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0)
2023(14231)
2022(12515)
2021(11332)
2020(9583)
2019(21720)
2018(21340)
2017(41072)
2016(22556)
2015(24882)
2014(24596)
2013(24301)
2012(22172)
2011(19941)
2010(19437)
2009(17313)
2008(16594)
2007(14215)
2006(12279)
2005(10249)
作者
(67295)
(55691)
(55461)
(52437)
(35127)
(26856)
(24960)
(22028)
(21070)
(19484)
(19033)
(18717)
(17556)
(17340)
(17280)
(17008)
(16938)
(16669)
(15892)
(15820)
(14284)
(13347)
(13262)
(12621)
(12542)
(12306)
(12243)
(12064)
(11341)
(11065)
学科
(87073)
经济(86985)
管理(61102)
(56351)
(46651)
企业(46651)
方法(41421)
数学(34782)
数学方法(34410)
(23198)
(21814)
中国(21251)
业经(19999)
(19361)
地方(18875)
环境(17960)
农业(16007)
(15859)
贸易(15854)
(15370)
理论(15228)
(14952)
技术(13497)
(13050)
(12483)
(12357)
财务(12295)
财务管理(12278)
教育(11716)
企业财务(11629)
机构
学院(314804)
大学(314802)
管理(124086)
(117288)
经济(114715)
理学(109013)
理学院(107685)
研究(106368)
管理学(105654)
管理学院(105113)
中国(74830)
科学(72618)
(66847)
(59059)
(54315)
业大(54206)
研究所(50676)
(49755)
中心(47304)
农业(47071)
(43667)
(43276)
师范(42725)
北京(41649)
财经(41342)
(38807)
(37673)
(35996)
师范大学(34768)
经济学(34031)
基金
项目(229982)
科学(179277)
基金(166109)
研究(160247)
(148404)
国家(147201)
科学基金(124920)
社会(99939)
社会科(94720)
社会科学(94695)
(91371)
基金项目(90153)
自然(84822)
自然科(82811)
自然科学(82788)
自然科学基金(81275)
(77491)
教育(72305)
资助(67313)
编号(63976)
重点(52018)
(49602)
成果(49304)
(48645)
(47704)
科研(44878)
计划(44791)
创新(44505)
课题(43959)
大学(41466)
期刊
(120792)
经济(120792)
研究(83398)
学报(59851)
中国(53057)
科学(52477)
(52379)
大学(43480)
管理(41764)
学学(41326)
农业(36787)
(34575)
教育(31989)
技术(24187)
业经(21429)
(19947)
金融(19947)
经济研究(19216)
(19087)
财经(18551)
科技(17303)
图书(16420)
资源(16337)
业大(16303)
(16303)
问题(16044)
(15818)
技术经济(14042)
商业(14030)
理论(13999)
共检索到431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元敏丽  李觅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八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元敏丽  李觅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八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伯铭  张宣  明庆忠  
对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对旅游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及相互预测的能力进行检验,并分析两者的脱钩态势以及影响脱钩态势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7年"一带一路"整体旅游碳排放量增长约0.84倍,碳排放量较高的省份大体集中在东南、东北,中西部省份普遍属于低碳排放地区;(2)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长期关系,旅游经济增长是旅游碳排放的单向Granger原因;(3)时空维度上看,2016年脱钩态势最优,东南区域的脱钩状态最为严峻,西南、西北以及中部区域相对较好;(4)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政策、城市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是影响脱钩态势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伯铭  张宣  明庆忠  
对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对旅游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及相互预测的能力进行检验,并分析两者的脱钩态势以及影响脱钩态势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7年"一带一路"整体旅游碳排放量增长约0.84倍,碳排放量较高的省份大体集中在东南、东北,中西部省份普遍属于低碳排放地区;(2)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长期关系,旅游经济增长是旅游碳排放的单向Granger原因;(3)时空维度上看,2016年脱钩态势最优,东南区域的脱钩状态最为严峻,西南、西北以及中部区域相对较好;(4)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政策、城市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是影响脱钩态势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施利锋  黄贤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  陶柳延  方文杰  
选取2006—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模型、Dagum基尼系数、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不同经济区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区域差异根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17省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缓慢增长—间断性降低—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波浪式递减特征,区域间差异是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旅游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对"一带一路"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尚未发挥出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亚芳  于圣文  李佳恒  
党的十九大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进一步显示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对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沿线省份旅游业存在恶性竞争、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对沿线旅游业发展愈发重视。据此,通过Eviews软件对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外汇收入的星级酒店数量、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境内客运量、境内公共交通数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地区开放度、地区人均GDP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越多,地区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地区人均GDP越高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外汇收入越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洪  吕倩  
文章采用DEA-MI模型,以"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各省旅游效率的大小差异和动态变化,揭示了各省旅游效率的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旅游效率的差异较大,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是关键影响因素;(2)大多数省处于最佳规模收益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应用、吸引专业人才等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3)根据旅游效率大小和变化程度,将各省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并根据其历年的演化轨迹,将其效率的演进模式分为平稳式、循环式与突变式三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尤瑞玲   刘松  
大运河文化带与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有着相辅相成、协调促进的内在关联。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文章研究了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共生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存在资源共享、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利益主体等共生需求,二者形成了相互推进和协调互动的共生机制。文章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构筑共生界面;打造大运河文旅精品,提升共生能量;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拓展共生领域;政府政策持续发力,优化共生环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斐  冯学钢  唐睿  
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衡量"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沿线省(区)入境旅游竞争力,发现沿线各省(区)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陕西和内蒙古的入境旅游业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他四省(区)的竞争优势尚未显现。进一步借助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对于沿线省(区)整体的研究,低度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及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对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较低效的固定资产投入、欠发达的旅游交通水平对其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就各省(区)而言,低度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对甘肃和宁夏的入境旅游竞争力分别产生了负向和正向的不同影响,旅游交通因素对不同省(区)入境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欣   林旭   章娩娩  
从绿色全要素与时空分异的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以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9—2018年大运河文化带8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空间差异,区域GTFP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整体GTFP趋于增长的同时中小城市GTFP增长较慢,GTFP的增长源自绿色技术进步指标;(2)GTFP增幅大小为华北>华东>华中,区域GTFP增长同样源自绿色技术进步,其技术效率指数降势抑制着GTFP增长;(3)大运河文化带GTFP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在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层面上呈现“热点—冷点—热点”的“哑铃型”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欣   林旭   章娩娩  
从绿色全要素与时空分异的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以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9—2018年大运河文化带8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空间差异,区域GTFP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整体GTFP趋于增长的同时中小城市GTFP增长较慢,GTFP的增长源自绿色技术进步指标;(2)GTFP增幅大小为华北>华东>华中,区域GTFP增长同样源自绿色技术进步,其技术效率指数降势抑制着GTFP增长;(3)大运河文化带GTFP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在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层面上呈现“热点—冷点—热点”的“哑铃型”空间格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帆  
本文从分析运河沿线垄断性旅游资源、市场对运河旅游的感知和偏好程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情况,以及沿线地区对运河不断整治和古运河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等因素入手,阐明了大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