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
2023(1537)
2022(1336)
2021(1287)
2020(975)
2019(2090)
2018(2018)
2017(3780)
2016(2126)
2015(2544)
2014(2784)
2013(2572)
2012(2384)
2011(1911)
2010(1888)
2009(1685)
2008(1682)
2007(1503)
2006(1216)
2005(1137)
作者
(6570)
(5461)
(5318)
(4881)
(3014)
(2518)
(2416)
(2149)
(1913)
(1812)
(1764)
(1728)
(1644)
(1604)
(1602)
(1575)
(1565)
(1527)
(1439)
(1363)
(1303)
(1255)
(1216)
(1201)
(1190)
(1156)
(1151)
(1141)
(1129)
(1070)
学科
(5945)
经济(5938)
管理(3946)
文化(3712)
(3502)
企业(3502)
(3147)
理论(2909)
地方(2790)
方法(2754)
业经(2396)
(2079)
教育(2045)
产业(2025)
(1967)
市场(1937)
中国(1843)
教学(1812)
文化产业(1777)
文化市场(1777)
(1758)
经济理论(1534)
企业经济(1434)
农业(1344)
数学(1258)
政治(1217)
环境(1210)
思想(1203)
数学方法(1197)
研究(1191)
机构
学院(29488)
大学(27790)
研究(9064)
管理(8512)
理学(7009)
理学院(6876)
(6760)
科学(6745)
管理学(6590)
管理学院(6533)
中国(6444)
经济(6415)
(6131)
(5617)
师范(5526)
(5403)
(4646)
业大(4639)
(4332)
中心(4309)
研究所(4292)
(4227)
师范大学(4219)
技术(4171)
(4098)
北京(4045)
工程(3967)
(3944)
(3706)
(3429)
基金
项目(20147)
科学(15069)
研究(14957)
基金(12592)
(11145)
国家(11004)
(9516)
科学基金(9145)
社会(8016)
社会科(7515)
社会科学(7512)
(7397)
教育(7000)
基金项目(6892)
编号(6443)
自然(6164)
自然科(5977)
自然科学(5975)
自然科学基金(5834)
成果(5376)
课题(5055)
资助(5045)
重点(4791)
(4735)
(4524)
计划(4106)
大学(3964)
(3888)
(3821)
科研(3747)
期刊
(10025)
经济(10025)
研究(7545)
中国(6489)
学报(5818)
教育(5805)
大学(4535)
科学(4483)
管理(4275)
(4238)
学学(4211)
技术(3746)
农业(3057)
(2836)
资源(2582)
图书(2545)
(2210)
(2107)
书馆(2084)
图书馆(2084)
业经(1942)
科技(1724)
(1650)
业大(1650)
职业(1612)
(1478)
论坛(1478)
林业(1379)
现代(1302)
城市(1255)
共检索到43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赵迟  
本项目为运河驳岸文化节点公园设计,在运河驿站的形式中加入中医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项目整体遵循山水融合的设计思路,把建筑体量较大的中医运河博物馆,通过长坡屋顶且功能空间横向展开的建筑设计手法,尽可能地隐匿在自然山水之中,并有机结合地域特色。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于文龙  
<正>~~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佳明   戴林琳  
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着建设项目落地难、开发与保护冲突、跨区域统筹等多重挑战。基于已出台的大运河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梳理“两大体系、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大运河现有规划体系,解析五大板块和四类要素的空间类内容,围绕现有规划间“规划层级缺位、衔接机制不明、核心内容重叠”的空间衔接问题,提出“强化空间专项规划以完善专项规划体系、统一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以实现规划间有效衔接、明确编制技术要点以加强空间类内容传导落实”三条核心路径。旨在探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具体路径,同时提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可操作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伟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要落实到空间规划、建设层面。若以空间规划的角度观察,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文化性与外在的物质性。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结果与载体,在价值与结构层面上,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无论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还是从未游历过大运河的公众,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认知抽象、复杂且带有宏大叙事意味的大运河文化,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而言,便捷可行的方式是从外部对大运河的物质实体(空间、建筑、景观等)进行观察,并与自身熟知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红梅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璀璨古今的文化带。当前,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面临不少困境,其中,最为关键者在于大运河文化本身。大运河文化是一种实际上不断流变、演化的活态遗产,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其不断流变、演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难度较大。破解此难题的出路在于人,只要不是人为地隔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民众与大运河文化环境,大运河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