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3)
- 2023(8769)
- 2022(7652)
- 2021(7000)
- 2020(6120)
- 2019(14791)
- 2018(14546)
- 2017(28131)
- 2016(15619)
- 2015(17977)
- 2014(18054)
- 2013(18033)
- 2012(17293)
- 2011(15758)
- 2010(15889)
- 2009(14794)
- 2008(14686)
- 2007(13235)
- 2006(11437)
- 2005(10236)
- 学科
- 济(67056)
- 经济(66989)
- 管理(39516)
- 业(36884)
- 方法(29987)
- 企(28099)
- 企业(28099)
- 数学(26721)
- 数学方法(26453)
- 中国(19259)
- 农(18426)
- 地方(18268)
- 学(15621)
- 财(15035)
- 农业(12394)
- 业经(12360)
- 贸(11971)
- 贸易(11965)
- 易(11467)
- 制(11111)
- 环境(9922)
- 和(9886)
- 理论(9646)
- 融(8816)
- 金融(8813)
- 务(8600)
- 财务(8584)
- 财务管理(8554)
- 银(8506)
- 银行(8459)
- 机构
- 大学(228781)
- 学院(225820)
- 济(89197)
- 经济(86925)
- 研究(82336)
- 管理(82208)
- 理学(70398)
- 理学院(69393)
- 管理学(68077)
- 管理学院(67641)
- 中国(60296)
- 科学(54422)
- 京(52534)
- 农(46024)
- 所(43589)
- 研究所(39834)
- 财(39422)
- 业大(38624)
- 中心(37973)
- 农业(36896)
- 江(35111)
- 北京(33406)
- 范(31505)
- 财经(31343)
- 师范(31102)
- 院(29817)
- 经(28340)
- 州(27809)
- 经济学(27369)
- 师范大学(25410)
- 基金
- 项目(152633)
- 科学(117765)
- 基金(108871)
- 研究(106160)
- 家(97028)
- 国家(96216)
- 科学基金(80505)
- 社会(65104)
- 社会科(61419)
- 社会科学(61396)
- 省(59613)
- 基金项目(58655)
- 自然(54520)
- 自然科(53178)
- 自然科学(53157)
- 自然科学基金(52167)
- 划(51982)
- 教育(48491)
- 资助(44997)
- 编号(42861)
- 重点(34978)
- 成果(34904)
- 发(33870)
- 部(32983)
- 创(30729)
- 课题(30611)
- 计划(30150)
- 科研(29830)
- 创新(28847)
- 大学(27907)
共检索到337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焦利民 龚晨 许刚 董婷 张博恩 李泽慧
大都市区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区域城市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区土地扩张及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以及都市区发育过程中城市扩张的一般化空间模式还未被深入理解。论文选取东京、纽约和上海3个大都市区,获取1990—2015年间3期Landsat影像数据,使用梯度和格网分析法,采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城市扩张指数,从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城市形态变化等方面,多角度对比分析各城市不同阶段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大都市区边界仍在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在研究期内持续增长;20多年间东京、纽约和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63%、53%和233%;上海一直处于高强度扩张状态,而纽约的城市扩张在后期几近停滞。②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密度从中心向外呈圈层递减式分布,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半径的增长最明显;城市形态均趋向于紧凑。③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异质性明显。东京的远郊新城不断建设,纽约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次中心仍在扩张但速率逐渐放缓,上海的核心区外围增长剧烈并逐渐向远城区推进。④大都市区域扩张先后经历高速期—缓慢期—停滞期,扩张进程表现为核心区膨胀—次中心及新城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中心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琴 王 丹
本文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三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源于主导产业的发育和成长,而国际大都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主导产业崛起的前提;有效的空间载体和重要的政策平台,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能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成长;专业人才集聚和强劲的面向全球市场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是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三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也是不均相同的,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
关键词:
国际大都市 现代服务业 集群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媛 任翠英
在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各国城市虽采取了诸如政府支持、资源整合、学社合作等共同方法与策略,但国别不同所带来的教育发展及价值取向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终身学习的开展。本文通过东京、纽约两大国际都市在这一领域的异同比较,以期深化人们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把握,并对我国大中城市推进终身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东京 纽约 终身学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疏悦 吴澜 季建乐
纽约的Teardrop公园自建成起就赢得了多方赞誉。周边的居民热爱这里,他们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公园里经常能看到慕名前来观摩的世界各地的设计从业者。在如此局促狭小的环境中创造一个令人难以忘却城市喧闹的世外桃源,Teardrop公园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本文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将该场地从建造到完工直至后期管理的整个发展过程逐一详述,希望通过对于这样一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对国内的大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大都市 自然 游戏 生态 儿童 公园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恺 孙超群
基于《进化中的城市》中的历史调查框架,对1929-2017年间编制的四次纽约大都市区规划进行分析。从技术时代变革驱动城市区域演化视角回顾了RPA与纽约大都市区规划的发展历程,描绘了格迪斯早在1915年提出的五大区域议题在跨度百年的四次区域规划中的延续和变迁。基于此,探讨了RPA基于"危机-应对"模式的规划探索、规划内容的变与不变以及规划的主要成效。从进化的视角总结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希望以此对我国治理体系下的都市圈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雪明
我们设想上海到2020年建成世界城市,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世界城市的能级和水平。据此选取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数据,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结构、人口布局结构和就业布局结构比较研究,进而对上海城市空间和人口的理想结构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的模拟结果是:按上海市辖6340平方公里,上海居住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370万,就业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090万。根据世界城市服务能级的要求,未来上海的CBD就业人口还需进一步集聚,CBD乃至整个城区的居住人口则需要导出。上海城区与郊区600:6000的空间结构基本合理,理想居住人口比例为55:45。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结构 模拟计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荣朝和 闫星祎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晓荣 荣朝和 盛来芳
东京大都市区公共交通的高效率与以山手环线为核心的铁路网络密切相关。以历史资料与现状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山手线的形成与强化过程,分析了其作为环形通道和环状枢纽体系的功能。主要结论如下:①以山手线为中心的铁路网络对东京交通与城市时空形态产生重要影响,铁路网络形态,特别是其枢纽体系对提高城市时空要素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②环线铁路有助于形成城市枢纽体系的有效宏观界面;③以北京为例分析了山手线经验对我国城市及铁路规划的启示,主张强化铁路环线的界面效应。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佳妮
纽约市作为国际典型的移民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与改造、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相应的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市进入城市发展的郊区化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由中心城区曼哈顿向边缘扩散、白人飞走、内城移民聚集等。针对人口变迁特点与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纽约市的实践探索与政策举措如下:第一,立法保障基本权利;第二,重组学区,并鼓励择校;第三,兴办特许学校与移民学校;第四,出台补偿政策。以上经验可为我国大都市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7—2007年北京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及其构成、行业分布和失衡度。结果表明:历年北京均是国内贸易隐含碳的净调入方;1997年、2002年北京是国际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方,但2007年逆转为净进口方;北京一半以上的调出和出口隐含碳都是为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间投入而排放的,多半以上的调入和进口隐含碳是为满足本地最终需求而排放的;北京的国内外贸易隐含碳失衡现象严重,失衡度行业主要是原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和轻型装备制造业。
关键词:
隐含碳 碳失衡 环境负荷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婷麟 孙斌栋
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然而在以金融业发端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早已完成服务转型的全球城市受冲击却最为显著。为了给我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全球城市以及上海制造业企业不同环节的空间布局。三大全球城市虽然以服务业为主,但并未完全放弃制造业,只是在门类上向都市型工业转型;纽约和伦敦主要保留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环节,而东京拥有部分制造环节;不同价值环节的部门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即总部、信息部门等位于城市中心,而制造环节向边缘地带甚至其他城市转移。我国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在门...
关键词:
全球城市 制造业 空间布局 都市圈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费跃 过秀成 过利超 张宁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组成的高快路系统是满足大都市区范围内长距离快速机动化交通需求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产业布局重构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了大都市区化背景下高快路一体化的内涵和布局形态,采用供需平衡模型测算高快路发展规模,通过计算节点和线路重要度确定高快路主要控制节点和走向,结合理论分析和城市实践,估算高快路环线半径。最后以南京大都市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关键词:
高快路一体化 布局形态 供需平衡 重要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月 何丙辉 黄世友 陈桂芳 韩建文
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本文探讨了重庆市北碚区城市用地的扩张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了1972年-2006年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格局;讨论了其1995年-2006年间城市用地扩张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①在时间尺度上,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分为慢、快和剧烈3个阶段,城市用地快速增长的区域分布在城区西南和正南方,城市重心最初向南方迁移后,逐渐向西南方转移;②北碚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可分3类:自然增长型、社会-政治事件影响型和经济-人口影响型;③1995年-2006年来,北碚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各类型间相互转化关系暗示了这些变化主要受控于城市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