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68)
2023(8266)
2022(7042)
2021(6657)
2020(5603)
2019(12970)
2018(12557)
2017(24256)
2016(12619)
2015(13734)
2014(13400)
2013(12803)
2012(11404)
2011(9804)
2010(9204)
2009(8025)
2008(7337)
2007(5924)
2006(4575)
2005(3411)
作者
(31639)
(26480)
(26253)
(25048)
(16745)
(12668)
(12068)
(10439)
(10143)
(9149)
(8959)
(8789)
(8476)
(8231)
(7967)
(7902)
(7791)
(7716)
(7559)
(7445)
(6329)
(6265)
(6169)
(6163)
(5992)
(5943)
(5722)
(5472)
(5177)
(5163)
学科
(50928)
经济(50881)
管理(36241)
(34393)
方法(28275)
(28072)
企业(28072)
数学(25944)
数学方法(25591)
(13711)
(12686)
中国(12031)
业经(10104)
(9435)
财务(9392)
财务管理(9372)
地方(9326)
农业(8959)
企业财务(8921)
(8386)
贸易(8384)
(8151)
(8139)
技术(7924)
环境(7806)
(7181)
(6954)
理论(6950)
(6698)
(6542)
机构
大学(163334)
学院(162673)
管理(69082)
(68617)
经济(67386)
理学(61262)
理学院(60650)
管理学(59592)
管理学院(59287)
研究(47623)
中国(35761)
(32123)
(31044)
科学(28320)
财经(25929)
中心(24214)
(23894)
业大(23472)
经济学(22120)
(21968)
(21943)
(21070)
师范(20844)
(20648)
经济学院(20302)
财经大学(19848)
研究所(19002)
北京(18816)
经济管理(18601)
(18375)
基金
项目(124390)
科学(100900)
基金(94213)
研究(90012)
(81835)
国家(81251)
科学基金(72322)
社会(60277)
社会科(57502)
社会科学(57491)
基金项目(50822)
(47511)
自然(47426)
自然科(46415)
自然科学(46405)
自然科学基金(45555)
教育(42115)
(40206)
资助(37408)
编号(34883)
(28425)
重点(27887)
(26659)
国家社会(26204)
(25998)
成果(25582)
教育部(25046)
创新(25024)
人文(24645)
科研(24538)
期刊
(62024)
经济(62024)
研究(42577)
(24840)
中国(24699)
管理(23659)
学报(22043)
科学(21723)
大学(18021)
(17632)
学学(17160)
技术(15786)
教育(13293)
农业(12276)
财经(12210)
(11857)
金融(11857)
(10440)
经济研究(10408)
业经(10076)
统计(9008)
问题(8658)
(8235)
技术经济(8107)
财会(8076)
理论(7767)
资源(7536)
(7418)
科技(7418)
决策(7252)
共检索到214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大都市区概念界定标准的演变历程,对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进行了反思。其次,探讨了轨道交通线网和快捷道路交通支撑条件下通勤率指标的取值问题,提出了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单向通勤率指标为10%或5%的阈值标准。最后,认为阈值标准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整性的特点,应根据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和对外交通通达条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盈  桑东升  李献忠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荣朝和  闫星祎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国霞  蔡建明  
都市区已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其地域空间范围划分标准尚不明晰,从而影响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空间管治的可操作性。在对国内外都市区定义及划分方法的简要评述基础上,考虑到我国都市区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口经济空间两种划分方法。研究认为由于城市产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及其产业活动影响范围的差异性会导致产业经济空间的划分方法难以具体实施,推荐以核心城市人口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来划分都市区。在此讨论基础上,对全国尺度上的大都市区空间范围进行了大致匡算和划分,目前全国共有30个大都市区;并以北京市作为案例点,利用GIS技术,考虑道路交通系统,更为具体详细地对北京市都市区范围进行了界定,都市区地域空间形态表现为明显的锯齿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晓萍  赵坚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主要大城市已经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体现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空间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专业化分工所需的市场规模。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为多中心结构提供了空间支撑,在扩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的同时,提高了大都市区多个集聚中心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维护了市场的完整性,为多中心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通勤铁路在建设成本、运行速度、运送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最理想的交通方式。东京大都市区的通勤铁路系统在其空间组织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智团  屠启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大都市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地和创新源,研究其对创新驱动的空间响应,有利于推动大都市创新空间的塑造与优化,提升大都市的整体创新能力。本文从创新型企业在纽约、伦敦等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出发,构建"新成本收益曲线"探讨创新型企业在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的经济理性,并基于Logit模型以美国大都市区间和大都市区内为例,对影响创新型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表明,中心城区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收益"改变中心城区集聚的成本收益预期,让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新的可能区位选择,而原有创新型企业集聚水平、生活便利状况、风险资本和文化服务等因素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刚  姚士谋  
塑造宁波市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包括塑造特色形象 ,建设标志性建筑 ,确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作者提出要点、线、面结合 ,把城市风貌分区和景观点建设相结合 ,优化城市的空间形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光进  沙默泉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建  
大都市区是以某一特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成都正处于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的重要转型期。本文提出界定成都大都市区的指标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界定成都大都市区的确切范围,并研究其基本特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震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并已转变为人口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由众多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集聚的发展新阶段。大都市带建设成为中国向内需主导发展模式转变,发挥大国优势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聚焦点。该文认为,国内在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标准上应首先取得共识,这是国内都市带发展规划的前提,针对国内都市连绵区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在梳理并借鉴国际成熟都市带的相关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培源  叶丽云  
空间相互作用力和空间分布轴线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分析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环泉州湾和厦门市已成为两大增长极,漳州市区和南安市则是重要的增长点,该大都市区核心区呈"J"字型发展;由于各县市间的锁定效应与屏蔽效应,城市发展偏心化严重。因此,厦漳泉大都市区不仅要注重其"J"字型发展轴,也要强调多中心理念,规避屏蔽效应,降低空间不平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坤焘  徐煜辉  
技术进步是塑造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并以重大通用目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经济范式变迁。范式变迁重新定义了资源稀缺性,扩展了分工,决定着国家与城市区域的命运,进而影响空间演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经济范式下,城市区域的分工水平不断跃升,带来产业空间重构及集群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技术经济范式限定空间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空间交易成本与本地化收益递增效应的权衡的结果。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牟放  
市场失灵理论是西方财政学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在揭示市场经济缺陷的过程中 ,引申出了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同时 ,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市场失灵领域是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基本标准。市场失灵领域不断扩大不仅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所致 ,而且还受到不同经济理论、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和特殊国情的影响。因此 ,科学地界定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标准 ,既要参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同时还要注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判定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