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1)
- 2023(6715)
- 2022(5933)
- 2021(5567)
- 2020(4992)
- 2019(12005)
- 2018(11936)
- 2017(23048)
- 2016(13101)
- 2015(15220)
- 2014(15592)
- 2013(15894)
- 2012(14890)
- 2011(13444)
- 2010(13840)
- 2009(13138)
- 2008(13430)
- 2007(12447)
- 2006(10843)
- 2005(9877)
- 学科
- 济(54554)
- 经济(54505)
- 管理(43719)
- 业(38159)
- 企(31894)
- 企业(31894)
- 方法(26032)
- 数学(22478)
- 数学方法(22294)
- 财(17002)
- 农(14946)
- 学(14039)
- 地方(12351)
- 中国(12210)
- 务(11199)
- 财务(11165)
- 财务管理(11132)
- 制(11001)
- 企业财务(10480)
- 业经(10410)
- 贸(10021)
- 贸易(10016)
- 农业(9851)
- 易(9691)
- 和(9275)
- 土地(9235)
- 银(8600)
- 银行(8564)
- 划(8253)
- 理论(7994)
- 机构
- 大学(191653)
- 学院(190561)
- 管理(74634)
- 济(74434)
- 经济(72492)
- 研究(65437)
- 理学(61602)
- 理学院(60806)
- 管理学(59796)
- 管理学院(59392)
- 中国(52468)
- 科学(42938)
- 京(42524)
- 农(38629)
- 财(36578)
- 所(35335)
- 研究所(32059)
- 江(31649)
- 业大(31614)
- 中心(31521)
- 农业(30767)
- 财经(27837)
- 北京(26915)
- 经(25047)
- 州(25046)
- 范(24847)
- 师范(24583)
- 省(23421)
- 院(23392)
- 经济学(22098)
- 基金
- 项目(120670)
- 科学(92180)
- 基金(85224)
- 研究(85112)
- 家(75660)
- 国家(75058)
- 科学基金(62154)
- 社会(50956)
- 社会科(48156)
- 社会科学(48132)
- 省(47571)
- 基金项目(45671)
- 自然(41807)
- 划(40799)
- 自然科(40646)
- 自然科学(40630)
- 自然科学基金(39855)
- 教育(38812)
- 编号(35563)
- 资助(35534)
- 成果(29123)
- 重点(27443)
- 部(26624)
- 发(25883)
- 课题(24583)
- 创(24052)
- 科研(23670)
- 计划(23546)
- 创新(22647)
- 大学(22154)
共检索到295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卫红
大遗址区,是指文化遗产中在一定地域集中分布,类型结构复杂多样,遗迹、遗物丰富,历史、文物、科技等价值突出,历史信息蕴含量大,占地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与综合特性的大型古代文化遗址或遗址群及其背景、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秋芳 赵荣 杨新军
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城市大遗址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城市大遗址土地利用规划的双目标性,然后着重论述从城市大遗址区土地目标规划、保护区划与功能规划、结构规划三步构建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最后,认为通过对大遗址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的五点要求以及城市大遗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目标相整合,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城市大遗址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稳亮 吴向山 骆威 杨新军 赵荣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及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作用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受城市发展直接冲击的城郊型大遗址在文物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产生矛盾,由于利益的驱动,遗址区内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对遗址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本文对汉长安城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形成过程所显示的空间特征,运用引力模型,模拟出了用地单元对遗迹的空间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推导与演绎,构建了遗址区内地块单元风险计算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了不同地块单元的风险值。结果显示,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存在区域差异,并与遗迹分布密度和土地利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白力军 宝音陶格涛 苏金华 布仁图雅 万志强
草原文化遗址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一,加强对草原文化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了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元上都遗址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是元上都遗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波动变化;2)近30年,元上都遗址草地、林地、农田之间相互转化频繁,伴随着景观指标的不断变化;3)2000–200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速率最高;4)景观整体比较脆弱,越来越多样化、破碎化,但已逐渐趋于稳定;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开展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草原类型的面积和草原景观的稳定性,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洁 唐龙
受遗产资源保护的土地用途限制,城郊区大遗址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大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分化以遗址保护区区划界限为壑,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城乡交错区的大遗址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为非农用地的趋势明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土地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分析,剖析了城郊区大遗址区保护用地流转存在的制度因素,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大遗址是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大遗址保护规划在大遗址保护整体工作中属关键性环节。针对当下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和大遗址本体研究缺乏联系,大遗址保护规划标准体系与专项规范难于建立的现实,基于大遗址的特性分析,对大遗址保护及其规划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规划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遗址 特性 保护规划 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大遗址旅游 曲阜片区大遗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司莉 周璟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结合文献调研,复用CIDOC-CRM和OWL-Time本体构建上位本体;然后通过构建顶层框架和抽取概念实例,获取大遗址知识概念和实例,并将其转化为大遗址本体的实体、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最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以西安片区大遗址为例,利用D2RQ发布大遗址知识的关联数据集。实现了大遗址知识的语义关联和开放共享,为提升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
关键词:
大遗址本体 关联数据 知识组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峻 苏红友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密切相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并设计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比较协调,经济效益系统的协调度高而社会、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不够;考察各城市功能区,经济效益系统协调度不相上下,但社会效益系统、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差别较大。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功能区 协调度 功效 北京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军涛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运用数学模型从区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各种变化 ,对于深入认识生态脆弱区环境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土地利用变化 数学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刘爱霞 许宁 郝银 饶彩霞
利用1995、2000和2005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解译结果分析了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三峡库区建设用地总量上升,各类建设用地的增长率不一致,库区水面在增加;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相关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分布,各地类的动态度与变化速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景观的多样性在增加,而景观的破碎度有一个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同时景观优势度的变化不大,耕地景观的优势逐渐被多样性景观特征所替代。然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典型载荷,找出各典型变量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借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海峰
我国传统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建筑,建筑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且容易损毁。因此,现存文物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都经历过次数不等的恢复重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安康文庙大成殿为例,其国保单位公布的时代为"元~清"。一个文物建筑为什么能被公布成这么长的历史时代呢?其实就是因为其在历史上不断的恢复重建。安康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
关键词:
建筑遗址 大成殿 恢复重建 考古遗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海 李成瑞 王博 曲福田 徐勉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中国土地非农化调控的核心工具,理解其作用原理及绩效对于提升国家土地调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是国家每年预算安排给地方政府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发展权。中央—地方土地非农化利益冲突、"国家至上"社会文化、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产生的基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面临着信息不完全、预算软约束、棘轮效应、管制俘获等内在难题。2000—2010年全国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土地代价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规律。但在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和土地管理制度下,二、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约124000元/人之后,土地代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