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2)
- 2023(16634)
- 2022(14295)
- 2021(13381)
- 2020(11056)
- 2019(25424)
- 2018(25631)
- 2017(48137)
- 2016(26372)
- 2015(29923)
- 2014(30419)
- 2013(29955)
- 2012(27886)
- 2011(24993)
- 2010(25231)
- 2009(22841)
- 2008(22294)
- 2007(19982)
- 2006(17792)
- 2005(15919)
- 学科
- 济(107589)
- 经济(107479)
- 管理(75057)
- 业(71587)
- 企(58118)
- 企业(58118)
- 方法(43262)
- 数学(36436)
- 数学方法(35877)
- 中国(31741)
- 农(30643)
- 地方(29203)
- 业经(25128)
- 财(24628)
- 学(23990)
- 技术(21175)
- 农业(20962)
- 制(19648)
- 理论(19146)
- 贸(18403)
- 贸易(18381)
- 易(17687)
- 环境(17506)
- 和(17406)
- 银(17397)
- 银行(17350)
- 行(16576)
- 融(16333)
- 金融(16329)
- 务(15251)
- 机构
- 学院(370301)
- 大学(369128)
- 管理(142907)
- 济(140309)
- 经济(136731)
- 研究(125968)
- 理学(121807)
- 理学院(120310)
- 管理学(117992)
- 管理学院(117320)
- 中国(96015)
- 京(81730)
- 科学(80345)
- 财(64998)
- 所(64211)
- 农(60705)
- 中心(58755)
- 江(58417)
- 研究所(57926)
- 业大(55398)
- 范(53474)
- 师范(52985)
- 北京(52441)
- 财经(50729)
- 州(47845)
- 农业(46947)
- 院(46168)
- 经(45787)
- 技术(42854)
- 师范大学(42499)
- 基金
- 项目(246808)
- 科学(192466)
- 研究(183259)
- 基金(174297)
- 家(151489)
- 国家(150129)
- 科学基金(128487)
- 社会(111665)
- 社会科(105595)
- 社会科学(105565)
- 省(98389)
- 基金项目(93179)
- 教育(84665)
- 自然(83485)
- 划(82398)
- 自然科(81479)
- 自然科学(81461)
- 自然科学基金(79935)
- 编号(77345)
- 资助(71507)
- 成果(63149)
- 发(55702)
- 重点(55259)
- 课题(54170)
- 部(52889)
- 创(51108)
- 创新(47597)
- 项目编号(46701)
- 科研(46399)
- 大学(45568)
- 期刊
- 济(165654)
- 经济(165654)
- 研究(112290)
- 中国(81783)
- 学报(57439)
- 农(55657)
- 科学(53812)
- 管理(53473)
- 教育(51349)
- 财(49710)
- 大学(43246)
- 学学(40014)
- 农业(38729)
- 技术(36749)
- 融(34263)
- 金融(34263)
- 业经(28469)
- 经济研究(24646)
- 图书(24204)
- 财经(23489)
- 问题(21357)
- 业(20083)
- 经(20041)
- 科技(19195)
- 技术经济(19045)
- 理论(18170)
- 资源(17818)
- 现代(17272)
- 版(17220)
- 坛(17167)
共检索到570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盈 桑东升 李献忠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大都市区概念界定标准的演变历程,对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进行了反思。其次,探讨了轨道交通线网和快捷道路交通支撑条件下通勤率指标的取值问题,提出了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单向通勤率指标为10%或5%的阈值标准。最后,认为阈值标准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整性的特点,应根据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和对外交通通达条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关键词:
大都市区 空间尺度 通勤率 居民出行调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坤焘 徐煜辉
技术进步是塑造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并以重大通用目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经济范式变迁。范式变迁重新定义了资源稀缺性,扩展了分工,决定着国家与城市区域的命运,进而影响空间演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经济范式下,城市区域的分工水平不断跃升,带来产业空间重构及集群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技术经济范式限定空间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空间交易成本与本地化收益递增效应的权衡的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崇刚 孙伟 曹玉红 李露露 陈晨
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是区分城乡地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科学基础,城乡边界动态演化方法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京市1985~2016年土地利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紊乱度和建设用地占比为形态指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为功能指标,从形态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的指标体系,利用公里网格对各个指标进行切分后依据距离衰减理论和"断裂点"分析方法来识别南京市的不同阶段城乡边界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198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以内部填充为主,城乡边界变化较为缓慢; 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乡边界变化幅度较大;(2)南京市城乡空间边界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张特点,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城市国有经济和乡村工业化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慢,快速城市化和开放型经济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快;(3)南京作为特大城市,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例检验城乡边界演化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利于为其他大都市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大都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占用、污染排放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同时也引致交通拥挤、空间局促、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控政策,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借鉴地理学传统分区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素,从人居环境的约束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出发,构建人口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单元划分、指标赋值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并采用修正矩阵向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人口布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顾凤霞 刘文宝
都市区的科学划界对制定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针对都市区的概念、划界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春都市区的范围界定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都市区的发展规律。其中新建立了实用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长春都市区的范围应包括兰家镇、三道镇、玉潭镇、新立城镇等近郊乡镇。结合长春边界历史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春都市区的发展呈现地域范围不断扩张,并且沿交通线扩张迅速的趋势,未来存在行政边界重组的可能。
关键词:
都市区 划界 层次分析法 引力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大道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费跃 过秀成 过利超 张宁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组成的高快路系统是满足大都市区范围内长距离快速机动化交通需求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产业布局重构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了大都市区化背景下高快路一体化的内涵和布局形态,采用供需平衡模型测算高快路发展规模,通过计算节点和线路重要度确定高快路主要控制节点和走向,结合理论分析和城市实践,估算高快路环线半径。最后以南京大都市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关键词:
高快路一体化 布局形态 供需平衡 重要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刚 姚士谋
塑造宁波市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包括塑造特色形象 ,建设标志性建筑 ,确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作者提出要点、线、面结合 ,把城市风貌分区和景观点建设相结合 ,优化城市的空间形象。
关键词:
城市形象 特色 风貌 景观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宁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大都市区 创新空间 创新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关小克 徐艳 王胜涛 郭力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廖元和
重庆大都市圈是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重庆大都市圈也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的建设是影响重庆大都市圈功能定位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则是重庆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庆大都市圈的新发展战略就是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型开发区的发展促进重庆大都市圈的形成。
关键词:
重庆大都市圈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开发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陆军 李玉萍
本文运用2002—2006年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大都市区的税收相关性及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加权方式是影响反应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当使用地理距离变量加权时,空间相互作用与信息传递随距离递减,地区之间存在税收反应正相关;当使用经济变量加权时,若异质性较大的多个地区相互间竞争则出现负相关。此外,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等级会影响税收反应的程度,其中,核心地区可能比边缘地区反应程度更高,并相对其他地区形成"地域歧视"。
关键词:
税收竞争 空间滞后模型 京津冀大都市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