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4)
2023(11907)
2022(9647)
2021(8644)
2020(7617)
2019(17630)
2018(17403)
2017(34026)
2016(18572)
2015(21315)
2014(21451)
2013(21579)
2012(20207)
2011(18262)
2010(18489)
2009(17323)
2008(17445)
2007(16095)
2006(14223)
2005(12783)
作者
(55111)
(46383)
(46340)
(44181)
(29863)
(22295)
(21151)
(17880)
(17785)
(16816)
(15800)
(15744)
(14954)
(14798)
(14648)
(14597)
(14094)
(13585)
(13529)
(13344)
(11640)
(11493)
(11452)
(10653)
(10565)
(10553)
(10444)
(10402)
(9509)
(9349)
学科
(85685)
经济(85594)
管理(51469)
(50567)
(39646)
企业(39646)
方法(39122)
数学(34762)
数学方法(34484)
(25305)
中国(24083)
(22322)
地方(19889)
业经(17851)
农业(16599)
(16484)
(15777)
(14508)
贸易(14501)
(13981)
(13684)
财务(13645)
财务管理(13608)
企业财务(13037)
(12239)
金融(12236)
(12174)
银行(12130)
(11792)
理论(11717)
机构
大学(271695)
学院(268812)
(111494)
经济(109108)
管理(100255)
研究(93985)
理学(85467)
理学院(84443)
管理学(82896)
管理学院(82376)
中国(71067)
(58673)
科学(57001)
(53149)
(49325)
(47990)
中心(44188)
(43503)
研究所(43159)
财经(41670)
业大(40927)
农业(38449)
(37954)
北京(37214)
(36325)
师范(35960)
经济学(35268)
(34255)
(34054)
经济学院(31966)
基金
项目(175771)
科学(137122)
研究(128315)
基金(126197)
(110089)
国家(109166)
科学基金(92732)
社会(81104)
社会科(76758)
社会科学(76733)
(68612)
基金项目(66664)
教育(60058)
自然(59091)
(58058)
自然科(57729)
自然科学(57708)
自然科学基金(56686)
资助(52407)
编号(52336)
成果(43673)
重点(40093)
(39677)
(38274)
课题(37341)
(35684)
科研(34060)
教育部(33856)
国家社会(33535)
创新(33490)
期刊
(126157)
经济(126157)
研究(81448)
中国(57966)
(45320)
学报(44547)
(42402)
科学(39386)
管理(35691)
大学(33860)
教育(31697)
学学(31420)
农业(29860)
(26601)
金融(26601)
技术(24025)
财经(21498)
业经(20397)
经济研究(20221)
(18449)
问题(17686)
(16429)
图书(14953)
(13998)
技术经济(13617)
(13581)
统计(13306)
理论(12690)
商业(11944)
(11911)
共检索到414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石绍斌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城镇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意在遵守宪法和法律,遏制地方政府变更行政区划的冲动,变外在的土地拓展为内在的服务提供,使城镇化从"因"变成"果"。市县分置的法律规范,昭示着城乡之间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应澄清市县混合的历史误区,回应法治的诉求。大镇设"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路径探索,既表现了我国城镇发展的自然轨迹,又契合了国际城镇发展的时代趋势,是一种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大镇设"市"需要明确的制度支撑,如准入条件、行政管辖、机构设置以及户籍管理等。当前城镇化试点镇的地方试验,因缺乏顶层设计或政策支持,存在着诸多风险,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回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旖旎  吴灏  沈立铭  陈光才  张建锋  
[目的]通过实地取样测定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的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和休闲娱乐区3个功能区9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的滞尘量、叶片重金属含量和叶面尘重金属含量,了解长江以南地区城镇常用绿化树种滞尘及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重量差值法测定叶片滞尘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叶面尘和叶片重金属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叶面尘的重金属来源,分析叶片重金属含量与叶面尘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1)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夹竹桃、海桐和紫薇滞尘能力较强;(2)同一绿化树种在不同功能区的叶片滞尘量和叶片重金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和叶片重金属含量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陈德霖  
余姚地处宁绍平原,东接宁波,西连绍兴,北濒杭州湾,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全市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13年全市279个村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总额达到56.94亿元,村均资产2041万元。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集体经济总量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村干部腐败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农村基层的矛盾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毅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了比较活跃的健康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潜水法  史高正  谢志强  
一、黄家埠“三田制”及其产生背景 (一)黄家埠“三田制”的形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村社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向本村和外地村办工业或其他行业转移,原来各家庭承包的土地出现小片、大片的抛荒,农户赖交公粮和抗交农业税现象屡屡发生。黄家埠镇政府在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为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1993年在两个村试点“三田制”,1994年继续推行试验“三田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焦晓云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认识、产业支撑、制度藩篱、权责不匹配等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和核心,必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推进就地城镇化,必须将科学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将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将美丽乡村作为发展目标,将解放思想作为发展动力,将技能培训作为人才保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伟  严思湘  田家华  
文章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与土地利用、生活保障、统筹协调五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市2010—2106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并给出了每一年度综合评分。结果显示,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动态的增长趋势,以2012年和2014年为转折点先增长迅速后趋于平缓随后又再次加速提升。最后,从提取出的三个公共因子的角度对造成此种特征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给出了优化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倩倩  
本文通过四川省雅安市城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亚蓉  
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8位的浙江省余姚市,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亿元,人均GDP达到5159美元。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余姚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琼  
在城镇化金融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将金融发展分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运用1998—2012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数据和中国金融发展数据,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不同金融种类对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表明,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政策性金融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水平发展,而商业性金融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水平;两种金融支持对城市环境水平发展推动均不明显;良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推动金融水平的整体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娜  郑传芳  
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关系强度。结果发现,在3年或更短的时期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从乡村振兴到新型城镇化的单向因果关系;在4年及更长的时期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驱动力不同。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收敛性增长的动态特征,这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强度越来越大,协调一致性趋好;但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地区差异明显;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上创利  李兆鑫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而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拉动作用;第二,收入、环境与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收入对各类型的消费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影响不大,产业结构对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作用显著;第三,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产业结构这三类中间渠道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但均促进居民消费。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刚  
文章通过建立全面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验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产业能够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其中,旅游产业对城镇综合水平的影响高于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服务产业的影响低于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对环境能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兆媛  周少甫  
文章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基于2004—2015年的30个省域数据,利用短面板动态空间误差模型的QMLE估计方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对东西部的影响显著且对东部影响更大;老龄化对消费率存在显著的负的影响且对中西部的影响显著,但对东部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熊万胜   韩璐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体制的持续改革,中国城镇化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区别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接力式进城和弹性城镇化模式,地方政府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探索出基于城乡融合的、以集体为媒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是指在保持城乡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镇域空间整合,在镇域范围内重建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社会共同体,在实现农民城镇就业及城市生活的同时,保留乡村聚落形态和社会整体性,成为城乡两宜的全域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从村域小循环向城域大循环、发展重心从城市向城乡全域、乡村资源从单维市场化向双重市场化、社会形态从经济联合体向发展共同体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协同,推动了城乡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