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79)
2023(14086)
2022(12275)
2021(11558)
2020(9643)
2019(22585)
2018(22657)
2017(43468)
2016(24087)
2015(27103)
2014(27601)
2013(26955)
2012(24737)
2011(22099)
2010(22029)
2009(19987)
2008(19078)
2007(16536)
2006(14537)
2005(12555)
作者
(69389)
(57880)
(57365)
(54736)
(36806)
(27895)
(26127)
(22843)
(22207)
(20653)
(19957)
(19542)
(18561)
(18303)
(17877)
(17812)
(17404)
(16992)
(16495)
(16462)
(14531)
(14346)
(13917)
(13214)
(12957)
(12920)
(12837)
(12736)
(11800)
(11582)
学科
(96076)
经济(95967)
管理(62900)
(58878)
(46660)
企业(46660)
方法(41413)
数学(36210)
数学方法(35780)
(29655)
中国(25694)
地方(24148)
(23698)
(22925)
业经(21050)
农业(20213)
(16827)
理论(15367)
环境(14576)
(14547)
(14308)
贸易(14300)
(13737)
(13475)
技术(13158)
(12893)
财务(12818)
财务管理(12792)
(12772)
银行(12715)
机构
大学(329307)
学院(328176)
管理(128415)
(124060)
经济(121049)
研究(113859)
理学(110777)
理学院(109423)
管理学(107363)
管理学院(106792)
中国(83401)
科学(74142)
(73290)
(60456)
(58101)
(56100)
业大(53700)
研究所(53272)
中心(51938)
(49200)
农业(47291)
北京(46333)
(45802)
师范(45329)
财经(44573)
(42061)
(40497)
(39951)
师范大学(36610)
技术(36319)
基金
项目(231154)
科学(179262)
研究(167284)
基金(164395)
(144644)
国家(143395)
科学基金(121513)
社会(102774)
社会科(97015)
社会科学(96987)
(91535)
基金项目(88207)
自然(79930)
自然科(77979)
自然科学(77954)
(77482)
自然科学基金(76473)
教育(76161)
编号(69308)
资助(67338)
成果(56201)
重点(51774)
(49830)
(49672)
课题(48373)
(47161)
科研(44075)
创新(43982)
计划(42802)
大学(42104)
期刊
(139245)
经济(139245)
研究(95175)
中国(68704)
学报(57606)
(56369)
科学(52039)
管理(44669)
大学(42475)
(42183)
学学(39724)
教育(39088)
农业(38953)
技术(28634)
(24637)
金融(24637)
业经(23954)
经济研究(21168)
财经(20374)
图书(19427)
(19221)
问题(18605)
(17400)
资源(16923)
(16824)
科技(16587)
理论(15499)
业大(15432)
技术经济(15297)
现代(14414)
共检索到485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吉涛  方创琳  宋吉强  班茂盛  刘海燕  刘晓丽  
本文在阐明开展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思路与评价方法,着重讨论了最理想的指标体系与实际确定的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当前乡镇一级行政地域单元在指标统计上的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指标权重的调整来提高现有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按研究思路,本文根据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西北旺镇、苏家坨镇、温泉镇和上庄镇4个镇为例,确立了经济协调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社会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指标在内的4个二级指标,包括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适宜等在内的15个三级指标和66个四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丽  班茂盛  宋吉涛  刘海燕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增长方式转变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提升城镇土地整理与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科学性、可比可量性、适中性、层次性、公平性和目标导向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构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与专家群民主决策支持下定性指标定量转化的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系数;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指标体系的多目标多层次模糊综合测度模型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为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北部新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体现在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等方面指数不高,今后应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新  刘凤  
破碎化是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空间破碎化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利用GOOGLE地图(1:1500比例尺,空间分辨率0.54m)和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地块密度、地块数破碎化指数、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与通道密度等五种指标,从地块的规模、形状与通道三个方面,对研究区空间破碎化程度与及其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快速城市化影响,研究区整体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特别表现在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与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较高,分别为1.574,0.313、0.177。上地街道多核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地块规模与通道破碎化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辛芸娜  孔祥斌  郧文聚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耕地各功能间相关关系,并以大兴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方法:基于"指标—过程—功能—需求"理论框架,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有机碳密度方程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大兴区耕地生产、缓冲过滤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健康功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3)碳固持功能较弱,且空间分异较其他三种功能更为明显;(4)碳固持和健康功能呈现拮抗关系,其他各对功能间均有一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辛芸娜  孔祥斌  郧文聚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耕地各功能间相关关系,并以大兴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方法:基于"指标—过程—功能—需求"理论框架,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有机碳密度方程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大兴区耕地生产、缓冲过滤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健康功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3)碳固持功能较弱,且空间分异较其他三种功能更为明显;(4)碳固持和健康功能呈现拮抗关系,其他各对功能间均有一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施昱年  
研究目的:分析行业的主导性、土地要素依赖性、生产要素需求特征及其对自身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结果:产业集群依赖于主导行业的发展,发展主导行业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主导行业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总营业收入高,能提供就业总量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效率较其他行业高,因此,行业的生产效率表现与其生产要素的依赖特征有关,但主导行业生产效率并非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最高。研究结论:主导行业土地生产效率并非行业最高,现行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产业发展忽略产业集群、行业差异与技术进步对产业的重要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杜鹏  
通过对大都市近郊游发展概貌的系统、准确分析把握。运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问的统计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北京海淀区大西山近郊旅游的基本需求和行为特征。得出以自驾车为主的一日游,游客行为和需求主要集中在特色的休闲活动、餐饮等方面;花费构成比较单一,对生态环境优、基础设施全、休闲活动好的旅游目的地认知度高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西山旅游区开发的总体定位,设计旅游景观系统和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为大城市近郊旅游开发总结归纳出重点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三个核心旅游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佳  孔祥斌  赵晶  张雪靓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慧  严金明  
研究目的:通过农地发展权的界定、细分和量化的研究,尝试解决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外部性补偿问题。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农地发展权可以细分为基本发展权、实体发展权和虚拟发展权;在三项权利关系中,基本发展权是基础,实体发展权是主体,虚拟发展权是延伸;基本发展权价值归国家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体发展权价值由国家和农地产权人共享,虚拟发展权价值归被限制开发农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研究结论:农地发展权应该界定为国家与农地产权人共享的土地产权,并以海淀区北部地区农地非农化为例,进行了农地发展权量化和分配测算,政府的土地外部性补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同时农民得到了较高的土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守邦   张诗阳   王向荣  
【目的】基于活力影响构建城市滨河绿地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探讨滨河绿地对其自身及周边街区活力的影响,为城市滨河绿地的评价方法及更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构建递阶层次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组合赋权,TOPIS法进行数据综合。(2)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评估滨河绿地准则层各维度质量、各指标层单一环境要素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3)采用交互探测,评估各环境要素评价维度交互作用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结果】(1)研究构建包含区位环境、河道空间形态、水岸空间形态、生态环境质量、设施服务质量、可达性6个准则层31个指标的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2)海淀6段典型河段27个研究单元的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单元中,研究单元21最佳,研究单元26最差。河段中,土城沟、南长河评价较好;京密引水渠由于区位环境与可达性不佳,评价居中;永定河引水渠、小月河评价较差,归因于河道空间形态的局限性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3)指标层方面,场地活力与周边街区建筑密度、单元形状指数、外侧道路等级值显著相关,而周边建筑密度、单元文化和休憩设施密度对周边街区活力体现出高解释力。(4)准则层方面,单一维度准则层环境要素对场地活力影响有限,周围街区活力与设施服务质量相关性显著;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现对活力解释的增强作用。区位环境与设施服务质量两者协同对场地活力和周边街区活力都有着最高解释水平。【结论】(1)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一定程度支撑城市滨河绿地系统性评估,并提供优化参考。(2)南长河和土城沟的总体品质较高,京密引水渠昆玉段需通过降低道路等级、增加人行天桥等方式提升滨河绿地可达性,而小月河、永定河引水渠等河段则应通过覆绿、近自然化改造等方式改善现状硬质驳岸,营建多类型亲水场所,并通过塑造多种乡土植物群落以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多样自然风景。(3)总体建议方面,应重视区位环境条件,强调形态、品质与可达性的均衡发展,而在部分维度受限时,则应优先关注设施服务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4)实施策略方面,提升绿地边界形状不规则度,降低绿地与周边街区间的道路等级,是增强滨河绿场地活力的有效途径;而增加滨河绿地内部文化、休憩场所设施类型与密度,增加民众亲水机会,塑造更为开敞体验感受等则是提升周边街道活力的多种方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匡纬  李莎  周慧荻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曦炜  宋伟  
论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充分程度、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紧凑程度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委的普查数据,对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中混杂了部分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可能被低估;②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测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应使用实际在农村居住的本村和外来人口的总和;③评价的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中,利用相对集约、一般集约和相对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别为23个、33个和16个,平均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分别为0.71、0.61和0.43...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谈明洪  冉圣宏  马素华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市人口和产业外迁的主要地带,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之该区离城市较近,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较多;同时该区域又具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规划相对欠缺的特点,因此,该区环境问题突出,污染较为严重。房山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南,是典型的城乡边缘地带。重点剖析该区域在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房山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可为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