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3)
- 2023(11234)
- 2022(9417)
- 2021(8644)
- 2020(7301)
- 2019(17513)
- 2018(17090)
- 2017(33242)
- 2016(18213)
- 2015(20672)
- 2014(20898)
- 2013(20760)
- 2012(19585)
- 2011(17913)
- 2010(18176)
- 2009(17051)
- 2008(16804)
- 2007(15182)
- 2006(13228)
- 2005(11344)
- 学科
- 济(83232)
- 经济(83168)
- 业(45977)
- 管理(44117)
- 方法(37476)
- 数学(33060)
- 农(33050)
- 数学方法(32591)
- 企(32290)
- 企业(32290)
- 农业(22020)
- 地方(21041)
- 中国(19347)
- 业经(18878)
- 学(17605)
- 财(16973)
- 制(13562)
- 贸(13210)
- 贸易(13204)
- 易(12713)
- 理论(11586)
- 环境(11573)
- 发(11235)
- 和(10900)
- 土地(10576)
- 银(10034)
- 银行(10008)
- 融(9888)
- 金融(9885)
- 地方经济(9539)
- 机构
- 学院(265662)
- 大学(261991)
- 济(103352)
- 经济(100874)
- 管理(100534)
- 研究(90394)
- 理学(86641)
- 理学院(85525)
- 管理学(83631)
- 管理学院(83115)
- 中国(68112)
- 科学(59180)
- 京(58103)
- 农(54237)
- 所(46517)
- 财(44989)
- 业大(44278)
- 中心(43014)
- 研究所(42545)
- 农业(41773)
- 江(41051)
- 范(37791)
- 师范(37440)
- 北京(36821)
- 财经(35841)
- 州(33027)
- 院(32343)
- 经(32245)
- 经济学(30958)
- 师范大学(29934)
- 基金
- 项目(179762)
- 科学(140231)
- 研究(129067)
- 基金(128368)
- 家(112560)
- 国家(111579)
- 科学基金(94666)
- 社会(80937)
- 社会科(76370)
- 社会科学(76344)
- 省(72365)
- 基金项目(68885)
- 自然(61800)
- 划(60797)
- 自然科(60210)
- 自然科学(60196)
- 自然科学基金(59035)
- 教育(58428)
- 编号(53477)
- 资助(52754)
- 成果(42626)
- 发(40538)
- 重点(40441)
- 部(38443)
- 课题(37217)
- 创(36417)
- 科研(34597)
- 创新(33953)
- 计划(33504)
- 国家社会(32742)
- 期刊
- 济(118157)
- 经济(118157)
- 研究(70804)
- 农(53665)
- 中国(53204)
- 学报(44306)
- 科学(42077)
- 农业(35606)
- 财(33772)
- 大学(32886)
- 管理(30970)
- 学学(30968)
- 教育(25229)
- 业经(23122)
- 技术(22211)
- 融(21670)
- 金融(21670)
- 经济研究(17159)
- 业(17146)
- 问题(16809)
- 财经(16282)
- 资源(15630)
- 版(14880)
- 统计(14165)
- 经(13979)
- 技术经济(12981)
- 策(12879)
- 图书(12520)
- 科技(11896)
- 业大(11858)
共检索到387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通勤 新城 南京 空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媛媛 卢道典 陆嘉
文章利用文献梳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溪头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溪头村旅游起源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影古线"徒步游,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带动了乡村发展。当前,溪头村也正面临乡村公共设施不足、服务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监管体制机制滞后、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冲击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步与思维变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区域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溪头村旅游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承忠 韩光辉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论证了郊区旅游是大都市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外大都市旅游圈一般模型即盖恩 (Gunn)的四环带旅游模型作了深化性的研究 ,并提出了特殊的模型 :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型
关键词:
国外大都市 郊区旅游, 空间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逯百慧 王红扬 冯建喜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哈维 资本 三级循环 乡村转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梦露 王柏源 赵小风 钟太洋
随着中国农业商品化转型的不断发展,传统露天种植模式逐渐被取代,城市郊区大棚面积迅速扩张,出现较为普遍的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与此相随,耕作者也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农民为主逐步转变为面向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到目前为止,少有研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在城市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中扮演的角色。论文以南京市为例,基于2018年郊区291份农户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微观尺度下新型职业农民对大棚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影响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根本因素,其中外来职业农民大棚化种植的可能性是其他类型农民的4.7倍左右;②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年数和经营规模对大棚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年龄对大棚化转型的作用方向相反;③对研究区所有农民而言,销售占比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年度纯利润对大棚化转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此外,相较于坡地和梯田,平地更加有利于农民大棚化种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以"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和"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宁波市鄞州区为例,研究不同工业化模式对"撤县设区"型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对比发现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管理与利用方面均存在差异。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机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下,"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在企业型政府主导下,通过开发区建设吸引大型外资企业入驻,实现了产业嫁接跨越式发展,表现出增长友好与财政友好特点,以区层面为主的空间管理集权和产业空间利用集中是自我强化的结果。"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政府干预较弱,表现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承忠 韩光辉
总结了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发展的9个特点,主张综合运用盖恩的环带旅游模型、作者提出的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型、罗多曼模式、克罗森&吉.来奇模式,结合大都市郊区自然及文化资源、城市特色等制定最优的郊区旅游发展战略和景观规划。
关键词:
郊区农村 休闲需求 旅游 国外大都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慧娟 施国庆 贾永飞
老年人是失地农民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对土地、房屋、农村生活方式等的依赖比其他群体更加显著。如何保障农村失地老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妥善解决其养老问题,使其能够在征地拆迁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征地拆迁前后老年人的生产、生活状态的变化的分析,剖析因征地拆迁导致房屋置换、土地置换和角色置换给农村失地老人带来的利益得失,分析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住房保障、养老保险、权益保障等方面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失地老人 征地拆迁 置换 养老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洁
城郊地区毗邻城市,具备地理和信息双重优势。然而,由于城乡长期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郊地区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契机。本次南京市新农村建设评估突破了以往以总体达标为主的评价思路,以市属64个乡镇为评价对象,在全面明确总体状况的同时,侧重街镇之间的横向比较,对全市郊县各个涉农街镇的优势、弱项进行全方位把握。
关键词:
统筹城乡 新农村建设 评价方法 城市郊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茜宇 张占录 华逸龙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都市郊区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耕地保护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设立和配置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路径。研究表明:1土地发展权基于公平的理念,因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而产生;2土地发展权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与土地用途管制相补充的经济补偿机制;3土地发展权的初始配置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相关指标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初始数量;4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和政府购买。基于此,政府应通过法律、规划监管的完善和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来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张海晨
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需要被放置在一种紧密型城乡关系之中加以考虑。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发展曾经一度走的是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土地紧张背景下城乡关系不断收紧,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被去工业化发展道路所替代,而未来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必然会走上一种输血式扶持、配套式发展和收缩式调整的特色发展道路。畅想上海郊区乡村的未来景象,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将会所剩无几,乡村人口由于二产的萎缩而变得稀疏化,而大面积的乡村将会成为一种为都市消费需求做配套服务的后工业腹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元波
土地征用的特质在于政府的强制力作用,政府在土地征用中往往处于垄断地位,当政府垄断非农土地供给时,伴随厂商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均衡价格将步步攀升。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垄断土地供给带来的高额收益将驱使政府征用更多的农民土地。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征收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征收存在行政权力滥用和损害农民利益等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我国土地征用征收制度: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内涵;立法规范征地制度标准;提高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土地征用征收程序;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重新设定被征用征收土地的赔偿范围和标准,保护农民基...
关键词:
政府 农民 土地征用制度 交易成本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福能 刘珺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凤凯 张凤荣 赵华甫 曲衍波 朱泰峰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要获得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本文结合北京郊区区县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状况的调研,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户面临的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和就业选择机会成本,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参考。结论认为:①土地开发整理在发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级等正效益的同时,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和转用、经营限制正使农户承担着较多的机会成本;②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和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是农户选择权受到制度限制而造成的,其本质是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公共产品社会成本的转嫁,而非农就业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