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67)
2023(17650)
2022(15174)
2021(13873)
2020(11757)
2019(26772)
2018(26460)
2017(51185)
2016(27785)
2015(30767)
2014(30377)
2013(30588)
2012(28245)
2011(24989)
2010(24941)
2009(23012)
2008(22805)
2007(19937)
2006(17567)
2005(15597)
作者
(79640)
(66538)
(66009)
(62813)
(42671)
(31967)
(29995)
(25755)
(25300)
(23919)
(22956)
(22655)
(21238)
(21161)
(20504)
(20415)
(19681)
(19643)
(19258)
(19200)
(16374)
(16314)
(16142)
(15189)
(14879)
(14849)
(14752)
(14637)
(13433)
(13188)
学科
(117825)
经济(117704)
(100230)
管理(90598)
(87779)
企业(87779)
方法(54941)
数学(45171)
数学方法(44729)
(35504)
(34622)
业经(33480)
中国(28557)
地方(25467)
农业(25128)
(24559)
财务(24493)
财务管理(24457)
企业财务(23230)
(22233)
(22221)
技术(21619)
(20641)
贸易(20627)
理论(20240)
(19937)
(19898)
(18194)
环境(17423)
(17029)
机构
学院(394519)
大学(392867)
管理(160562)
(159810)
经济(156452)
理学(138969)
理学院(137460)
管理学(135368)
管理学院(134630)
研究(127726)
中国(97524)
(83231)
科学(79390)
(74157)
(67008)
(63617)
(62073)
财经(59699)
业大(59419)
中心(58785)
研究所(57893)
(54386)
农业(52587)
北京(51359)
(49838)
师范(49346)
经济学(47864)
(47553)
(46767)
财经大学(44364)
基金
项目(270456)
科学(214056)
基金(197823)
研究(197214)
(172162)
国家(170681)
科学基金(148271)
社会(125842)
社会科(119288)
社会科学(119254)
(105913)
基金项目(105349)
自然(97015)
自然科(94807)
自然科学(94784)
自然科学基金(93137)
教育(88901)
(87902)
资助(80916)
编号(79700)
成果(63069)
重点(59824)
(59448)
(57705)
(57247)
课题(53808)
创新(53347)
国家社会(51882)
科研(51649)
教育部(50961)
期刊
(175463)
经济(175463)
研究(113818)
中国(72399)
管理(61128)
学报(60903)
(60590)
(58799)
科学(56680)
大学(46184)
学学(43493)
农业(42101)
教育(38060)
(34933)
金融(34933)
技术(34674)
业经(30517)
财经(29423)
经济研究(27179)
(25216)
(24564)
问题(23119)
图书(21850)
技术经济(20803)
现代(19123)
科技(18456)
理论(18381)
资源(18059)
商业(18054)
(17967)
共检索到578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雨森  张延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存友  汤建中  
文章从经济网络和城市节点两个层次出发,对长江三角洲15座城市的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把经济网络和城市节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的两个整合方向为网络城市和跨国型城市的观点,同时还提出了四条整合建议:加强城市间的协作,加快快速通道网络的建设,整合区内产业结构以及寻求新的内外整合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祖麟  白永平  
本文以大都市理论和区位理论为基础 ,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 ,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背景下 ,上海大都市周边的大城市苏州和南通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以及实现定位的途径 ,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诸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勇,朱磊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松柏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季节性移居乡村休闲养老,这种发展趋势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养老资源不足和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两个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养老目的地的形成可以分为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的自发模式和企业投资促成的"联众模式"两种;乡村休闲养老者群体主要是低龄老人,选择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时主要受目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休闲养老配套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和目的地形象等因素的影响。季节性移居乡村休闲养老不仅可以缓解老龄化背景下都市圈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而且可以解决乡村休闲旅游设施淡季的闲置问题,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村民的就业致富和城乡文明的交融与传播。都市圈具备条件的乡村可以把满足周边城市乡村休闲养老需求作为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吴姝雅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 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胡晨光  
本文通过VECM(Vector Error Corrected 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涛方  吴志强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鹏  李廉水  
在研究中国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科技在内的中国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进而提出了促进该都市圈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希东  赵鸿婕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阐述了 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暾辉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演变研究,对促进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利用2005-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等相关数据,分别测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特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圈空间上明显呈中心集聚态势,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呈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单中心分工格局、长三角都市圈呈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分工格局、珠三角都市圈呈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的分工格局;中心城市间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行业地方化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亚  张小林  李红波  
近年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快速交通不断发展,城市区域可达性得到大幅提高。基于栅格数据的成本加权距离法,利用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以及日常可达性等区域可达性指标,比较分析有无高速公路和有无高速铁路情况下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探索两种快速交通方式对中心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由于高速公路网发育程度较好,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较为均衡,而高速公路桥能显著缩短两岸旅行时间;高速铁路运行速度更快,但主要沿大城市带呈线状分布,因此对沿线可达性改善明显,尤其是对铁路端点城市;高速铁路较高速公路对城市之间日常可达时间优化效果显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对于可达性影响各异,需衔接配合方能大幅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蓓蓓  李凤英  俞钦钦  于洋  毕军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吉昌  李文杰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2省1市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第三产业贡献率和产业结构弹性模型分析,对比了3个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得出上海市在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劳动效率、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和服务业贡献率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服务业在劳动效率、发展速度和贡献率方面均高于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省的服务业产值比重没有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服务业发展规模虽然较大,但在服务业比重和劳动效率方面尚需努力。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大楷  冯体一  
本文以构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二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在产出能力、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优劣。但现阶段总体来看,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高于江苏、浙江两省,而江苏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强于浙江。本文最后给出了实证研究的政策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