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3)
- 2023(8676)
- 2022(7448)
- 2021(6699)
- 2020(5487)
- 2019(12080)
- 2018(11535)
- 2017(21398)
- 2016(11809)
- 2015(12647)
- 2014(12063)
- 2013(11586)
- 2012(10538)
- 2011(9456)
- 2010(9210)
- 2009(8594)
- 2008(8122)
- 2007(6974)
- 2006(5976)
- 2005(5142)
- 学科
- 济(46106)
- 经济(46068)
- 管理(35344)
- 业(30780)
- 企(24703)
- 企业(24703)
- 方法(20768)
- 数学(18530)
- 数学方法(18314)
- 农(13070)
- 环境(12979)
- 财(11788)
- 学(11638)
- 中国(11316)
- 业经(9916)
- 地方(9434)
- 划(9140)
- 贸(9140)
- 贸易(9140)
- 农业(9001)
- 易(8910)
- 务(7535)
- 财务(7523)
- 财务管理(7508)
- 技术(7461)
- 企业财务(7152)
- 制(6815)
- 和(6743)
- 银(6075)
- 银行(6032)
- 机构
- 学院(164722)
- 大学(162854)
- 济(64707)
- 经济(63515)
- 管理(62057)
- 研究(58474)
- 理学(54642)
- 理学院(54029)
- 管理学(53020)
- 管理学院(52778)
- 中国(41879)
- 科学(40576)
- 农(36906)
- 京(33760)
- 业大(31350)
- 所(31051)
- 农业(29691)
- 研究所(29144)
- 财(27006)
- 中心(26009)
- 江(22902)
- 财经(22159)
- 院(21603)
- 范(20907)
- 北京(20622)
- 师范(20535)
- 经(20212)
- 农业大学(19927)
- 经济学(19285)
- 科学院(18867)
- 基金
- 项目(123352)
- 科学(95940)
- 基金(89162)
- 研究(81814)
- 家(81782)
- 国家(81116)
- 科学基金(68153)
- 社会(52850)
- 省(50325)
- 社会科(50169)
- 社会科学(50150)
- 基金项目(48200)
- 自然(46794)
- 自然科(45647)
- 自然科学(45628)
- 自然科学基金(44765)
- 划(42393)
- 教育(36347)
- 资助(35301)
- 编号(30568)
- 重点(28474)
- 发(26795)
- 计划(26135)
- 部(25862)
- 创(25740)
- 科研(24523)
- 创新(24158)
- 科技(23447)
- 业(22515)
- 国家社会(22232)
共检索到225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欢 曹林森 李红
以大运河淮安段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对遗产周边环境的景观进行分类,对各景观类型的景观视觉影响度进行评价,使用色谱正片叠底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分析,确定不同视觉敏感等级的划分区域。结果表明:淮安段遗产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景观和建筑景观,分别占47.68%和34.25%;近景的视觉影响度介于0.6~2.0,中景的视觉影响度介于0.4~0.8,远景的视觉影响度介于0.2~0.4;淮安段1级视觉敏感区总共3.04 km~2,占总面积的0.52%,2级视觉敏感区27.03 km~2,占4.64%。研究结果为大运河遗产周边环境的景观保护与视觉管理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遗产保护 景观视觉 视觉评价 大运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亚男 陈喜波
基于全域的、历时态的视角对京杭大运河的多重价值进行了基本判断,结合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相关内容,对运河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重点提出了从层积的景观遗产管理角度,以全域治理的思路对其活化利用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大运河整体性系统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包括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双维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全域 历时态 京杭大运河 景观遗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丙锋 孟永泰 李小娟 刘晟
以江浙段大运河文化带421处聚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地段”聚落层次分布框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层次聚落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和运河流域3个维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聚落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且聚落规模越小聚集性越显著,但在市域范围存在随机或离散分布且聚落在各市分布不均衡;(2)聚落整体密度高值区位于杭州、宁波以及太湖流域一带,各类聚落密度高值区存在差异;(3)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运河影响程度最大。在自然地理及运河流域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存在低海拔、低坡度、邻运河指向性,无明显坡向指向性;在人文社会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偏向交通可达性较低、人口较少、远离市中心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各类聚落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4)浙东运河文化带因所处地势不同,村落聚落具有近山指向性,但近水比近山更易形成大规模聚落。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大运河文化带聚落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做进一步完善,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科学参考和现实依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
奔牛运河 公共艺术 文化传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 ,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 ,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
遗产廊道 保护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 大运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大运河 构成 发生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锐 赵岩 王俊杰
线性文化遗产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是出于人类特定目的而形成的重要纽带"。中国大运河在时间上延续数千年、空间上贯穿南北地区,具有明显的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两岸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极大冲击。当下,对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一系列的误区,如片面、点状、单学科的保护模式盛行,旅游开发只注重经济利益等,致使很多的保护措施仅仅停留在"纸上",无法落到实处,大运河正在一天天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扬州古运河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中最典型的一段,本文以扬州古运河穿城段为例,针对古运河被"古董式保护"...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凌燕
当今,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创意产业开发的有效途径,使"江苏模式"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样板区和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应遵循金字塔式分层开发原则、特色文化版块统筹规划原则、主力产业推动原则。认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重点,应包括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开发、演艺产业开发以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开发。
关键词:
大运河江苏段 音乐舞蹈文化遗产 创意产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刻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成基 胡炜霞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进,旅游景区周边涌现出了许多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者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却在逐步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观赏已不仅仅局限于景区内将景区作为一个孤立点对待,因此将旅游资源圈起来进行封闭式开发而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游客越来越挑别的目光。提出了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概念,指出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有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论述了周边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周边环境分类,同时基于规划和评价的实际需要,建议在今后旅游规划中应专门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认为周边环境应有较确切的地理空间范围,据此提出了确定旅游景...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周边环境 保护整治 范围界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