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1)
- 2023(16359)
- 2022(14290)
- 2021(13314)
- 2020(11226)
- 2019(25856)
- 2018(25652)
- 2017(49571)
- 2016(26994)
- 2015(30446)
- 2014(30055)
- 2013(29531)
- 2012(26832)
- 2011(23947)
- 2010(23878)
- 2009(21964)
- 2008(21265)
- 2007(18433)
- 2006(15999)
- 2005(13933)
- 学科
- 济(106322)
- 经济(106171)
- 管理(80643)
- 业(74566)
- 企(62978)
- 企业(62978)
- 方法(51381)
- 数学(45210)
- 数学方法(44502)
- 财(29054)
- 农(27926)
- 中国(26119)
- 业经(23891)
- 学(23278)
- 制(22240)
- 地方(21673)
- 农业(18565)
- 务(18353)
- 财务(18270)
- 财务管理(18231)
- 理论(17691)
- 贸(17407)
- 贸易(17399)
- 企业财务(17304)
- 环境(17099)
- 易(16865)
- 技术(16625)
- 和(16595)
- 银(15410)
- 划(15393)
- 机构
- 大学(379502)
- 学院(377726)
- 管理(150766)
- 济(148204)
- 经济(144944)
- 理学(131721)
- 理学院(130215)
- 管理学(127550)
- 管理学院(126862)
- 研究(124032)
- 中国(90936)
- 京(79800)
- 科学(77972)
- 财(69104)
- 所(61345)
- 农(59536)
- 业大(57269)
- 中心(56826)
- 研究所(56132)
- 财经(55676)
- 江(54126)
- 经(50713)
- 范(49860)
- 北京(49811)
- 师范(49367)
- 农业(46523)
- 院(45707)
- 经济学(44710)
- 州(43793)
- 财经大学(41668)
- 基金
- 项目(267184)
- 科学(211194)
- 基金(195460)
- 研究(193399)
- 家(170777)
- 国家(169442)
- 科学基金(146316)
- 社会(121854)
- 社会科(115451)
- 社会科学(115420)
- 基金项目(103876)
- 省(103716)
- 自然(96780)
- 自然科(94529)
- 自然科学(94509)
- 自然科学基金(92764)
- 教育(89726)
- 划(87789)
- 资助(80559)
- 编号(78644)
- 成果(62864)
- 重点(59964)
- 部(58982)
- 发(56072)
- 创(55478)
- 课题(53739)
- 创新(51769)
- 科研(51462)
- 教育部(50742)
- 制(50186)
- 期刊
- 济(156957)
- 经济(156957)
- 研究(108132)
- 中国(68852)
- 学报(60580)
- 科学(55779)
- 管理(54998)
- 农(53155)
- 财(53152)
- 大学(46500)
- 学学(43940)
- 教育(41129)
- 农业(36466)
- 技术(33827)
- 融(28748)
- 金融(28748)
- 财经(26889)
- 业经(25539)
- 经济研究(24650)
- 经(22877)
- 问题(20536)
- 业(18469)
- 科技(18324)
- 图书(18138)
- 技术经济(17936)
- 版(17915)
- 理论(17706)
- 统计(17493)
- 资源(17302)
- 现代(16333)
共检索到537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颖 罗震东 李志刚
全球化进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的区域分化使城市收缩成为普遍现象,我国部分老工业地区也面临着收缩困境。本文以武汉武钢社区为例,探究大都市老工业地区出现的局部收缩现象。发现武钢社区的收缩与传统老工业地区具有共性表征,但在大都市的综合作用下具备恢复的韧性,是一种"过渡型收缩"。我国特殊的转型语境与政企关系决定了局部收缩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是政府治理意识转变的体现。虽然局部收缩是一种较为乐观的中间状态,但政府仍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借助这一契机转换发展动能,尽快逆转收缩进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局部收缩 大都市 老工业地区 武钢社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丛喜静 王兴平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大都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养老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适老型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目标,并针对现状问题从提升城市尊老爱老社会环境、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适老交通体系、配置多级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并通过构筑老年生活评估体系引导大都市老龄社会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发展,从而构筑整体环境包容、健康、永续发展的适老型大都市。
关键词:
大都市 适老型 整体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皇甫玥 张京祥 邓化媛
大都市区化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国,大都市区化已经在一些高度城市化地区出现。本文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归纳出大都市区化的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对南京实证案例的考察上。
关键词:
大都市区化 新型城市化 特征 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小平 巩淑敏 申端帅 谷晓坤
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有效缓解了大都市发展用地需求与供地指标矛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基于助推理论,通过对上海市Q区Z镇实地调研分析发现,镇级地方政府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末端治理过程中将减量指标要求与柔性助推手段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境差异组合运用助推工具,干预和推动目标主体行为决策,有利于消解政策实施障碍。建议政府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基于企业、村集体等目标主体的复杂行为和心理特征,结合其多元利益诉求,优化调适政府治理行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洁 王磊
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使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扩展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特征,即工业资本迅速向外扩展,而人口与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土地遥感影像、产业空间重组信息和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本、人口等要素在城市空间的运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并对城市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当前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足、城市的社会融合度低、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认为要以增加新城区人口数量、推进人口融合和产业转型为导向,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提档升级、推动土地的混合利用、深化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新城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亚平 徐灿 袁满 丁乙宸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背景下,都市圈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其中产业链是都市圈产业空间研究的重要视角。基于1990—2022年微观企业数据,在构建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形成机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时空演变、分布格局、产业分工和功能网络等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武汉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经历了初步集聚、点轴扩散、网络扩散三个阶段的演化发展,汽车产业呈现核心环节中心集聚、配套环节较为分散及产业分工圈层分布的特征,表现出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区域格局,总部—分支网络和供应网络分别呈“一主多副”和“星”型放射结构。政府引导、消费市场、产业基础、实体环境等因素对武汉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都市圈 产业空间 产业链 汽车产业 武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春阳 杨培峰
收缩城市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中国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后,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收缩,但中外收缩城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从收缩城市的复杂属性出发,提取动因机制及表现特征为主要研究要素,对中外收缩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在动因机制方面,去工业化是引发早期西方城市收缩的核心因素,区域性去工业化引起山西等地区城市收缩;全球化引发西方单一产业地区收缩,在中国表现为资本向沿海地区集聚,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迁移;郊区化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人口流失、内城收缩,在广义郊区化进程下中国的城市中心与郊区中心共同发展;(2)在表现特征方面,国外收缩城市普遍为中度收缩,处于收缩后期,中国普遍为低度收缩,处于收缩初期;国外房屋空置体现"真实"收缩,中国房屋空置在村镇层面体现"真实"收缩,大中城市出现"虚假"收缩;国外收缩集中在区域中心地区及城市,空间分布呈"中心空洞,边缘丰满",空间规模呈"人口流失—空间收缩",中国收缩集中在区域村、镇等边缘地区及县级市,空间分布呈"中心丰满,边缘空洞",空间规模呈"人口流失—空间扩张"。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动因机制 表现特征 比较研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勇 肖玲
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战略支点。在分析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初步具备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武汉都市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关键词:
武汉 都市圈 结构 特征 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王兴平 朱凯
文章针对农宅闲置这一空间现象,选择大都市区为研究范围,基于南京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农宅闲置的类型与空间特征。依据闲置程度的不同,将闲置农宅分为真实性、潜在性与周期性闲置3种类型。发现在单栋住宅尺度,不同类型闲置农宅与其建造时间、层数存在关联。在村庄尺度,闲置农宅在村庄早期发展区有集中趋势,但单一类型闲置农宅以穿孔分布为主。在区域尺度,村庄闲置率受其所在空间圈层影响,潜在性与周期性闲置率呈自近域、近郊向远郊递增趋势,但真实性闲置率在近郊最高;村庄闲置率还受空间属性区位影响,邻近或位于商品化、密集建设区的村庄各类闲置率都低于远离这两类空间的村庄。最后,结合农宅闲置类型与空间特征,提出规划策略建议。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农村住宅 闲置 特征 南京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丁健
国际大都市CBD的功能特征、增长机制、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丁健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意为城市中心商务区,它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CBD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庄佩君 汪宇明
认知共同体共享的思维逻辑和思想理念有助于达成共同的政策。从认知共同体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结合美国大都市行政联合实践和宁波大都市区案例,以新制度主义、网络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将认知共同体这一协作机制延伸至次国家层级,检验认知共同体在国内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认知共同体的大都市区治理与协调的新型机制。
关键词:
认知共同体 大都市区 治理 协调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璇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和增加,城市边界日益向周边地区拓展,随之出现了“撤村建居”及“村落合并”等现象,过渡型社区也由此诞生。由于过渡型社区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社区居民的生活连续性和断裂性并存,社区治理在实践过程中充满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张力,无法顺利地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直接过渡,结构转换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此,过渡型社区治理成为城市化的直接实践场,研究过渡型社区的结构特征和治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过渡型社区 治理 结构特征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都市区周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政务数据的武汉都市发展区职住匹配与通勤特征研究
基于收缩机制的若干回归模型比较研究
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8大都市圈的检验
武汉市工业“三废”污染状况计量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
上海大都市圈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视角
大都市女性流动人口特征与结构解析——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实证研究为例
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动力机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基于七国大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比较研究
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识别、组织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