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8)
2023(9664)
2022(8099)
2021(7955)
2020(6679)
2019(15846)
2018(16163)
2017(30564)
2016(17064)
2015(19499)
2014(19730)
2013(19325)
2012(17501)
2011(15689)
2010(16206)
2009(14941)
2008(14984)
2007(13796)
2006(12363)
2005(11116)
作者
(47462)
(40242)
(39156)
(37415)
(24997)
(19178)
(18059)
(15540)
(15111)
(14457)
(13558)
(13554)
(12762)
(12566)
(12071)
(11996)
(11952)
(11563)
(11457)
(11317)
(9973)
(9812)
(9684)
(9392)
(9149)
(8916)
(8872)
(8729)
(8162)
(7932)
学科
(68547)
经济(68488)
(54888)
管理(48933)
(47005)
(34549)
企业(34549)
农业(31184)
方法(26897)
数学(23434)
数学方法(22885)
业经(19022)
地方(16663)
中国(16615)
(16548)
(14875)
(12790)
土地(11952)
(11762)
理论(11623)
(10961)
农业经济(10708)
(10148)
财务(10091)
财务管理(10054)
(10032)
贸易(10025)
(9948)
(9932)
银行(9925)
机构
学院(231912)
大学(223749)
管理(91929)
(86813)
经济(84475)
理学(77017)
理学院(76141)
管理学(74498)
管理学院(74060)
研究(72065)
中国(61327)
(56647)
(51210)
科学(46001)
农业(43299)
业大(41344)
(40299)
(39088)
中心(37119)
(36768)
研究所(32683)
北京(32197)
(31336)
(30850)
师范(30613)
财经(30073)
(28745)
(27125)
农业大学(27060)
经济管理(26153)
基金
项目(147483)
科学(114107)
研究(111322)
基金(102469)
(88284)
国家(87399)
科学基金(75079)
社会(66971)
社会科(62851)
社会科学(62828)
(60838)
基金项目(54877)
教育(50785)
编号(49770)
(49713)
自然(48734)
自然科(47478)
自然科学(47468)
自然科学基金(46551)
资助(42014)
成果(39405)
课题(33759)
(32547)
重点(32435)
(31392)
(31305)
(30184)
创新(28082)
(27688)
科研(27655)
期刊
(111534)
经济(111534)
研究(64847)
(60085)
中国(58230)
农业(40506)
学报(34091)
(33554)
科学(33222)
管理(32920)
教育(28601)
大学(26931)
学学(25057)
业经(24979)
(24316)
金融(24316)
技术(23902)
(21337)
问题(15409)
农村(14760)
(14760)
农业经济(14148)
(13939)
资源(13769)
财经(13564)
经济研究(13140)
图书(12870)
技术经济(11974)
现代(11899)
(11650)
共检索到366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关小克  徐艳  王胜涛  郭力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杨重光  蒋三庚  王铮  
目前,中国京、沪、港等国际化大都市内建成区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亟待解决。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城区和建成区,区内土地利用状况对于中国诸多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目前东城区的土地利用模式来看,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与城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东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模式创新的原则、内涵和具体途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应把人口管理与新常态下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并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管理框架,从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方式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同时,加强政府合理行政干预,打破京津冀行政分割,建立首都圈总体产业布局,促进"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变,通过就业人口、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输出改善首都圈经济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佳  孔祥斌  赵晶  张雪靓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茜宇  张占录  华逸龙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都市郊区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耕地保护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设立和配置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路径。研究表明:1土地发展权基于公平的理念,因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而产生;2土地发展权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与土地用途管制相补充的经济补偿机制;3土地发展权的初始配置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相关指标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初始数量;4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和政府购买。基于此,政府应通过法律、规划监管的完善和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来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康琪雪  刘蜜蜜  
已有文献较多研究了在聚集经济作用下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环境因素中凝练出环境容量因素,确定其既是决定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聚集经济和环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大都市就形成了同时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高关联度服务业围绕着市中心或次中心集中布局,知识密集型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区,高关联度重工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近郊区和远郊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卡  
外围中心的集聚力不足是引发人口疏散乏力、空间建设无序等大都市"城市病"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探寻提升外围中心的集聚力关键路径,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围中心集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指标权重和北京市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相结合,对未来几年各区县人口集聚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前期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约束对人口集聚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政策、体制等外生集聚力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影响更大,内生集聚力最大的城区依次是朝阳、海淀、大兴、昌平和通州,内生集聚力最小的依次是门头沟、石景山、东城和西城,政府需通过政策、体制等外生力量提高城市发展新区的外生集聚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楼文龙  
"三农"事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大都市"三农"发展的前景,探索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大都市"三农"发展力度,促进大都市农业经济健康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政策措施,结合北京地区银行业与有关各方的联动实践,作了些粗浅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洪庆  刘黎明  
在城市郊区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城郊农业功能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功能互补需求。论文探讨了现代城郊农业的内涵,分析了现代城郊农业的特点和优势,重点讨论了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即以生产服务功能为基础,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文化旅游功能为发展方向的布局思路;提出了以"生态保育圈、农业生产圈、文化旅游圈"的3圈层布局模式。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评价了北京城郊农业的功能特征、布局结构和发展模式,探讨了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布局战略,以适应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敏燕  董锁成  高宁  李宇  马红  邵丹  徐宁  
大都市森林公园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等游憩福利机会。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大都市森林公园由于资源差异性、活动多样性和管理复杂性导致了其格局分异特征,环境解说提升公众自然、健身和游憩体验的机会产生变化,不同类型环境解说媒介的时空组合也将产生不同。借鉴国际经验,以北京大都市为例,尝试构建大都市森林公园环境解说机会谱系,通过实地踏勘、深度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一手数据,运用GIS和数理分析法分析资源、公众、管理3个约束要素特征,提出都市中心和城市郊野两种典型模式:都市中心模式服务于社区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社区关怀、健身锻炼、自然教育的环境解说机会;城市郊野模式面向北京市外和国际游客,提供当地文化、自然教育、社交休闲、养生保健的环境解说机会,两者在非人员媒介和人员媒介的规划和建设上要求不同。基于以上研究,最后总结提出了优化系统模式、形成支持体系、完善系统媒介、推进项目建设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