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73)
2023(13079)
2022(11549)
2021(10733)
2020(9054)
2019(20890)
2018(20719)
2017(40244)
2016(21938)
2015(24556)
2014(24594)
2013(24143)
2012(21978)
2011(19764)
2010(19666)
2009(18282)
2008(17872)
2007(15499)
2006(13793)
2005(12087)
作者
(62562)
(51712)
(51443)
(49032)
(32983)
(24817)
(23253)
(20240)
(19535)
(18377)
(17775)
(17358)
(16402)
(16180)
(15847)
(15813)
(15528)
(15362)
(14818)
(14690)
(12806)
(12646)
(12266)
(11744)
(11548)
(11512)
(11421)
(11309)
(10318)
(10177)
学科
(86236)
经济(86108)
管理(65064)
(58168)
(50036)
企业(50036)
方法(37936)
数学(31115)
数学方法(30758)
中国(24005)
(22548)
(21681)
业经(20402)
地方(19229)
(18760)
(18383)
理论(16058)
环境(14804)
(14470)
农业(14399)
(13994)
财务(13927)
财务管理(13898)
(13676)
贸易(13669)
(13207)
企业财务(13186)
(13043)
技术(12789)
(12761)
机构
大学(309658)
学院(308613)
管理(123069)
(117551)
经济(114659)
理学(106439)
理学院(105166)
管理学(103428)
管理学院(102846)
研究(101984)
中国(74067)
(66452)
科学(64154)
(56367)
(50198)
研究所(45679)
中心(45367)
(44998)
财经(44847)
(44654)
业大(44313)
(43137)
师范(42774)
北京(42126)
(40556)
(37553)
(36805)
农业(35073)
师范大学(34865)
经济学(34707)
基金
项目(213404)
科学(168306)
研究(157338)
基金(154538)
(133655)
国家(132545)
科学基金(114643)
社会(99293)
社会科(94049)
社会科学(94027)
基金项目(83450)
(83409)
自然(74373)
自然科(72564)
自然科学(72552)
自然科学基金(71200)
教育(71144)
(69954)
编号(64318)
资助(62648)
成果(52191)
重点(47301)
(46389)
(45465)
课题(44246)
(43950)
(41351)
创新(40970)
国家社会(40191)
科研(40115)
期刊
(131450)
经济(131450)
研究(91379)
中国(56985)
学报(46958)
管理(44572)
科学(44530)
(42314)
(41095)
大学(35830)
教育(34603)
学学(33627)
农业(28471)
技术(25044)
(23598)
金融(23598)
业经(21673)
财经(21398)
经济研究(19510)
问题(18541)
(18174)
图书(16228)
理论(15140)
科技(15001)
资源(14419)
现代(14262)
(14047)
(14029)
实践(13979)
(13979)
共检索到446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尤瑞玲   刘松  
大运河文化带与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有着相辅相成、协调促进的内在关联。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文章研究了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共生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存在资源共享、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利益主体等共生需求,二者形成了相互推进和协调互动的共生机制。文章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构筑共生界面;打造大运河文旅精品,提升共生能量;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拓展共生领域;政府政策持续发力,优化共生环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鑫  邹统钎  
大运河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激发我国旅游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的代表性游记进行扎根编码分析发现,旅游者主要通过“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文化交流”3个过程机制完成对大运河文化的自觉,并在“觉他-觉自-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家国情怀的意义建构。“文化认同”包括文化识别、身份归属、文化共情、形象感知、文化象征和文化表达6个过程“;文化反思”包括文化联想、元素对照、文化折射、文化内省和文化批判5个过程;“文化交流”包括自觉践行、主动追求、文化移植和文化创造4个过程。该研究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旅游者文化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美景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休闲旅游的最新定义,并分析了国内外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制约中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制度供给机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元敏丽  李觅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八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元敏丽  李觅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八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石勇  罗筱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立  肖平  
水休闲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新兴主题,而水休闲旅游本身的规划模式和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循环程度。旅游活动的发展势必造成对城市水域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空间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也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在分析景区地理资源和旅游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指标,并利用木桶综合推测法计算出风景区水休闲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为生态循环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步骤中的开发条件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红宝  张启  苗泽华  
城市休闲旅游是近些年来世界旅游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现象,休闲旅游已成为城市经济结构转换和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文章在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意义和原则,并提出了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相关策略,以期达到开辟城市旅游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红丹  
随着我国各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河南省乡村休闲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非常重视,对乡村休闲旅游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乡村休闲旅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结合其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齐先文  
忠诚游客的重游与口碑宣传是旅游地重要的价值资源和竞争优势,游客忠诚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游客忠诚形成的路径,为构筑游客忠诚战略提供帮助。文章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获取游客忠诚影响因子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地作了实证研究,发现地方依恋在模型中拥有显著的核心影响力,游客的感知价值和满意体验通过地方依恋对游客忠诚产生影响,满意体验对游客忠诚具有直接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地实际,提出了构筑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地游客忠诚的具体策略。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蒋惠凤  刘益平  
目前我国正向纵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作发展是推进其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引入经济环境、城市间资源互补性、收益分配比例、机会主义收益、惩罚成本等影响因子,运用演化博弈研究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间合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或城市间资源互补性强时,带来高合作超额收益,从而提高城市间向合作演化的可能性;机会收益与惩罚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越能提高合作可能性;相反,合作成本限制了双方的合作;此外,超额收益在城市间的配比影响合作,且影响方向取决于双方投入成本与收益分配比例。因此,当前亟需政府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城市间,特别是资源互补性强的城市间利用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加强合作,同时提高监查力度。合作城市在合作中要重视诸如利益分配、违约惩罚机制等管理机制的设计。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国琴  郑胜华  
杭州旅游休闲业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国际知名度不高、可进入性有待改善、产业适应性有待增强、城市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因此,杭州旅游休闲业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必须培育现代化的休闲理念,融合资源、深化产品,实施形象品牌战略,加大营销、公关力度,加强旅游休闲管理,引进与培养国际旅游休闲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