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1)
2023(3202)
2022(2749)
2021(2634)
2020(2130)
2019(4795)
2018(4699)
2017(9277)
2016(4721)
2015(5312)
2014(5050)
2013(4878)
2012(4543)
2011(4027)
2010(3698)
2009(3234)
2008(2835)
2007(2272)
2006(1939)
2005(1548)
作者
(11953)
(10191)
(9993)
(9675)
(6324)
(4998)
(4718)
(3906)
(3870)
(3531)
(3435)
(3402)
(3204)
(3179)
(3109)
(2957)
(2957)
(2932)
(2839)
(2836)
(2427)
(2401)
(2399)
(2319)
(2292)
(2237)
(2194)
(2157)
(2145)
(1987)
学科
(19261)
经济(19248)
管理(10487)
(9372)
地方(7628)
方法(7147)
(6930)
数学(6547)
数学方法(6495)
(5576)
企业(5576)
农业(5198)
中国(4286)
业经(4157)
人民(3809)
环境(3722)
消费(3573)
地方经济(3452)
结构(3422)
(3085)
贸易(3082)
城市(2984)
(2942)
(2906)
水平(2889)
消费水平(2887)
收入(2835)
(2834)
(2496)
资源(2473)
机构
学院(61871)
大学(59730)
(23625)
管理(23377)
经济(22998)
理学(20630)
理学院(20278)
管理学(19944)
管理学院(19825)
研究(19635)
中国(14488)
科学(13198)
(12947)
(10469)
师范(10418)
中心(9745)
(9663)
(9078)
业大(9008)
(8914)
(8886)
师范大学(8674)
研究所(8218)
财经(8171)
(7714)
(7657)
北京(7605)
(7292)
农业(7112)
经济学(6835)
基金
项目(46226)
科学(37269)
研究(33831)
基金(33717)
(28916)
国家(28656)
科学基金(25588)
社会(21971)
社会科(20829)
社会科学(20826)
基金项目(19533)
(18924)
自然(17105)
自然科(16696)
自然科学(16694)
自然科学基金(16336)
(15508)
教育(14787)
编号(14305)
资助(12118)
(10360)
重点(9931)
成果(9730)
(9492)
(9431)
课题(9421)
创新(8884)
国家社会(8878)
科研(8726)
大学(8409)
期刊
(28573)
经济(28573)
研究(17554)
中国(9066)
科学(8220)
(7680)
学报(7004)
管理(6530)
(6454)
业经(6039)
资源(5402)
农业(5395)
大学(5310)
学学(4908)
经济研究(4794)
教育(4590)
(4496)
技术(4449)
城市(4326)
商业(4210)
问题(3787)
地理(3729)
(3483)
金融(3483)
现代(3347)
图书(3258)
(3138)
商业经济(2958)
财经(2957)
经济地理(2728)
共检索到83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耿  
以广佛都市区的同城化为例,分析都市区经济背景、发展路径、经济联系和规划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同城化下消费的可能走势。随着广佛都市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跨境居住-就业行为日渐普遍,消费空间也必然随着消费关系的变化而悄然变化。同时,随着武广高铁和广珠轻轨的建成和通车,广佛同城化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区域环境之中。借助中心-边缘理论对同城化之后的广佛关系进行解读,广佛既可能在一体化之后整合成一个相对于都市区之外而言更大的核心区,也可能在一体化之后分化出都市区内部新的核心区,这些趋势将复合影响着都市区消费空间的整合或分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坤焘  徐煜辉  
技术进步是塑造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并以重大通用目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经济范式变迁。范式变迁重新定义了资源稀缺性,扩展了分工,决定着国家与城市区域的命运,进而影响空间演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经济范式下,城市区域的分工水平不断跃升,带来产业空间重构及集群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技术经济范式限定空间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空间交易成本与本地化收益递增效应的权衡的结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筱玲  廖远涛  刘松龄  
本文以权力为视角,分析同城化的问题,对同城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关系进行梳理,接着重点对同城化规划过程中涉及的权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诠释权力的约束作用,最后结合广佛同城化的案例进行佐证,从项目的实施过程出发,提出在当前体制下同城化实施的必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刚  姚士谋  
塑造宁波市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包括塑造特色形象 ,建设标志性建筑 ,确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作者提出要点、线、面结合 ,把城市风貌分区和景观点建设相结合 ,优化城市的空间形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大都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占用、污染排放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同时也引致交通拥挤、空间局促、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控政策,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借鉴地理学传统分区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素,从人居环境的约束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出发,构建人口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单元划分、指标赋值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并采用修正矩阵向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人口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崇刚  孙伟  曹玉红  李露露  陈晨  
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是区分城乡地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科学基础,城乡边界动态演化方法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京市1985~2016年土地利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紊乱度和建设用地占比为形态指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为功能指标,从形态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的指标体系,利用公里网格对各个指标进行切分后依据距离衰减理论和"断裂点"分析方法来识别南京市的不同阶段城乡边界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198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以内部填充为主,城乡边界变化较为缓慢; 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乡边界变化幅度较大;(2)南京市城乡空间边界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张特点,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城市国有经济和乡村工业化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慢,快速城市化和开放型经济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快;(3)南京作为特大城市,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例检验城乡边界演化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利于为其他大都市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盈  桑东升  李献忠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瑞坚  
随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以及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城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带)、城市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同城化是当前区域合作的高级形态。新区域主义兴起的今天,同城化协调机制构建必须从区域主义和公共选择的传统路径中走出来,探索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网络化治理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智团  屠启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大都市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地和创新源,研究其对创新驱动的空间响应,有利于推动大都市创新空间的塑造与优化,提升大都市的整体创新能力。本文从创新型企业在纽约、伦敦等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出发,构建"新成本收益曲线"探讨创新型企业在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的经济理性,并基于Logit模型以美国大都市区间和大都市区内为例,对影响创新型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表明,中心城区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收益"改变中心城区集聚的成本收益预期,让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新的可能区位选择,而原有创新型企业集聚水平、生活便利状况、风险资本和文化服务等因素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费跃  过秀成  过利超  张宁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组成的高快路系统是满足大都市区范围内长距离快速机动化交通需求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产业布局重构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了大都市区化背景下高快路一体化的内涵和布局形态,采用供需平衡模型测算高快路发展规模,通过计算节点和线路重要度确定高快路主要控制节点和走向,结合理论分析和城市实践,估算高快路环线半径。最后以南京大都市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华杰媛  孙斌栋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与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新城或新区的规模集聚效应有限,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格局依旧。利用2010年我国大都市区的横截面数据,分别运用四种方法测度了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对提高大都市区的经济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对于东部地区或人口规模大于100万的大都市区尤为明显,但并不适用于中西部地区和人口规模小于100万的大都市区。因此,建议大都市区政府部门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规模,科学地制定城市空间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