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66)
- 2023(2785)
- 2022(2452)
- 2021(2427)
- 2020(1993)
- 2019(4265)
- 2018(4345)
- 2017(8072)
- 2016(4734)
- 2015(5634)
- 2014(6025)
- 2013(5667)
- 2012(5597)
- 2011(4799)
- 2010(4981)
- 2009(4775)
- 2008(4997)
- 2007(4784)
- 2006(4208)
- 2005(3910)
- 学科
- 济(17230)
- 经济(17202)
- 业(12324)
- 管理(11529)
- 企(9117)
- 企业(9117)
- 农(8669)
- 方法(6972)
- 农业(5880)
- 学(5181)
- 理论(5143)
- 中国(4867)
- 业经(4661)
- 数学(4611)
- 数学方法(4419)
- 地方(4385)
- 教育(4226)
- 文化(3755)
- 财(3717)
- 体(3602)
- 制(3602)
- 和(3576)
- 教学(3413)
- 产业(2671)
- 市场(2668)
- 策(2663)
- 收入(2579)
- 贸(2466)
- 贸易(2462)
- 易(2369)
- 机构
- 学院(70045)
- 大学(69280)
- 研究(23636)
- 管理(22040)
- 济(20911)
- 经济(20153)
- 中国(18379)
- 理学(18165)
- 理学院(17880)
- 管理学(17219)
- 管理学院(17096)
- 科学(16519)
- 京(15534)
- 农(14384)
- 所(12823)
- 范(11600)
- 业大(11566)
- 研究所(11504)
- 江(11473)
- 师范(11427)
- 中心(11396)
- 农业(11165)
- 财(10817)
- 州(10045)
- 北京(9975)
- 省(9304)
- 技术(9117)
- 师范大学(8854)
- 河(8554)
- 院(8202)
- 基金
- 项目(42792)
- 科学(32089)
- 研究(31118)
- 基金(28449)
- 家(25055)
- 国家(24767)
- 科学基金(20353)
- 省(18231)
- 社会(17515)
- 社会科(16308)
- 社会科学(16303)
- 基金项目(14931)
- 划(14778)
- 教育(14689)
- 编号(13578)
- 自然(13407)
- 自然科(13083)
- 自然科学(13079)
- 自然科学基金(12798)
- 资助(12240)
- 成果(12234)
- 课题(9962)
- 重点(9826)
- 发(9296)
- 部(8648)
- 年(8606)
- 大学(8349)
- 计划(8211)
- 创(8112)
- 科研(7956)
共检索到113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赵迟
本项目为运河驳岸文化节点公园设计,在运河驿站的形式中加入中医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项目整体遵循山水融合的设计思路,把建筑体量较大的中医运河博物馆,通过长坡屋顶且功能空间横向展开的建筑设计手法,尽可能地隐匿在自然山水之中,并有机结合地域特色。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 正向设计 BIM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文哲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和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在历史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莫大利益;时至今日,它不仅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耀。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唐大运河,明清时期出版的、反映隋唐历史的一系列通俗小说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大运河前世的形象和命运,对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开发大运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奚雪松 秦建明 俞孔坚
对运河遗产进行判别与登录,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运河遗产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的揭示,则是深入认识运河遗产的根本要求。历史舆图直观地反映了古代运河及其沿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对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运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历史舆图在表达位置、距离、形状等地理空间要素时准确性较差,给大运河遗产的判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历史舆图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舆图新绘"的方式对区域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复原,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运河遗产的本质特征与演变规律,为运河遗产判别提供依据。并且,同步集成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现状遗存信息数据库也为运河遗产的评估、保护与管理等后续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晶晶
大运河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文化资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其中所蕴藏的反腐倡廉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视和加强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常州段 廉政文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伟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红梅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璀璨古今的文化带。当前,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面临不少困境,其中,最为关键者在于大运河文化本身。大运河文化是一种实际上不断流变、演化的活态遗产,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其不断流变、演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难度较大。破解此难题的出路在于人,只要不是人为地隔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民众与大运河文化环境,大运河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关键词:
大运河 文化遗产 文化主体 文化保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要落实到空间规划、建设层面。若以空间规划的角度观察,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文化性与外在的物质性。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结果与载体,在价值与结构层面上,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无论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还是从未游历过大运河的公众,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认知抽象、复杂且带有宏大叙事意味的大运河文化,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而言,便捷可行的方式是从外部对大运河的物质实体(空间、建筑、景观等)进行观察,并与自身熟知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关键词:
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历史文化资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关键词:
北京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 生态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石勇 罗筱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游憩空间 范围 层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鑫 邹统钎
大运河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激发我国旅游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的代表性游记进行扎根编码分析发现,旅游者主要通过“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文化交流”3个过程机制完成对大运河文化的自觉,并在“觉他-觉自-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家国情怀的意义建构。“文化认同”包括文化识别、身份归属、文化共情、形象感知、文化象征和文化表达6个过程“;文化反思”包括文化联想、元素对照、文化折射、文化内省和文化批判5个过程;“文化交流”包括自觉践行、主动追求、文化移植和文化创造4个过程。该研究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旅游者文化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