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7)
2023(3600)
2022(3287)
2021(3127)
2020(2553)
2019(5981)
2018(6186)
2017(10958)
2016(6504)
2015(7596)
2014(8164)
2013(7990)
2012(7467)
2011(6746)
2010(7170)
2009(6657)
2008(6869)
2007(6444)
2006(5958)
2005(5744)
作者
(20320)
(16491)
(16463)
(16048)
(10655)
(8059)
(7671)
(6479)
(6434)
(6290)
(5738)
(5687)
(5490)
(5461)
(5405)
(5184)
(5153)
(5041)
(4894)
(4821)
(4303)
(4139)
(4135)
(4020)
(3951)
(3878)
(3643)
(3607)
(3533)
(3462)
学科
(21324)
经济(21282)
管理(18481)
(16006)
(13607)
企业(13607)
(7576)
方法(7572)
中国(7410)
(7147)
(7079)
理论(6596)
(6587)
教育(5681)
数学(5427)
业经(5339)
数学方法(5094)
地方(4936)
(4832)
银行(4812)
(4794)
教学(4770)
财务(4766)
财务管理(4736)
农业(4577)
(4510)
企业财务(4396)
(4313)
(4089)
(4079)
机构
学院(93315)
大学(91437)
研究(32621)
管理(30054)
(30049)
经济(28888)
中国(27170)
理学(23554)
理学院(23161)
管理学(22370)
管理学院(22201)
科学(21417)
(21199)
(18337)
(18179)
(18025)
研究所(15900)
(15720)
中心(15591)
(14748)
(14579)
北京(14483)
师范(14452)
(13424)
技术(13225)
财经(12869)
业大(12559)
农业(12016)
(11808)
(11228)
基金
项目(49697)
研究(38757)
科学(36611)
基金(31516)
(27506)
国家(27195)
科学基金(21975)
(21049)
社会(20257)
教育(19115)
社会科(18900)
社会科学(18893)
编号(18206)
(17502)
成果(17072)
基金项目(15362)
资助(14643)
自然(14217)
课题(13911)
自然科(13832)
自然科学(13827)
自然科学基金(13518)
(11912)
重点(11502)
项目编号(10943)
(10628)
(10574)
(10052)
(9651)
大学(9549)
期刊
(44281)
经济(44281)
研究(32567)
中国(25485)
教育(19337)
(16211)
(15234)
学报(14856)
管理(13193)
科学(12442)
(10959)
金融(10959)
大学(10779)
技术(10297)
农业(9784)
学学(9550)
图书(8048)
业经(7603)
财经(6153)
书馆(6003)
图书馆(6003)
职业(5841)
经济研究(5795)
统计(5595)
问题(5580)
财会(5379)
(5368)
会计(5130)
(5059)
论坛(5059)
共检索到165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卫红  
在大遗址展示概念、范畴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大遗址展示的理念及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和传承有所助益。大遗址展示是实现大遗址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利用、价值导向等理念指导下,根据大遗址展示内容遗址遗迹本体、自然环境(地脉)和除遗址遗迹外的文化景观(文脉)的形态、内涵、特性等,提出了保护陈列展示法、意象展示法、地脉强化法、文脉延伸法、文化展示法等展示设计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科伟,牛栋  
本文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提出了遗址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由居民和遗址的关系切入,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研究划分为"居民与大遗址彼此制约"和"居民与大遗址相互协同"两个阶段。从居民破坏、居民贫困、居民搬迁安置、居民发展、居民参与等方面,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项综述与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的理论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翔未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中唯一没有正史记载的时代,西夏王陵作为鉴证这一重大历史过程的遗存,在中国陵墓建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西夏王陵迈向申遗浪潮的脚步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遗址保护与建设问题。通过调查,从遗址自身的保护、遗址管理、遗址旅游开发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建议,包括遗产活化、一体化发展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赵达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长年来一直存在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局面;其保护规划更缘于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居民搬迁等区域利益上的分歧而面临"编制难、审批难、实施更难"的窘况。在此背景下,新近编制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为指针,在规划技术路线、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内容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艺南   李保炜  
当下我国大城市建设逐步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以减量提质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城市更新,面临着现状环境复杂、利益主体众多以及既有政策机制适配等问题,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通过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分析,提出面向人民城市的城市更新应具有价值判断的人民性、实践过程的开放性、空间营造的内涵性、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四个特征。进一步结合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建设经验,构建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即在价值判断方面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在主体角色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以实施推进项目落地、在工作方法方面搭建沟通协调平台深入开展人民共商、在实施路径方面妥善处理三组关系实现人民共享。文章将人民城市理念同城市更新实践相结合,为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前提,更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支撑。然而在一些大遗址区域,考古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揭示的渐进性与长期性决定了大遗址保护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进而也严重影响着传统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据此,本研究在分析雍城遗址考古工作现状与不足及其对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针对雍城遗址现有遗址信息不确定,保护对象动态变化的窘况,基于弹性规划思路,从保护区划、遗址展示规划、考古工作规划等专项提出了遗址保护规划的弹性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青岚  安磊  
城市叠压型大遗址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与难题,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统筹协调难度大,如何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关键。以郑韩故城保护规划修编为例,从城市发展与空间演变的脉络入手,解析郑韩故城与新郑市相互冲突、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引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性的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深刻剖析两者的矛盾关键点,进而重新认知两者的关系,科学指导保护策略的制定。本研究中提出的数据量化分析方法,以及为保护规划创建的智能分析平台,对我国其他叠压型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升遗址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智能化与专业化水平,对遗址保护融入国土空间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稳亮  
本文在引介国内外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遗址的复杂特性,从历史、生态、社会3个向度对其环境进行解构与释义。针对当前我国大遗址环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消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紊乱等严峻挑战,通过对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现实要求与目标指向这两个核心课题的理论阐释,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在此理论前提下,通过杜陵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的环境营造案例,对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司莉  周璟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结合文献调研,复用CIDOC-CRM和OWL-Time本体构建上位本体;然后通过构建顶层框架和抽取概念实例,获取大遗址知识概念和实例,并将其转化为大遗址本体的实体、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最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以西安片区大遗址为例,利用D2RQ发布大遗址知识的关联数据集。实现了大遗址知识的语义关联和开放共享,为提升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卫红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特性,通过对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的探讨,分析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原因、形成机制和模式,提出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应以大遗址为依托和吸引,跳出遗址保护遗址,通过大遗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反馈,实现对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