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1)
2023(7619)
2022(5925)
2021(5457)
2020(4302)
2019(9926)
2018(9797)
2017(18438)
2016(9632)
2015(11043)
2014(10666)
2013(10384)
2012(9429)
2011(8694)
2010(8530)
2009(7915)
2008(7733)
2007(6539)
2006(5982)
2005(5649)
作者
(26526)
(22080)
(22036)
(21149)
(14304)
(10429)
(9957)
(8625)
(8585)
(7744)
(7534)
(7355)
(7071)
(7044)
(7014)
(6951)
(6639)
(6412)
(6280)
(6018)
(5543)
(5287)
(5204)
(5016)
(4991)
(4897)
(4747)
(4624)
(4412)
(4344)
学科
(50307)
经济(50264)
管理(22094)
中国(19957)
(19676)
方法(16892)
数学(15446)
数学方法(15388)
(13228)
企业(13228)
(12628)
地方(10746)
(10635)
贸易(10628)
(10390)
业经(9718)
(8944)
农业(8245)
(8103)
关系(7825)
环境(7662)
城市(7534)
(7475)
(7190)
(7105)
银行(7099)
发展(6936)
(6929)
(6928)
(6807)
机构
大学(140450)
学院(137648)
(69096)
经济(67989)
研究(56588)
管理(49127)
中国(43383)
理学(42017)
理学院(41447)
管理学(40917)
管理学院(40646)
(31338)
科学(31203)
(28059)
(27354)
研究所(25030)
经济学(23811)
中心(23785)
财经(22991)
经济学院(21477)
(21328)
(20801)
北京(20364)
(20116)
(18989)
师范(18864)
(18301)
科学院(17591)
财经大学(17315)
业大(16882)
基金
项目(93349)
科学(75542)
基金(71765)
研究(68774)
(63036)
国家(62625)
科学基金(53609)
社会(48604)
社会科(46300)
社会科学(46291)
基金项目(37335)
自然(31840)
(31479)
自然科(31190)
自然科学(31184)
自然科学基金(30640)
教育(29811)
资助(28500)
(28197)
编号(24921)
国家社会(22474)
(21992)
中国(21841)
(21663)
重点(21499)
成果(20179)
教育部(19134)
(18673)
发展(18372)
(18119)
期刊
(74311)
经济(74311)
研究(47782)
中国(27478)
科学(20109)
(19066)
(18998)
学报(18917)
管理(18477)
大学(14994)
学学(14035)
经济研究(13831)
农业(13309)
(13293)
金融(13293)
问题(12070)
财经(11854)
教育(11556)
(10657)
(10511)
世界(10122)
技术(10084)
国际(9888)
业经(9692)
(8232)
城市(7431)
资源(7095)
现代(7085)
(6886)
技术经济(6604)
共检索到210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谢守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周炳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韦亚平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毛广雄  
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在与市场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传统城市化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历史考察和现实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也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转型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白明英  
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 ,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以内陆资源型省区中心城市太原市为案例 ,通过与发达地区都市区发展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太原大都市区发育尚处于初期阶段 ,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发达地区同类城市都市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滞后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缓 ,扩散力弱 ;城市资本集聚能力较低 ,外力推动不强 ;腹地总体水平较低 ,自下而上城市化动力不足 ;政策催化作用 ,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文章最后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及调控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非嵌套空间权值矩阵的检验方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市化效应及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所产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存在各自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城市化进程道路,应继续提升城市集中度,通过发展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收入差距,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珠三角地区已达到城市最优集中度,应通过扩张区域辐射范围来均衡区域的最优城市集中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皇甫玥  张京祥  邓化媛  
大都市区化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国,大都市区化已经在一些高度城市化地区出现。本文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归纳出大都市区化的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对南京实证案例的考察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镜权  温锋华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理论背景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的宏观背景为指导,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总结转型时期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城市化新的动力系统结构,提出包括自上而下的压力、自下而上支撑力、前向拉力和后向推力等四大动力,从而构成了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四轮驱动"的动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城乡统筹的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的一般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勇,朱磊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国平  孙铁山  
本文将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组织定义为网络化大都市,并阐述了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在空间组织上,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单中心聚焦的发展模式,倡导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强调构建面向区域的开放的多中心区域城市空间格局。在功能整合上,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模式强调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将实体空间上的多中心区域城市变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化大都市。在区域治理上,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模式强调通过对话、协调与合作实现权利平衡和利益分配,通过网络化管治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区域治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振华  
本文在归纳和梳理世界城市理论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以及陈述个人的倾向性意见,并结合我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出一些战略性的理论思考。一、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讲,世界城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15年Patrick Geddes就提出过这个概念,它是指那些在世界商业活动中占有不成比例数量的城市。在当时,那些世界商业活动高度集聚的城市便被视为世界城市。但对世界城市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系统研究,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中经过了一系列的理论演进与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久文  李承璋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从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以发展型消费为主、享乐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注重消费质量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区域一体化推动了都市圈核心城市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同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相异的功能定位将使得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各具特色。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新  唐晓平  
在我国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都市圈化,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归纳,进而将中国三大都市圈与日本的都市圈进行比较,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还能实现国家和区域的人口—经济—生态的平衡。都市圈化的推行,将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以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人口高度聚集的沿海城镇密集地区,成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竞争战略的支撑点,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体制鸿沟和贫富鸿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华松  黄耿志  陈昆仑  叶昌东  
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全球范围的城市与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多尺度、广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正在出现,城市发展的过程与逻辑发生重大变化,"星球城市化"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在介绍"星球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与演变的整体表现,检视"星球城市化"理论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解释力。研究认为,我国40年快速城市化过程印证了"星球城市化"的诸多特征与表现。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和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日渐深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方卷入到全球资本大循环过程,资本导向下的"空间修复"对原有下垫面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与颠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城市研究,文章认为一方面要分析"星球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空间形式、表征内容、影响方式与响应机制等,探究空间资本化、资本在地化的发展机理与逻辑过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和处理"星球城市化"引致的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为中国健康和可持续新型城镇化进程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