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5)
- 2023(13249)
- 2022(11756)
- 2021(11099)
- 2020(9473)
- 2019(21809)
- 2018(22020)
- 2017(42170)
- 2016(23372)
- 2015(26362)
- 2014(26560)
- 2013(25879)
- 2012(23854)
- 2011(21253)
- 2010(21220)
- 2009(19511)
- 2008(18519)
- 2007(15965)
- 2006(13972)
- 2005(12015)
- 学科
- 济(89382)
- 经济(89281)
- 管理(66977)
- 业(58983)
- 企(49431)
- 企业(49431)
- 方法(42602)
- 数学(37179)
- 数学方法(36583)
- 农(23801)
- 中国(22500)
- 财(21545)
- 学(21536)
- 地方(20777)
- 业经(18881)
- 环境(17736)
- 理论(16392)
- 制(16119)
- 农业(15650)
- 和(14958)
- 划(14302)
- 贸(14301)
- 贸易(14293)
- 易(13788)
- 务(13686)
- 财务(13606)
- 技术(13586)
- 财务管理(13582)
- 企业财务(12788)
- 银(12305)
- 机构
- 大学(319449)
- 学院(318743)
- 管理(126656)
- 济(117730)
- 经济(114807)
- 理学(110136)
- 理学院(108812)
- 管理学(106500)
- 管理学院(105929)
- 研究(105790)
- 中国(77858)
- 京(69624)
- 科学(69071)
- 农(53353)
- 财(53336)
- 所(53112)
- 业大(50352)
- 研究所(48709)
- 中心(48642)
- 江(46883)
- 范(44100)
- 北京(43957)
- 师范(43653)
- 财经(42918)
- 农业(41882)
- 院(39398)
- 经(38936)
- 州(38494)
- 技术(35582)
- 师范大学(35161)
- 基金
- 项目(225095)
- 科学(175566)
- 研究(163011)
- 基金(161139)
- 家(140844)
- 国家(139660)
- 科学基金(119670)
- 社会(99488)
- 社会科(94007)
- 社会科学(93980)
- 省(88999)
- 基金项目(86214)
- 自然(80048)
- 自然科(78128)
- 自然科学(78108)
- 自然科学基金(76606)
- 教育(75494)
- 划(75401)
- 编号(67816)
- 资助(67097)
- 成果(54710)
- 重点(50052)
- 部(48457)
- 发(47272)
- 课题(46903)
- 创(46170)
- 科研(43232)
- 创新(42960)
- 大学(41583)
- 项目编号(41429)
- 期刊
- 济(127872)
- 经济(127872)
- 研究(90469)
- 中国(62623)
- 学报(53073)
- 科学(47823)
- 农(47686)
- 管理(45173)
- 财(40263)
- 教育(39701)
- 大学(39419)
- 学学(36897)
- 农业(33147)
- 技术(28857)
- 融(23684)
- 金融(23684)
- 业经(21419)
- 财经(19414)
- 经济研究(19377)
- 图书(19181)
- 业(16953)
- 问题(16951)
- 经(16416)
- 科技(16252)
- 资源(16151)
- 版(15425)
- 理论(15344)
- 技术经济(14811)
- 统计(14410)
- 实践(14326)
共检索到461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丛喜静 王兴平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大都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养老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适老型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目标,并针对现状问题从提升城市尊老爱老社会环境、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适老交通体系、配置多级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并通过构筑老年生活评估体系引导大都市老龄社会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发展,从而构筑整体环境包容、健康、永续发展的适老型大都市。
关键词:
大都市 适老型 整体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洁 王磊
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使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扩展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特征,即工业资本迅速向外扩展,而人口与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土地遥感影像、产业空间重组信息和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本、人口等要素在城市空间的运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并对城市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当前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足、城市的社会融合度低、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认为要以增加新城区人口数量、推进人口融合和产业转型为导向,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提档升级、推动土地的混合利用、深化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新城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益坤 罗静 罗名海 田玲玲 蒋亮 陈四云
大都市周边乡村聚落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重构与转型,分析特殊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引导区域内的乡村发展,并可为特殊地域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以武汉市新城区1868个行政村为研究区,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及形态分异三个方面出发,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集聚特征显著,但空间分异明显,具体展现为自近郊向偏远乡村地区呈“倒U型”结构;在规模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表现为近郊大,外围小的连片分布态势,并在局部上与密度分布存在正相关;在形态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主要为条带、团簇、散点等形态。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识别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近郊以发展都市农业和到中心城区兼业为主,多为城乡两栖生活模式,远郊以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冀新 李荣
我国都市工业园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的延伸性、拉动性与集成性特征,对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三环式产业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军 夏畅 张安琪 邓羽
大都市郊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演变最为频繁、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在中国加快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把握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政策和优化都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能够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城市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等,嵌入约束性CA的转换规则中,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对严格约束下的武汉市江夏区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城市增长管控手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江夏区城镇用地呈低效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较低,其人口规模并未有较大增长,对主城区人口的分散作用尚未真正形成;(2)约束性CA在模拟大都市郊区演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真实反映近郊小城镇的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较为契合;(3)将规划目标导向与现实发展趋势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确定城镇增长需求与规划指标调控间冲突的空间分布,从而划定土地督察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加强大都市近郊区的违法用地监查和土地利用管控提供先验的预警知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亢晶晶 亢德芝 朱常丽 肖翔
<正>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湖北省武汉市什湖片区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从搭建统一数据信息平台、研究全域空间管控方式、建立全过程实施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大都市近郊地区全域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丽丽 徐鹤 朱坦 吴婧
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其他规划的科学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状况影响重大。本文论述了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颖 罗震东 李志刚
全球化进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的区域分化使城市收缩成为普遍现象,我国部分老工业地区也面临着收缩困境。本文以武汉武钢社区为例,探究大都市老工业地区出现的局部收缩现象。发现武钢社区的收缩与传统老工业地区具有共性表征,但在大都市的综合作用下具备恢复的韧性,是一种"过渡型收缩"。我国特殊的转型语境与政企关系决定了局部收缩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是政府治理意识转变的体现。虽然局部收缩是一种较为乐观的中间状态,但政府仍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借助这一契机转换发展动能,尽快逆转收缩进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局部收缩 大都市 老工业地区 武钢社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正洪 马啸宇 焦洪赞 陈伟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由于面积小、选址灵活,既能缓解因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大型公园绿地不足的影响,也能促进对城市中心区域街头空地资源甚至是边角废地的合理利用。针对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中缺乏足够科学性的缺陷,本文提出数据导引下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手机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采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得到该区域居民对微型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作为其选址的宏观依据,再通过"众规武汉"微信数据,作为公众需求意愿的修正,最后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具体选址点进行适宜性分析,以之作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布局的科学依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书桥 张国方
近几年来CNG加气站规模规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大多数关于CNG站点规模和数量的建设的研究都将经济效益作为指导因素;以武汉市为例,用F-AHP的方法将安全性和便利性也放入指导因素之中,然后通过CNG文献的收集来确定三种不同因素之间的权重,最后结合相关权重和不同因素的标准化方程组成新的目标函数,再根据相关约束条件,确定CNG母站、子站和标准站的数量;旨在对于CNG站点网络的建设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其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CNG加气站 多目标优化 F-AHP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伟 高魏 张洪武
大都市在快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国土资源,是调控人地关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作为评估城市发展和国土资源利用的重要工具,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的有力抓手。上海市在快速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高度集聚、人地关系复杂和资源环境紧约束等挑战,总结国内外同类城市规划指标特征,对上海大都市规划指标体系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关系、适应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燕 李红波
大都市城乡融合区时空演变及其内在空间关联性研究对避免城市低效蔓延式发展、实现空间结构协同和精明增长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为研究对象,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强度表征都市要素配置及运行效率和效益,利用引力模型测度2016—2018年各城乡融合区空间关联强度,分析各城乡融合区空间联系势能时空演变趋势和社会经济区位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城乡融合区面积在2016—2018年间扩大了28.10%,小斑块区域逐渐整合,区域发展连续性增强,总体向西北方向扩展最为显著;②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之间的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整体上趋向"多中心"分布,这一过程源于各城乡融合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规模和交通通达性变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临空经济区等在此过程中是各城乡融合区的区域发展引擎;③武汉市城乡融合区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空间联系整体格局从武洪区和江夏区的"大小中心"结构过渡到江夏区—武洪区—蔡汉区—江黄区—江硚东区的"外围圈层式"结构,但洪山区和江夏区作为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中心区域,未能形成多方向空间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其他地区的带动明显不足;④各城乡融合区社会经济区位度变化显示,现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规划实施成效在北部、西部和东北部城乡融合区较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文杰,崔建甫
保定市主城区南距清苑县城4km,西距满城县城7km,北距徐水县城14km,主城区现状人口75万,满城和清苑县城各5万,徐水县城7万。主城区与三个县城间城市活动交往频繁,但因缺乏统一协调,三个县城均为小而全的独立小城市,造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市职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协调。要使一城三镇(县城)融为一中心三组团的协调整体,就要打破原行政体制,从整体利益谋划城市的未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罗思东
区域规划是大都市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工具。区域规划需要法律、制度化的政治和财政为基础,其制度化程度越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就越高。美国双城地区的大都市理事会,作为有效区域规划机构的典型,其发展证明了州政府是区域规划机构有效运行、大都市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公共服务 州政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