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6)
2023(11760)
2022(9615)
2021(8595)
2020(6711)
2019(14822)
2018(14240)
2017(26905)
2016(14251)
2015(15840)
2014(16158)
2013(16189)
2012(15701)
2011(14655)
2010(15086)
2009(14033)
2008(13650)
2007(12453)
2006(11438)
2005(10881)
作者
(44053)
(36916)
(36733)
(34814)
(23545)
(17419)
(16672)
(14197)
(14023)
(13218)
(12806)
(12303)
(12120)
(11936)
(11643)
(11378)
(10937)
(10640)
(10614)
(10275)
(9576)
(9103)
(9050)
(8457)
(8330)
(8312)
(8178)
(7987)
(7582)
(7321)
学科
(88691)
经济(88626)
管理(35464)
(32716)
地方(29138)
中国(25293)
(24795)
企业(24795)
方法(23474)
(20728)
业经(20672)
数学(18836)
数学方法(18697)
地方经济(17907)
(16240)
农业(14614)
产业(13854)
(13588)
环境(13410)
(13083)
金融(13080)
(12816)
(12081)
银行(12055)
(11906)
(11874)
(11507)
贸易(11495)
技术(11072)
(10910)
机构
学院(218657)
大学(214293)
(100656)
经济(98626)
研究(86822)
管理(75598)
中国(64770)
理学(62822)
理学院(61925)
管理学(61069)
管理学院(60628)
科学(51152)
(47070)
(45168)
(42701)
研究所(40542)
中心(37562)
(36014)
(35539)
财经(32736)
(32136)
经济学(31947)
师范(31862)
(31505)
北京(30768)
(29369)
业大(28848)
(28810)
经济学院(28329)
农业(27257)
基金
项目(137398)
科学(108093)
研究(104674)
基金(95917)
(83356)
国家(82605)
科学基金(69275)
社会(68411)
社会科(64964)
社会科学(64954)
(56360)
基金项目(49756)
(46257)
教育(45644)
编号(42297)
自然(39950)
自然科(38812)
自然科学(38802)
(38506)
自然科学基金(38087)
资助(37866)
成果(34923)
重点(32128)
发展(31895)
课题(31388)
(31377)
(29093)
(28760)
国家社会(28508)
创新(26953)
期刊
(130997)
经济(130997)
研究(74108)
中国(51843)
(34993)
学报(31646)
管理(31493)
科学(31109)
(30177)
教育(26590)
大学(23941)
农业(23838)
(23529)
金融(23529)
学学(22551)
业经(21403)
经济研究(21352)
技术(20416)
财经(17148)
问题(16965)
(15264)
(12717)
技术经济(12578)
(12452)
世界(12011)
商业(11400)
国际(11328)
经济问题(11052)
资源(10811)
(10703)
共检索到361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发展政府主导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汉杜陵遗址区域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条创新途径。文章以汉杜陵遗址区为例,对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目标定位、产业定位、集群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了政府应尽的重要职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本文在科学界定关键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多学科交叉的思辩方法,对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13种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对每个动力因素动力影响作用评价的主要内容体系。以此为基础,分析确立了政府与其它动力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提出了关于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重要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本文从多学科角度研究了城市化内涵及测度指标和大遗址保护的特质内涵,总结出了城市化测度的五个维度及其常用主要指标,从八个方面概括出了大遗址保护特质内涵。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每个维度城市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作者赴英国学习考察的实践经验与启示,提出了现代大遗址保护区域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和面对城市化挑战的主要应对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赵达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长年来一直存在着"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局面;其保护规划更缘于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居民搬迁等区域利益上的分歧而面临"编制难、审批难、实施更难"的窘况。在此背景下,新近编制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为指针,在规划技术路线、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内容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稳亮  
本文在引介国内外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遗址的复杂特性,从历史、生态、社会3个向度对其环境进行解构与释义。针对当前我国大遗址环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消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紊乱等严峻挑战,通过对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现实要求与目标指向这两个核心课题的理论阐释,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在此理论前提下,通过杜陵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的环境营造案例,对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博弈。通过对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的研究现状梳理和凤翔县城乡发展对雍城遗址保护的影响分析,揭示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进行"遗址关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宝鸡市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在雍城遗址保护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军民  徐晶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功能正从单一注重"文化传承"向惠及"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以甘泉宫遗址为例,在分析甘泉宫遗址与其所在的陕西省淳化县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淳化县环境资源特性与甘泉宫遗址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之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卫红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特性,通过对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的探讨,分析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原因、形成机制和模式,提出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应以大遗址为依托和吸引,跳出遗址保护遗址,通过大遗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反馈,实现对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冉淑青  裴成荣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前提,更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支撑。然而在一些大遗址区域,考古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揭示的渐进性与长期性决定了大遗址保护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进而也严重影响着传统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据此,本研究在分析雍城遗址考古工作现状与不足及其对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针对雍城遗址现有遗址信息不确定,保护对象动态变化的窘况,基于弹性规划思路,从保护区划、遗址展示规划、考古工作规划等专项提出了遗址保护规划的弹性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司莉  周璟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结合文献调研,复用CIDOC-CRM和OWL-Time本体构建上位本体;然后通过构建顶层框架和抽取概念实例,获取大遗址知识概念和实例,并将其转化为大遗址本体的实体、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最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以西安片区大遗址为例,利用D2RQ发布大遗址知识的关联数据集。实现了大遗址知识的语义关联和开放共享,为提升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由居民和遗址的关系切入,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研究划分为"居民与大遗址彼此制约"和"居民与大遗址相互协同"两个阶段。从居民破坏、居民贫困、居民搬迁安置、居民发展、居民参与等方面,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项综述与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的理论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