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04)
2023(14959)
2022(12630)
2021(11747)
2020(9932)
2019(23111)
2018(23130)
2017(44035)
2016(24233)
2015(27363)
2014(27388)
2013(26545)
2012(24304)
2011(21520)
2010(21464)
2009(19573)
2008(18898)
2007(16499)
2006(14504)
2005(12730)
作者
(69472)
(57479)
(56813)
(54582)
(36631)
(27531)
(26060)
(22619)
(22050)
(20463)
(19716)
(19329)
(18427)
(18233)
(17851)
(17647)
(17145)
(17116)
(16561)
(16416)
(14308)
(14190)
(14019)
(13209)
(12857)
(12759)
(12756)
(12719)
(11513)
(11402)
学科
(92157)
经济(92042)
管理(66099)
(61237)
(50641)
企业(50641)
方法(39324)
数学(33438)
数学方法(32889)
(26400)
中国(26342)
(22850)
(22288)
业经(21526)
地方(21090)
(17912)
农业(17496)
理论(17066)
(14999)
(14673)
贸易(14662)
(14119)
技术(14063)
(13910)
财务(13825)
财务管理(13798)
环境(13796)
(13795)
(13735)
银行(13686)
机构
大学(332021)
学院(329076)
管理(127930)
(122637)
经济(119685)
研究(113265)
理学(110490)
理学院(109151)
管理学(106796)
管理学院(106211)
中国(83953)
(74757)
科学(73325)
(57443)
(56748)
(56534)
研究所(52566)
业大(52130)
中心(51116)
(49069)
北京(47743)
(46294)
师范(45816)
财经(44996)
农业(44517)
(41919)
(40837)
(39824)
技术(37097)
师范大学(37058)
基金
项目(229718)
科学(179382)
研究(167128)
基金(164508)
(144149)
国家(142936)
科学基金(122206)
社会(102248)
社会科(96547)
社会科学(96521)
(89877)
基金项目(87514)
自然(80826)
自然科(78934)
自然科学(78915)
自然科学基金(77424)
教育(76648)
(76459)
编号(69247)
资助(67432)
成果(56718)
重点(51469)
(49222)
(48587)
课题(48240)
(47093)
科研(43999)
创新(43898)
项目编号(42359)
大学(42304)
期刊
(136573)
经济(136573)
研究(97261)
中国(67797)
学报(56869)
(51784)
科学(50828)
管理(47091)
教育(43128)
(42988)
大学(42667)
学学(39488)
农业(35687)
技术(29467)
(26045)
金融(26045)
业经(22846)
经济研究(21206)
财经(20828)
图书(20670)
(18645)
问题(18287)
(17700)
科技(16477)
(16412)
理论(15765)
资源(15194)
技术经济(15049)
业大(14874)
现代(14744)
共检索到488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费跃  过秀成  过利超  张宁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组成的高快路系统是满足大都市区范围内长距离快速机动化交通需求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产业布局重构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了大都市区化背景下高快路一体化的内涵和布局形态,采用供需平衡模型测算高快路发展规模,通过计算节点和线路重要度确定高快路主要控制节点和走向,结合理论分析和城市实践,估算高快路环线半径。最后以南京大都市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崇刚  孙伟  曹玉红  李露露  陈晨  
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是区分城乡地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科学基础,城乡边界动态演化方法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京市1985~2016年土地利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紊乱度和建设用地占比为形态指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为功能指标,从形态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的指标体系,利用公里网格对各个指标进行切分后依据距离衰减理论和"断裂点"分析方法来识别南京市的不同阶段城乡边界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198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以内部填充为主,城乡边界变化较为缓慢; 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乡边界变化幅度较大;(2)南京市城乡空间边界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张特点,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城市国有经济和乡村工业化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慢,快速城市化和开放型经济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快;(3)南京作为特大城市,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例检验城乡边界演化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利于为其他大都市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大都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占用、污染排放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同时也引致交通拥挤、空间局促、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控政策,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借鉴地理学传统分区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素,从人居环境的约束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出发,构建人口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单元划分、指标赋值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并采用修正矩阵向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人口布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王兴平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小城镇曾一度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然而,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向大城市的实际转移,全国范围内都开展了广泛的乡镇撤并运动,这在发达的大都市地区更为明显。本文将乡镇撤并置于大都市区化的视野内进行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发现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内乡镇撤并有很强的时空关联性,且后者高度服从于前者需要。通过对被撤并乡镇驻地的发展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与大都市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驻地都在衰退,少数发展的也是由于被城市扩张吸纳,或因受城市辐射而保持稳定,总体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失落空间"。进一步将被撤并乡镇驻地分为一般衰退型、规划控制稳定/衰退型、总体稳定型、城市吞噬再造发展型、工矿生命周期终结衰退型五种类型,针对其各自特点与现实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大都市区发展为目标提出引导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盈  桑东升  李献忠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陆军  李玉萍  
本文运用2002—2006年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大都市区的税收相关性及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加权方式是影响反应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当使用地理距离变量加权时,空间相互作用与信息传递随距离递减,地区之间存在税收反应正相关;当使用经济变量加权时,若异质性较大的多个地区相互间竞争则出现负相关。此外,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等级会影响税收反应的程度,其中,核心地区可能比边缘地区反应程度更高,并相对其他地区形成"地域歧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承志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研究试图解决的是这样一对矛盾:大都市区内部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大都市区协调治理的需要,而大都市区内部的权威分割又带来了区域整体治理的难题。也就是说,大都市区的治理根本就是要实现自治与权威、分散与集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国外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和治理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为了提升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绩效,应当建立跨区域的权威性协调机构以加强区域协调治理,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以及在大都市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尹来盛  冯邦彦  
大都市区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单元和战略平台。区域治理是影响大都市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美大都市区治理的比较研究发现:(1)美国的大都市区治理以包含了地方政府、专业团体等在内的网络化治理为主;我国的大都市区治理无论是行政区划的调整还是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抑或是上级政府的规划指导,都体现出政府主导的整体性治理特征;(2)中国自上而下和美国自下而上的体制差异决定了中美两国大都市区问题的缘起和问题本身不同,进而导致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上的较大差异,但处于两极的中美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存在逐步靠拢的趋势;(3)适当的辖区合并是解决大都市区政府碎化的可行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官卫华  陈雯  
在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社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参照。20世纪中期以来,纽约、伦敦、东京、芝加哥等国际发达城市随着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代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其经济主体,大大提高了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研究较多,但是鉴于中西方发展模式性差异,尚需结合我国大都市发展的现实,对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模式和布局机制作更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机理归纳总结为自组织创新网络、市场和制度双驱动、人文和社会因素介入等,然后以南京为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入分析其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并对上述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期为相关产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认为,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剑双  陈宇琼  齐立博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面临着更加多元的机遇与挑战,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这里孕育成长,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成为城市人下乡和乡村就地城镇化相碰撞的地区,最终实现从目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向理想田园人居地。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为例,分析总结了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土地、人口、产业、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困境,并从全域融合、要素聚集、产业创新、生态赋值和收入均衡5个方面提出了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认为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要重点转向关注全域城乡国土空间、吸引人才就业定居、全域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农民各类资产增值增信等方面,以期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发挥小城镇应有的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皇甫玥  张京祥  邓化媛  
大都市区化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国,大都市区化已经在一些高度城市化地区出现。本文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归纳出大都市区化的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对南京实证案例的考察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