597)
2005(8830)
作者
(36306)
(29876)
(29637)
(28699)
(19100)
(14013)
(13662)
(11387)
(11257)
(10923)
(9985)
(9785)
(9500)
(9417)
(9400)
(9274)
(8991)
(8821)
(8733)
(8540)
(7554)
(7399)
(7179)
(6925)
(6836)
(6763)
(6727)
(6626)
(5889)
(5858)
学科
(47814)
经济(47759)
管理(37381)
(33769)
(25691)
企业(25691)
方法(18804)
(16910)
中国(16834)
数学(16693)
数学方法(16459)
(14288)
(12688)
(12340)
贸易(12333)
(12082)
(10863)
银行(10849)
(10503)
(10476)
业经(10473)
农业(10326)
(9726)
(8926)
金融(8925)
(8404)
及其(8376)
地方(8215)
税收(8040)
(7995)
机构
学院(185205)
大学(181072)
(78155)
经济(76393)
管理(68041)
研究(62753)
理学(57323)
理学院(56748)
管理学(55787)
管理学院(55440)
中国(50396)
(40411)
(38320)
科学(36011)
(31540)
财经(30688)
(28949)
(28649)
中心(28645)
研究所(27983)
(27712)
北京(24787)
业大(24515)
(24138)
师范(23950)
经济学(23637)
(22783)
(22623)
农业(22603)
财经大学(22461)
基金
项目(111893)
科学(87689)
研究(86575)
基金(79371)
(67654)
国家(67056)
科学基金(56804)
社会(53686)
社会科(50782)
社会科学(50776)
(43678)
基金项目(40484)
教育(40423)
编号(37333)
(36823)
自然(35014)
自然科(34104)
自然科学(34091)
资助(33728)
自然科学基金(33459)
成果(31773)
课题(26259)
重点(25309)
(25149)
(25044)
(23083)
(22771)
项目编号(22505)
(22283)
教育部(21680)
期刊
(92828)
经济(92828)
研究(60781)
中国(34925)
(29262)
(27447)
管理(25858)
学报(24201)
科学(23131)
(22987)
金融(22987)
教育(22511)
大学(19045)
农业(18802)
学学(17945)
业经(17057)
经济研究(16234)
技术(15603)
财经(14962)
(12911)
问题(12418)
(12095)
国际(10458)
理论(9714)
商业(9690)
现代(8977)
(8858)
实践(8689)
(8689)
技术经济(8534)
共检索到288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建军   徐思雨   赵文武   冯建彬   李利冬   邹曙明   崔利锋   李家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钢  徐孟  
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波  刘同山  
在提出充分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梳理中国农业政策从强调粮食安全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调整完善,分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食物供给安全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各界主要将粮食等同于谷物,较少考虑食物多样性,与“大食物观”下统筹考虑食物供给的要求仍有差距;食物生产供给管理存在“重粮轻食”的现象,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仍面临挑战;面对持续增加的多样化食物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食物浪费与过量摄入问题,受制于农业资源少、产后损耗高等因素,仅以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有不小压力。中国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时,需要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树立大食物观”融入农业强国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树立大食物观下粮食生产与其他多样化食物资源开发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借助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食物生产供给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艾玮炜   杨继军   李艳丽  
[目的]从全球视角动态评估粮食行业实施“双反”措施的贸易与福利效应,模拟“双反”措施对大麦国际贸易格局演变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粮食行业贸易救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方法]利用可计算局部均衡GSIM模型,全面性剖析全球视角下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实施“双反”措施的经济效应,并根据模拟结果动态刻画全球大麦贸易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第一,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征收73.6%的反倾销税和6.9%的反补贴税后,中国国内大麦产量将增加5.05%,国内市场价格增加18.04%。第二,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大麦的进口来源国由澳大利亚转移至法国、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而澳大利亚为减少自身经济损失而寻求新的大麦出口市场,对德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出口量有所增加。第三,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征税导致澳大利亚净福利水平减少3.32亿美元,远高于中国净福利损失。第四,全球大麦贸易格局的紧密程度因“双反”措施的实施而下降,澳大利亚大麦的出口贸易网络重心由中国转向其他国家,中国大麦的进口贸易网络重心由澳大利亚转向加拿大。[结论]应科学把握粮食进口的规模与节奏,优化进口结构的全球化布局;动态评估粮食贸易救济的福利效应,提升贸易救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坚决维护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念,构筑互利共赢粮食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励汀郁  普蓂喆  钟钰  
“大食物观”对我国食物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应对资源短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食物缺口估算结果差异明显、食物安全与资源安全之论尚不明晰,不利于深入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基于膳食营养视角,文章从生产、消费、营养多维度估算我国主要食物供需缺口、绘制缺口矩阵,并从环境视角进一步匡算食物缺口下虚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缺口。研究发现,我国食物缺口至少存在四种类型,其中豆类、奶类等“产需双缺型”和食用植物油、肉蛋等“生产不足型”是关键短板。远期来看,食物供给存在营养不均和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两大隐患。文章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一体两面”,需保障食物、资源双安全,既要引导居民营养消费、改善食物供需结构,还需拓展国土空间资源、减轻耕地水源压力,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舜臣   王兴华   李京栋  
在系列政策扶持下,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然而,在高粮食自给率得以维持的背后,却是食物自给率的不断下降。本文梳理了政策推进粮食增产的诸多做法,并在大食物安全观下反思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后果。分析发现,在达成一定粮食自给率水平下,强化资源“趋粮化”配置的做法会加剧食物自给率缺口。而且,在粮食比较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引导资源进入粮食生产领域的做法不仅会降低农业资源的整体产出效率,还会加剧农业发展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而这又会受到WTO框架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为确保食物自给率基础上的粮食安全,需转换粮食安全的分析视角,立足食物安全统筹国内资源。同时,也要在效率提升,尤其是非口粮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方面做文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纪志耿  
构建大食物安全观,其重点是调整当前农业生产结构,玉米等作物去库存,大豆等作物补短板,在粮改饲过程中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在特色果蔬产业发展中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在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结构优化中切实改变居民的膳食结构,缓解农区的生态压力。在调结构、转观念过程中,需防范农产品"去产能"、种养殖业产业同构、耕地资源流失、农民利益受损四重风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方平  李彦岩  周立  
大食物观正开启新一轮食物安全整全治理的理论思考。“供给保障”视角以规模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方式应对食物安全问题,但这会加剧主粮与其他食物对国内资源的争夺,从而强化食物供应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体系治理”视角系统提出了食物体系转型的策略,但需要更明确的政策目标。国际视野和国内趋势表明,食物安全的内核是权利安全。“食物权利”的整全视角,本文认为权利视角下的大食物观阐明了食物安全“中国之治”的核心经验,即筑牢“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战略意志、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体系,以此立足国内资源,防范国际风险,担当国家责任。今后,应把保障权利安全作为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政策目标,实现国家发展自主性、人民参与能动性与生态保护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趟出一条逐步确立保障食物安全的中国道路。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谢兰兰  张秀青  张学彪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标志着我国将从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保障肉类供给安全有效,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当前和未来我国国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国内产能不足,牛肉产不及需问题突出。构建稳定安全的全球牛肉供应链体系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需求、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路径。多年来,我国广泛开展全球肉牛育种合作和种源引进,积极扩大牛肉进口弥补市场供需缺口,主动“走出去”配置全球资源,对提高国内自给率和国内牛肉稳定供给有积极作用。展望未来,应从食物安全战略视角重新定位牛肉产业,结合我国自身需求综合研判全球市场发展变化,全方位加强对外技术、贸易和投资合作,巩固完善我国全球牛肉供应链布局,提高供应链体系韧性和安全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